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针对性的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提供较科学的评价依据,以山东省17地市为单位,借助Matlab与MapInfo,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消费结构指标之间、各市地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结果显示:3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达到了80.24%,其中第一主因子达到44.44%,主要以居住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表征。同时把山东省17地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为4类,从中可以看出各市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针对性的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2009年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数据为分析样本,运用SPSS中的“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过程进行对应分析,得到了不同收入等级户之间、消费结构指标之间以及消费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等级户相互间关系的信息。结果表明,前2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9%,其中第一主因子达到51.7%,主要以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衣着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为表征。同时做出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应分析平面点聚图,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发展规律,收集了中国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农村居民收支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长期变化趋势,层次聚类分析分布规律,并创新性地采用等级分解法定量分析收支关系。结果发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人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发展趋势均分4个阶段线性增长,各阶段线性回归的调整R2值基本达到0.9以上。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似,收入和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均主要分布在7个独立分支的聚类组,涉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对各项支出的单独解释贡献量最大,分别达到22.34%~41.59%和41.35%~55.45%,已经成为改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收入类型。总体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展阶段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的特征,且逐渐向享受型消费方向发展,收入水平及其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决定性因素。30年长期数据的研究结果和定量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村发展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本研究基于城乡视角,利用1993—2013 年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首先分析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差异,然后应用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静态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3 年间河南省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杂项八大类消费品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结构变化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整体消费欲望强于农村居民。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仍居于重要位置。农村居民各类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小于城镇居民,映射出农村居民低水平消费的基本态势。住房成为农村居民高度关注的重大消费项目,依然为生存型消费;而城镇居民较为关注的是交通通信、杂项和家庭设备,属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受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城镇居民杂项支出与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变化较为剧烈,城乡居民消费次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提升居民购买力、引导购买意愿、优化购买环境是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春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208-214
为了解云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利用云南省2000-2010年的经济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和收入弹性分析,对云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云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与全国相比总体依然偏低,消费结构上呈现出食品支出比重较高的鲜明特点。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在收入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消费中有高消费倾向的是食品、医疗保健和居住。弹性分析则说明云南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为食品和医疗保健,其余消费品均为奢侈品。云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与消费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子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35-437
从1986-2007年间,随着吉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总量也在增长,与此同时,其消费结构已经由原来以食品消费为主,转向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交通通信、文娱、居住、杂项等各项消费均衡化消费,那么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消费总量增长是促进消费结构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荣  张敏新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273-277
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于ELES模型,利用2000—2013年的经济数据,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消费结构上教育与文娱以及交通通讯支出比例逐渐加大。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食品、居住、交通通讯以及文教娱乐是江苏农村居民主要消费重点。弹性分析表明,除了食品为居民生活必需品,其余消费品均为奢侈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渐增长,农村拥有庞大人群,对农村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利用对江苏省474个农村家庭的调查资料,从文化消费低支出、中等支出、高支出3种支出结构,基础类、娱乐类、发展类3种层次结构,教育消费、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文化娱乐产品消费3种形态结构3个方面探讨江苏省不同地区农村的文化消费结构及其差异性,并从家庭和社区2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3个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纪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124-128
基于重庆市2000-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生存型、保健型、享受型消费三个公共因子,研究发现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仍然以为生存型消费为主;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与因子综合得分正相关;食品、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与因子综合得分负相关;因子综合得分整体上呈现“W”型,后期加速趋势明显。最后提出了优化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曲周县城镇与农村住户收入与支出差距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相对支出差距、绝对支出差距以及生活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主要结论是:(1)曲周县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第一产业占到了约2/3;(3)从生活消费差距结构看,存在3个刚性变化趋势,一是食品消费差距刚性下降,但在生活消费差距中仍然占有23%~74%的份额;二是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和其它消费差距刚性上升,它们是城乡差距的外在表现特征;三是衣着、居住和家庭设备消费差距刚性平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希望促进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购买。以北京农村居民为对象,研究了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及基本特征。调查发现北京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总量在逐步递增,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仍有差距但有缩小的趋势。研究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北京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居民蔬菜消费特点及消费需求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倩  穆月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257-263
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食品消费特点及消费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和ELES模型分析法,对北京市城乡居民家庭的蔬菜消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居民收入和各类食品消费的统计数据,总结北京市居民蔬菜消费以及消费结构的现状和变动趋势,比较得出城乡间居民蔬菜消费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流通组织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通过采用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等方式,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情况,指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农村流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并提出了培育农村流通组织、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先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94-198
在我国历史上宗族对农村社区及其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作用巨大。我国农村几千年“聚族而居”格局是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了目前的“差序格局”的农村社会网络,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其影响是难以消除的。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农村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宗族,反对片面的打压。根据农村“聚族而居”的现状,合理利用和引导宗族,使其在经济、社会和民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促进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对山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以淄博、莱芜等地为主的鲁中地区城乡统筹水平也相对较高,以德州、聊城等地区为主的鲁西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低。接着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