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稻渔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研究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株型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渔共作具有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加群体各生育期生物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叶片的面积,延缓后期功能叶片衰老,增大茎秆粗度,促进根系发育及伸长节上须根发生等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稻株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数增多,植株重心上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等特征。在产量及其结构方面表现为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粒重增加,若品种选择与栽培控制得当,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稻渔(蟹)共作水稻的施肥关键在于用好基蘖肥主攻穗数,产量9.0t/hm^2左右的优质粳稻总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追肥以分蘖肥为宜,分蘖肥早施,可保证足够穗数并获高产;腐植酸类生物有机肥黑丰佳一次性基施不仅可提高稻渔(蟹)共作水稻的产量,对稻米的品质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基施黑丰佳的基础上于分蘖期追施适量尿素更有利于稻渔(蟹)共作水稻产量的提高,其中黑丰佳控制在总施氮量的50%~70%为宜,对稻米的品质改善也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塘桥镇引进示范了稻鸭共作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化学除草剂,极少使用农药和肥料,产量达正常水平,产品达绿色甚至是有机食品标准,该技术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稻鸭共作生产技术的相关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渔稻共作模式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策略,本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鳅共作为对象,从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及效益情况等方面逐一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改变红河哈尼梯田传统的单季稻种植、其余时间空闲的情况下,采用一季稻、两茬鳅的共作模式,充分利用梯田资源,可以将每公顷梯田的产出从原来的10500~12000元提高到45000~90000元。通过稻鳅共作,有效提高了梯田效益,从而使红河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并对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出了有益的示范。 相似文献
14.
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稻鸭共作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发展现状,并从水稻栽植与鸭苗喂养2个方面出发,总结了察布查尔县有机水稻稻鸭共作栽培技术规程,以期提高水稻与鸭肉的质量与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张程 《新农村(黑龙江)》2011,(9):149-150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