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麦开颖基因数、基因之间的等位性以及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以闭颖亲本91单2与4个开颖亲本(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的杂种F2群体、回交BC1、BC2群体及4个开颖品种(系)互交杂种F2群体为材料,于2004年大麦开花期测量各群体内植株的开颖角度,统计分析各群体内开、闭颖植株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沪1154、1430R、扬0187的开颖角度分别由1对、2对和3对基因控制,扬0187基因间的互作为重叠作用;99-7122遗传比较复杂,可能有2对或3对基因控制;(2)扬0187与沪1154有一对开颖等位基因,且此基因的效应较大;1430R和99-7122与其他2个开颖亲本均存在各自的非等位基因;(3)开颖性状均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闭颖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3.
杂合基因功能的超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化变异导致等位基因结构和功能强弱的差异,杂合子功能大小可认为是等位基因功能大小的平均值.性状形成的生命反应链,需要分工协作的基因产物在不同环节参与生命反应,性状表现与各基因的功能大小有关,各环节的效率相乘决定性状的表现.数学原理x/x′+x′/x>2(x≠x′,x、x′>0)可能是形成杂种优势的基本动力.假设某一性状由2个步骤形成,分别由1个基因控制,当2个亲本表现相同、等位基因功能强弱存在差异时,依据以上数学原理,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杂种F1该性状的表现必然超过亲本.由n个基因控制的n个步骤完成的性状会有同样的表现.当2个亲本性状不同时,杂种可能超亲或负超亲,亲本性状表现都好时,超亲的几率较高.在形成性状的生命反应链中,如果有2个或以上基因存在超亲效应,其他相关基因即使没有差别,该性状也可能超亲.  相似文献   

4.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道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 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  相似文献   

5.
色稻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色稻和1个普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7×7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色稻主要碾米品质性状糙米率的跗主其与主要营养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色稻糙米率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生作用和加性作用都重要基因的平均显性作用表现完全显性和部分超显性,显性等位基因对提高糙米率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且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在品种改良中适宜有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 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合的 36个杂交种为材料 ,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 (Na23 5SO4 )亲和性 (Km)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Km的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Km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 ,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 ,显性方向指向减效。亲本中正、负效基因的分布不等 ,显性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自交系合二和2 92含显性基因较多 ,认为这二个自交系是改良根系对营养吸收亲和性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背景与不同粒形供体亲本构建的2套半同胞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分析了连续2年田间种植的水稻籽粒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粒形性状的表型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所有粒形性状均表现为单峰或多峰连续分布特征。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各性状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在日本晴/特大籼RILs中,粒长由2对显性上位作用的独立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粒宽由2对重叠作用的独立主基因控制,粒厚由2对等加性作用的连锁主基因控制;在日本晴/R1126 RILs中,粒长表现为2对互补或抑制作用的独立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粒宽遗传由2对互补作用的独立主基因控制,粒厚由4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本中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多,增效基因比减效基因的频率大;控制含油量并表现显性的基因约为4组;含油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16%和30.90%。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一致表明,单株产量、每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对含油量有较强正向作用,但角果长度和全株总角果数的作用为负。本文还讨论了基因作用分析在探讨配合力的基因效应成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中的意义,及其在选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合的36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Na235SO4)亲和性(Km)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Km的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Km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显性方向指向减效。亲本中正、负效基因的分布不等,显性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自交系合二和292含显性基因较多,认为这二个自交系是改良根系对营养吸收亲和性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显性小粒基因Mi3(t)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份水稻小粒材料Y34进行了遗传研究及基因定位。Y34与长粒型水稻蜀恢881和蜀恢527的杂交F1表现为小粒,表明小粒性状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群体小粒性状遗传分离规律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小粒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蜀恢881/Y34 F2群体和微卫星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RM6283和RM282两个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5.1 cM,并将该基因初步命名为Mi3(t)。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暹罗斗鱼蓝色系、紫色蝶翼系内的杂交试验,分析品系内杂交组合的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土耳其绿色、皇室蓝色和铁锈蓝色在F2中个体的分离比例为1∶2∶1,断定F1和F2代中的皇室蓝色均为杂合体,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土耳其绿色与铁锈蓝色之间为不完全显性关系。紫色蝶翼系斗鱼皮肤的红色和黄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红色,F2中红色与黄色的个体分离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黄色由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属间体细胞杂种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新疆野生油菜体细胞杂交产生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NO CMS和NSa CMS。用隐性核不育材料的保持系,波里马CMS和陕2A CMS的保持系,波里马CMS和陕2A CMS的恢复系对NO CMS和NSa,CMS测交,结果表明,NO CMS和NSa CMS是恢保关系明显不同于陕2A CMS和波里马CMS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O和NSa可育自交后代育性表现3(可育):1(不育)分离,初步认为不育性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大豆杂种后代的子粒性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不同花色、粒形、粒重和脐色的48个品种配制成2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后代子粒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近圆形×椭圆形,其F_1代为椭圆形,粒形指数和百粒重略高于中亲值;双亲花色相同而脐色不同的组合,无色脐×褐脐(或无色脐),F_1代均为无色脐,无色脐为显性,褐脐为隐性,其F_2代无色脐和褐脐的分离比例为3:1;双亲花色不同而种脐均无色的组合,F_1代为无色脐或蓝脐,蓝脐主要是白花亲本携带R基因所致,其F_2代蓝脐与无色脐的分离比例为9:7。种皮光泽度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种皮光泽度介于双亲中间,无显隐性之分。  相似文献   

