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渔共作是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种植与蟹、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养殖于一体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互利共生,能有效提高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2.
兴化市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境内河沟纵横交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因势利导地发展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是兴化农业的一大特色。稻渔共作是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于一体,互利共生,优势互补,相互作用,综合提高农业效益。稻渔共作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一个复合生产体系,它不仅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还涉及到环境资源学科以及工程学科等多个学科,因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研究难度大。  相似文献   

3.
市场前景 随着多元化消费格局形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稻鸭共作以生物防治为主,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生产出的有机稻米和绿色鸭肉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售价比普通稻米和鸭子要高出30%以上。实行稻鸭共作模式的农户,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00—400元。  相似文献   

4.
稻渔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研究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株型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渔共作具有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加群体各生育期生物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叶片的面积,延缓后期功能叶片衰老,增大茎秆粗度,促进根系发育及伸长节上须根发生等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稻株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数增多,植株重心上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等特征。在产量及其结构方面表现为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粒重增加,若品种选择与栽培控制得当,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对稻渔共作生态系统中栽培的水稻进行比较研究,其生长发育的特征特性表现为:①营养生长充分,全长育期延长。②叶片与节间数增多,抗倒性增强。③病虫草害总体发生轻,但少数病虫危害大。④穗粒结构“二增二减,”单产水平持平略低。以苏香粳1号为研究材料,设置相关的密度、肥料、灌溉、病虫防治试验等,逐步形成稻渔共作水稻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包括品种选用、早播早栽、稀行大棵、前促后控、早发稳长、浅水分蘖、深水控蘖、综合治理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几年研究和生产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有机水稻稻鸭共作的技术措施,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省近年来试验示范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至2002年镇江市示范面积已有2000亩。常州市从2003年在新北区孟河镇试验100亩,并开展稻、鸭品种引进试验,稻田放鸭与不放鸭的对比试验,稻田施用不同肥料的对比试验,水稻生长中期搁田与不搁田对比试验,稻田放鸭子不同数量对比试验等系列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川岛镇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效果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江门市种业有限公司在台山下川岛建立了20hm~2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并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以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为核心示范生产有机稻米,通过试验示范和效益分析,总结出配套关键技术,为今后江门地区大面积生产有机水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渔(蟹)共作水稻的施肥关键在于用好基蘖肥主攻穗数,产量9.0t/hm^2左右的优质粳稻总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追肥以分蘖肥为宜,分蘖肥早施,可保证足够穗数并获高产;腐植酸类生物有机肥黑丰佳一次性基施不仅可提高稻渔(蟹)共作水稻的产量,对稻米的品质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基施黑丰佳的基础上于分蘖期追施适量尿素更有利于稻渔(蟹)共作水稻产量的提高,其中黑丰佳控制在总施氮量的50%~70%为宜,对稻米的品质改善也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塘桥镇引进示范了稻鸭共作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化学除草剂,极少使用农药和肥料,产量达正常水平,产品达绿色甚至是有机食品标准,该技术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稻鸭共作生产技术的相关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渔稻共作模式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策略,本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鳅共作为对象,从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及效益情况等方面逐一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改变红河哈尼梯田传统的单季稻种植、其余时间空闲的情况下,采用一季稻、两茬鳅的共作模式,充分利用梯田资源,可以将每公顷梯田的产出从原来的10500~12000元提高到45000~90000元。通过稻鳅共作,有效提高了梯田效益,从而使红河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并对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出了有益的示范。  相似文献   

14.
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稻鸭共作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发展现状,并从水稻栽植与鸭苗喂养2个方面出发,总结了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稻鸭共作栽培技术规程,以期提高水稻与鸭肉的质量与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多个水稻品种在稻渔(蟹)共作条件下的生育进程、株型与抗倒性、茎蘖成穗与干物质积累、抗病性与抽穗期避螟、产量与品质特点,初步筛选出86优8号、常优1号、华粳3号、武香粳14号等适宜江苏里下河地区及同类地区稻渔(蟹)共作制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实现稻渔(蟹)共作系统内稻蟹生育与季节的优化同步,要求水稻的栽插期不仅要考虑到其相应的栽培管理和水稻群体的形成,为河蟹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还要考虑到水稻本身的安全生育及高产优质。本研究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稻蟹生育与季节优化同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稻鸭共作栽培,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绿色稻米,并提出稻鸭共作生产绿色稻米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新技术,2002~2004年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研究。结果证明,稻鸭共作技术显示了除草、除病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生长的刺激、省工节本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效果。特别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大米和鸭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效益农业。稻鸭共作技术稻谷产量略低于对照区,但经济收入每公顷却增加4073元,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水稻生育进程、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动态、株型特征、产量及其结构以及米质性状等方面,比较分析了稻渔(蟹)共作系统中育秧移栽与直播水稻的栽培特点,进而提出了不同稻作方式因地制宜应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