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成熟卵呈圆形,黄色,沉性,卵径(3.9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30±0.07)mm.在水温8.5~12.5℃条件下,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需415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个阶段、32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10.11±0.65)mm;出膜13d后卵黄耗尽,全长(14.32±0.22)mm;出膜后20d,鱼苗全长(18.13±0.21)mm,臀鳞出现,各鳍均已出现,鱼苗侧线全部形成且清晰,体色接近成鱼.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特点反映了其对水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秦岭细鳞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细鳞(Brachymysta 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分布范围、资源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做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秦岭细鳞鲑的研究现状、进展。笔者并展望了秦岭细鳞鲑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8.
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人工繁育技术对哲罗鲑(Hucho taim en)(HH)(♀)与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BB)(♂)进行了远缘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鲑(♀)×细鳞鲑(♂)杂交种(HB)的人工繁育效果与双亲对照组(HH和BB)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HB的孵化率和仔鱼上浮率均高于HH和BB;选择水蚤和水丝蚓对HB鱼苗进行开口,采用全价饲料粉与水丝蚓的混合团进行过渡,再选用全价人工颗粒饲料进行驯化,驯化结果显示:BB最易于开口、驯化和摄食颗粒饲料,其次是HB,最难于驯化的是HH;HH、HB和BB经过6周的培育,其全长与体质量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HB的体质量增长较HH和BB分别快25%、70%。HB的体长、体质量与周龄的最佳方程分别为Y=0.022x2+0.52x+7.30(R2=0.987 4)和Y=2.817 1e0.254 1x(R2=0.987 7),体长与体质量的最佳方程为Y=-0.002 4x3+0.051x2+0.42x+7.4(R2=0.987 5),HB的日增重为(0.30±0.13)g,分别高于HH和BB。 相似文献
9.
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人工繁育技术对哲罗鲑(Hucho taim en)(HH)(♀)与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BB)(♂)进行了远缘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鲑(♀)×细鳞鲑(♂)杂交种(HB)的人工繁育效果与双亲对照组(HH和BB)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HB的孵化率和仔鱼上浮率均高于HH和BB;选择水蚤和水丝蚓对HB鱼苗进行开口,采用全价饲料粉与水丝蚓的混合团进行过渡,再选用全价人工颗粒饲料进行驯化,驯化结果显示:BB最易于开口、驯化和摄食颗粒饲料,其次是HB,最难于驯化的是HH;HH、HB和BB经过6周的培育,其全长与体质量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HB的体质量增长较HH和BB分别快25%、70%。HB的体长、体质量与周龄的最佳方程分别为Y=0.022x2+0.52x+7.30(R2=0.987 4)和Y=2.817 1e0.254 1x(R2=0.987 7),体长与体质量的最佳方程为Y=-0.002 4x3+0.051x2+0.42x+7.4(R2=0.987 5),HB的日增重为(0.30±0.13)g,分别高于HH和BB。 相似文献
10.
乌苏里江流域尖吻细鳞鲑及钝吻细鳞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究其种质资源情况。基于细鳞鱼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对宽甸(KD)和丹东江域(DD)2个野生细鳞鱼群体和 1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Cytb基因1 141 bp,A+T含量 53.55%,G+C含量46.45%,D-loop区序列988 bp,A+T含量62.75%,G+C含量37.25%;基于Cytb和D-loop序列在90个样本中分别检测到42和 56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1和26种单倍型,其中KD、DD和YZ群体 Cytb基因的单倍型数分别为14、10和 7,KD、DD和YZ群体D-loop区单倍型数分别为16、15和10;遗传多样性分析 Cytb基因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6)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 66),而D-loop区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1)和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19 82),基于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KD和DD群体分别具有4个和2个相同单倍型,说明2个细鳞鱼野生群体间的分化程度较小,而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分化为中度;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异(Cytb:73.38%;D-loop:85.91%)占比明显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Cytb:26.62%;D-loop:14.09%),表明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不大;群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KD、DD和YZ群体间互有交叉,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3个群体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结果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一致。Tajima’s D和Fu and Li’s中性检验显著偏离中性,推测细鳞鱼KD和DD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随后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牡丹江海浪河支流细鳞鱼和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段细鳞鱼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不同生态类型水域细鳞鱼的品质.结果表明,牡丹江细鳞鱼肌肉的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与乌苏里江细鳞鱼差异不显著(P>0.05),但牡丹江细鳞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牡丹江细鳞鱼的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15.
尖吻细鳞鲑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体观察和Bouin's液固定对乌苏里江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进行观察,确定尖吻细鳞鲑的发育过程,详细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并将尖吻细鳞鲑与其它几种鱼类进行比较,探讨破膜所需时间与卵子性质和孵化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成熟卵呈淡黄色,圆球形,卵径为(4.32±0.21)mm,含有大量卵黄,卵的比重大于水,属端黄卵,卵膜厚,无黏性,有弹性;受精卵在水温6.0~10.7℃条件下,历时597 h孵出,有效积温为190.79℃.d;尖吻细鳞鲑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等6个阶段、26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10.67±0.02)mm,破膜第13天仔鱼出现鳔并开始上浮,第14天仔鱼卵黄囊吸收完全,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破膜后第25天稚鱼体侧出现幼鲑斑,第35天各鳍发育完全,进入幼鱼期,此时鱼体外观与成鱼无异。 相似文献
16.
乌苏里江流域尖吻细鳞鲑及钝吻细鳞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17.
细鳞鱼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体内分离出两种菌株(记为BAS和BAH),均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元荚膜,多数呈单个排列,极端有单鞭毛。对两种菌株的菌落形态鉴定结果表明:BAS的菌落呈圆形,为浅黄色,半透明,无水溶性色素;BAH的菌落也呈圆形,中央微高,为灰白色。经API20NE细菌生化鉴定,BAS和BAH菌株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血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其鉴定率分别为98.1%和99.3%。注射剂量为1×10^7 CFU/mL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感染12d时,细鳞鱼的死亡率为100%。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对妥布霉素(TOB)、四环素(TET)、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iN)、氟哌酸(NOR)、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FUR)、呋喃那斯、氯霉素(CHL)、复方新诺明(TST)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AZI)、红霉素(ERY)不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