14.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gens of winter oilseed rape plants. It causes the white mould disease of rape, thu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yield. The aim of our research was to use a spring oilseed rape variety sown in autumn or an early-flowering variety of winter oilseed rape to predict the infection pressure of S. sclerotiorum in a given yea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8–2012 at the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the Czech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Prague at Červený Újezd, 20 km west of Prague. In the experiment, we used one variety of spring oilseed rape (Lužnice, LU) and one early-flowering variety of winter oilseed rape (Californium, CA). The methodology of the petal test involved isolating pathogenic fungi from fallen petals on a nutrient medium (potato dextrose agar) in Petri dishes. The first term of collection was the beginning of petal fall (BBCH 61) and the last term was the end of flowering (BBCH 69). The dishes with petals were visually analysed after 1 week.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occurrence of white mould of rape in the stand. The occurrence of white mould of rape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rogress of weather conditions over the given year. Infected petals and stems with symptoms of white mould of rape were found to be moderately correlated (r = 0.80). Spread of white mould spores was mostly observed in two terms (BBCH 62 and BBCH 65).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infection of petals of spring (LU) and winter (CA) oilseed rape. Spring oilseed rape (LU) and early-flowering varieties of winter oilseed rape (CA)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infection pressure of S. sclerotiorum in the stand in a given year, thereby improving protection against white mould of rape.  相似文献   

15.
李莓  陈卫江 《作物研究》1999,13(4):14-16
从1994 年起,通过杂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CMS恢复系选育后代中出现的具有桔红花色的变异株R18 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变异株系的桔红花色性状属于隐性突变,受2 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其花色性状能随配子有性传递,但携有隐性桔红花色基因的雄配子生活力较低,在各花色分离世代中,桔红花色分离株低于理论预测值。由于该材料的桔红花色能够稳定遗传,性状特征明显,可作为恢复系纯度鉴别的理想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16.
Flower color, an important rapeseed character,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t has become an area of intensiv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rape flower color in terms of variety, source, pigment composi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omics. Moreover,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ape flower color breeding and omics.  相似文献   

17.
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分析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优质小麦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和碱水保持力不同的6个常用优质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碱水保持力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6个亲本中,宁麦9号和皖麦48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碱水保持力,在优质软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碱水保持力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控制碱水保持力的减效基因为显性,亲本中增效和减效基因分布不对称.宁麦9号和皖麦48控制碱水保持力的显性基因最多.碱水保持力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相似文献   

18.
以秋石斛兰为亲本,配制成6个杂交组合,对杂交F_1代的植株性状、花部性状和开花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代的株幅、叶宽、花梗长、花径等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99.63%、96.18%、97.01%和99.77%,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但由于组合内存在一定的变异幅度,选育植株较大、花径较大或花梗更长的个体是可能的;在植株的株高、叶长、单枝花朵数、花色及始花期等方面表现出超亲优势,尤其是单枝花朵数和花色遗传优势明显;在花色遗传上,无论是以白色花还是以红色系列花作母本,F_1代均表现为红色系列且分离广泛,表明红色系列遗传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叶康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8):2228-2234
马铃苣苔属植物花部形态是该属的属下划分及种间界定的关键性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及花部形态、结构的解剖、摄影,并对照模式标本,分别对毛花马铃苣苔和黄花马铃苣苔进行了形态补充描述,明确了毛花马铃苣苔花冠斜钟状,两侧对称,檐部上唇2裂片边缘具2.0~3.0 mm宽的橙红色带,其余部分鹅黄色,下唇3裂片橙红色,喉部及筒部鹅黄色,具有1枚退化雄蕊,蒴果线形、近圆柱状或稍具4棱;黄花马铃苣苔花冠钟状筒形,近辐射对称,外面橙红色,内面喉部以上橙红色,喉部以下灰白色,花盘高约1 mm,可育雄蕊4枚,偶见3枚,退化雄蕊1枚,偶见2枚。  相似文献   

20.
弱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宁麦9号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宁麦13和宁麦9号控制蛋白质含量遗传的显性基因最多,蛋白质含量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