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整地与轮作是基础(一)整地合理耕翻。细致整地能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耕层结构,蓄水保墒,调解营养条件,是大豆全苗,壮苗的基础。整地时期最好是伏秋整地耙深12~15厘米。无深翻基础,又没有进行伏秋整地的要进行春翻整地。春翻容易跑墒,必须及早进行。在土壤化够深的时候,抓住返浆期进行顶浆翻地,做到翻耙压结合,防止跑墒。(二)轮作轮作是大豆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整地与施肥 1、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相似文献   

3.
<正>一、选地与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高产。大豆对茬口要求十分严格,重茬或迎茬会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因此要求选择生茬地或轮作三年以上的地块种植大豆。前茬最好是禾本科作物,如高粱、玉米等。有些农民认为大豆不需要施肥,其实这是错误的。整地前要保证底墒,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或  相似文献   

4.
一、整地与施肥1、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相似文献   

5.
一、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二、施肥根据大豆需肥特点,合理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大豆一般是铁茬播种,以追肥为主。在土壤肥力低的  相似文献   

6.
1、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相似文献   

7.
东北是我国盛产大豆的主要地区,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大豆也是重要的农作物,其产品优质、安全、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一、大豆的播种技术播种技术好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对大豆的播种要做好如下准备:1、土壤准备:(1)播前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土壤耕作及耙、耪、压  相似文献   

8.
一、整地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相似文献   

9.
一、整地大豆高产要求的土壤状况是:活土层较深,既要通气良好,又要蓄水保肥,地面应平整细碎。合理深翻,细致整地,能改善土壤环境,熟化土壤,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并能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是实现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更是大豆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大豆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之一。大豆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对增加大豆产区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针对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1、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水份适宜时进行联合整地或浅翻深松整地,严禁湿整地,采用浅翻深松,深度35厘米以上,耙地两遍,耙深15-18厘米,平地一遍,10月20日前起垄,垄宽135厘米。  相似文献   

11.
一、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其方法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茬口等灵  相似文献   

12.
正1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1.1整地大豆种植以深松为主,前茬的品种对大豆种植有很大影响,根据前茬种植种类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若前茬种植大麦,种植大豆时可运用浅翻深耕的方法,秋季要整地、起垄、施肥等措施,利用秋雨,防止春季干旱。无论哪种种植方法,都要做好整地工作,大豆对土壤要求高,农民播种前要仔细进行整地,对土壤进行深耕,将大块石头挑拣出去,此时可施加基肥,然后耙平,适当的深耕可以减少大豆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传统的种植方式一直是制约大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种豆意识,提高大豆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现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整地、施肥1.1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大豆对茬口要求十分严格。重茬或迎茬会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因此要求选择生茬  相似文献   

14.
正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下面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将大豆播种技术介绍如下:1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播后种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下面笔者根据实际经验将大豆播种技术介绍如下:一、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下面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将大豆播种技术介绍如下:一、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下面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将大豆播种技术介绍如下:1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播后种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下面笔者根据实际经验将大豆播种技术介绍如下:一、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  相似文献   

19.
一、合理轮作,深耕整地1.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大豆高产的基础。大豆最好的前茬是有施肥基础的玉米,施肥较多,管理精细,杂草较少。在我省北部地区小麦茬也是大豆的良好前作,这是因为小麦根浅,大豆根深,所以利用根系深浅部位各自吸收土壤不同层次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麦茬一般多实行秋翻整地,耕作时间较早,造成了很好的生育条件,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2.深耕整地伏翻整地:小麦成熟得早,可以抓紧时间进行伏翻。伏翻的深度一般可达到22~25厘米,翻后及时耙平、  相似文献   

20.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许多地方开始栽培高产大豆。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有些高产大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栽培技术1、选种播前选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大豆的苗齐、苗壮、苗全。"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齐的种子能增产一成左右。因而,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粒选或选种器精选种子。2、整地技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