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按林木病害常规的研究方法,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进行较系统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在松梢煎汁液+糖+琼脂上为最好;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pH值6.5~6.8之间。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不产生子实体,但经紫外光每天照射20min,10d后即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及特征和自然界中松梢上子实体基本一致,仅在形态上略大。 相似文献
3.
4.
柱孢属(Cylindrocarpon)真菌和参类锈腐病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柱孢属(Cylindrocarpon)真菌是引致人参和西洋参锈腐病的重要病原菌。根据国内外相关献和目前生产现状,综述了引起参类锈腐病的柱孢属真菌的分布与危害、形态与分类、致病性和寄主范围、病原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对该属真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接种试验和再分离培养证明,极细枝孢是落叶松芽枯病的致病菌。在25℃下,病菌在PDA、麦芽糖、麦芽汁、基本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菌落初期白色,渐变淡绿色和暗绿色,7日后分生孢子梗伸长,与菌丝相似,直或弯曲,具分隔,长达800μm。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20℃,最适相对湿度为90%—100%,最低相对湿度为50%。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最适pH值为pH4—6,葡萄糖和木糖为最佳碳源,天门冬素为最佳氮源,维生素H和维生素B_1对孢子产生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苗木枯梢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有效控制樟子松苗木枯梢病的发生,进行了连续2a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苗木枯梢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在甲基托布津,菌核净,三唑铜,朴海因,代森锌、多菌灵,可杀得,退菌特,百菌清和苯持等10种药剂中,多菌灵,苯来特和工布津3种内吸性杀菌剂效果良好,稳定,应被视为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适合菌丝生长的p H值为5.02~6.2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致死温度为59℃;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12.5%烯唑醇WP、50%多菌灵WP、40%氟硅唑EC的抑菌效果较好,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0.06、0.18、0.21μg/m 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70%恶霉灵SP,EC50值为33.61μg/m 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按林木病害常规的研究方法,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进行较系统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在松梢煎汁液+糖+琼脂上为最好,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pH值6.5~6.8之间,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不产生了实体,但经紫外每天照射20min,10d后即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及特征和自然界中松梢上子实体基本一致,仅在 相似文献
10.
球壳孢目真菌同工酶电泳:Ⅱ.Ascochyta等八属代表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球壳孢目8属46个种的代表菌株进行了酯酶等5种同工酶及菌体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电泳图谱显示,种间区别明显,大多数种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图式,从聚类分析所得相似性矩阵和树状图可见,属内种间的遗传一致性最高的是Sphaeropsis属性,供试菌株相互的相似性多在50%以上,Ascochyta和Phyllosticta两属内的种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其他属内的供试种则不能类聚在一起。各属间Macrophoma,Coniothyrium,Sphaeropsis和Phyllosticta四属的菌株可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内聚为一类,Ascochyta属与这一类的距离也很近,Phomopsis和Phoma两属的菌株出现交叉相聚现象;Septoria属的菌株则各自独立,与其他类群间的距离也较远。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植物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概况,实地调查公园植物景观现状,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基本理论,对公园中的植物种类选择、植物配置形式、植物空间类型、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曹州牡丹园的植物景观特点,指出了植物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对改善菏泽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园林绿地质量,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先列举了古代牡丹专著及牡丹栽培和应用技术,说明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技术前提和有效保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通过具体分析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说明牡丹的审美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基础,牡丹的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特殊之源,古代的牡丹习俗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牡丹的文学、绘画艺术可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的丰富素材,牡丹的精神文化是贯穿于园林景观应用的精髓。通过对牡丹的解析以期为牡丹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2007年底建成的洛阳隋唐植物园千姿牡丹园荟萃了全国1 200多个牡丹品种,造园上将牡丹文化与牡丹园林紧密结合,力争打造牡丹品种最全、文化品位最高的牡丹园。现主要介绍了千姿牡丹园的主要构成及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曹州牡丹园内牡丹应用现状的调查,阐述了植物配置原则、牡丹的基本种植方式、牡丹品种间的配置方式及与其它植物的配置方式,并探讨了曹州牡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AHP层次分析法分析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评价指标体系,从专家角度比较各层次指标重要性,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到道观园林道教特色指标权重,结果显示,道观园林道教特色17个评价指标的影响力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环境格局(0.1980),道教标志(0.1584),建筑主题(0.1244),风水位置(0.0972),道教小品(0.0895),建筑格局(0.0645),环境风景质量(0.0481),楹联匾额题字碑刻(0.0467),建筑色彩(0.0459),植物宗教美学特征(0.0365),铺装图案(0.0262),水体形式(0.0198),园林小品(0.0139),建筑与环境的关系(0.0119),植物配置方式(0.0099),水体比例(0.0054),建筑装饰(0.0040)。为构建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评价体系及其营造手法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框架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曹州牡丹园园区概况的基础上,从总体构思和局部构思两个方面提出了园区规划布局,指出园区规划主要包括主要景区规划、山形水系规划、植被规划、建筑规划、园路规划。园区有8个主要景区,分别为牡丹古韵观赏区、东入口景区、品种牡丹展示区、湖山景观游览区、浅滩野戏区、儿童游憩区、森林休闲区和城市入口景区。改造原3坐山体,增加微地形,使3山相连对主湖形成环抱之势,并在原主湖的基础上重点改造水形,创建湾、溪、池、瀑与湖、滩共同构成灵动多变的水空间。在适地适树、乔灌草层次复合的植物配置原则上选择适宜树种种植于园内。重新修整西入口古建筑,创建牡丹古韵景观氛围;在东入口利用外装材料色彩形成现代风格;在北侧新建观赏温室供游客四季观赏;在南侧创建生态餐厅为牡丹园的四季经营提供支持。在原3条轴线(西门—东门、观花楼—国花馆、主湖—天香阁)的基础上,增设1个游人出入口和1个管理出入口,以满足各景点的良好可达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