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estuarine coastal oceanmodel-semi-implicit),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洋牧场规划海域受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受往复流作用,国华电厂的温排水对海洋牧场区较乌沙山电厂的温排水影响大,海洋牧场西南侧受温排水影响较东北侧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海洋牧场温升范围和分布特征各异,经分析主要是因为各季节海气温差所导致。春季增温期的温升幅度最大,可高于1.0℃,且温升范围也最大,对海洋牧场区的影响也最明显。秋季降温期内温升幅度最小(0.3℃~0.5℃),温升范围也最小。分别处于低温期与高温期的冬季与夏季,海气温差小,温升幅度约0.5℃~1.0℃,温升范围亦居中。  相似文献   

2.
为更清楚了解电厂温排水对邻近海域水体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了2004-2011年夏、冬国华电厂附近海域大、小潮水体中部分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电厂温排水对邻近海域水体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温排水使水体中pH、DO呈下降态势;COD、石油类、氨氮呈升高态势;对活性磷酸盐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前期模拟唐山京唐港电厂温排水影响范围,布设5个站位,分别于2020年5月、8月、11月进行调查取样工作。通过调查取样得出的水温、盐度、电导率、叶绿素a等水文分布特征和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等营养盐分布特征,结合影响范围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电厂温排水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份JTG-1受到硅酸盐影响较大,其余站位受到硝酸盐或盐度影响;8月份各站位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11月份则与盐度呈负相关。在优势种中,大洋角管藻受盐度影响较大,曲舟藻和新月菱形藻受硅酸盐和铵盐影响较大,微小原甲藻受硝酸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9年10月对湛江湾海滨电厂温排水受纳海域的采样调查,对比分析了温排水排放口附近站位(S9)和其他站位温度、溶解氧、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排放口附近站位S9的表层温度受到了温排水的影响,其他站位几乎没有影响,温排水对于温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排放口附近的表层水体;排放口附近站位S9的溶解氧含量略高于其他站位,说明温排水的排放能提高排水口附近溶解氧含量;调查海域营养盐的分布主要受到湾内养殖区和湾外干净海水的共同影响,温排水仅仅对排放口附近(S9)营养盐含量造成局部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果表明电厂附近站位S9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湾内其他站位群落结构差别不大,温排水对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很小。综上所述,湛江滨海电厂温排水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滨海电厂温排水温升特征及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定量地分析不同温升梯度的温排水对浮游植物的影响,采用FVCOM三维水动力模型计算2011年夏季大小潮、涨落潮时期不同温升梯度温排水的分布特征、影响面积和体积,并根据2011年夏季在象山港海域进行的海上围隔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梯度温升范围内浮游植物优势种琼氏圆筛藻的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表层温排水扩散范围主要分布于1.5 ℃温升包络线内,底层主要分布于1 ℃温升包络线内。弱温升区和强温升区内温排水影响海水体积分别为93.650×106 m3及1.073×106 m3,总计94.723×106 m3。温排水影响范围内琼氏圆筛藻的总损失量为3.258×1013cells,弱温升区占94.76%,强温升只占5.24%。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对拟建巢湖电厂前水域水生生物调查和预测电厂建成后温排水对该水域环境的影响。经实验表明,拟建电厂的温排水对温升区内的水环境会带来一定影响。春末、初秋水温升高,会促使微囊藻Microcystis提早滋生,大量繁殖;盛夏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4℃时,对微囊藻生长不利,甚至引起死亡。但因拟建电厂的温排水等温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3℃升温区的面积为1.02~2.03km^2,仅占全湖面积的1.33~2.26‰,对巢湖水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对拟建巢湖电厂前水域水生生物调查和预测电厂建成后温排水对该水域环境的影响。经实验表明,拟建电厂的温排水对温升区内的水环境会带来一定影响。春末、初秋水温升高,会促使微囊藻Microcystis提早滋生,大量繁殖;盛夏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4℃时,对微囊藻生长不利,甚至引起死亡。但因拟建电厂的温排水等温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3℃升温区的面积为1.02~2.03km^2,仅占全湖面积的1.33~2.26‰,对巢湖水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Euk)的时空生态分布,【方法】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和2015年7月(夏)连续4个季节采集了浙江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样品,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进行了检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从水平分布来看,在4个季节中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均为宁波、沈家门、岱山等沿岸海域站位的丰度低,远陆海域东极和枸杞站位的丰度高。从季节分布来看,原绿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聚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p H显著正相关;秋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冬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本文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近岸海域明显低于远陆海域,这与近岸海域泥沙含量大,水色和透明度低有很大关系。浮游病毒对宿主的裂解也会影响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年3月-2006年11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的采样调查及后续实验,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分析了水温、营养盐、悬浮物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主要受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Grev.) Ostf)、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Lamx)、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佛氏海毛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以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趋势所影响,分布范围在8.7 μm~396.7 μm之间,其中小型浮游植物比例为65.2%,硅藻和甲藻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4.3 μm和141.5 μm,浮游植物平均粒径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11月和3-5月;硅藻粒径组成与水温成显著线性负相关(R2=0.64、 P<0.01),与该海域限制性营养盐氮的浓度成显著正相关(R2=0.65、 P<0.01),硅藻体积与水温及氮营养盐的关系为当水温上升1℃,体积减小6.5%,而当氮营养盐上升1μg/L时,体积增大0.37%.甲藻粒径组成对悬浮物浓度的显著负线性相关大于硅藻,其粒径变化与悬浮物浓度的数值对应关系约为悬浮物浓度每升高1 mg/L甲藻粒径减小1.73%,硅藻粒径的降低幅度为甲藻的1/2.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 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142.35×104 个/m3),高值区位于横山至白石山水域及乌沙山电厂邻近水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港口和港口外高于港中部和港底。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绝对优势种,其丰度(284.97×103 个/m3)占总丰度的80.8%。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透明度、悬浮物、温度、水深和氮磷比。光照充足、电厂温排水适度温升、营养盐丰富和氮磷比合适 (接近Redfield比值16)导致了港内微藻旺发。受径流、水交换和海洋开发等影响,象山港的理化参数表现了明显的斑块和梯度分布,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境,客观上造成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港中部、港口至港口外区域间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浮游植物丰度的升高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电厂运行、水产养殖、临港工业发展和滩涂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循环水养殖池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在夏秋交替季节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池塘组合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苗种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内各塘间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递增,而各塘间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系统内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在调查期内无显著波动,而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波动性;3)循环水导致各塘中浮游生物出现交叉现象,且各塘中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处于不断的更替状态;4)养殖密度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推动了浮游动物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15.
对东湖水库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水化因子、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有浮游生物45个种(属),其中浮游植物28个种(属),平均生物量2.944mg/L,硅藻门占优势;浮游动物17个种(属),平均生物量2.434mg/L,其中桡足类占32.20%,枝角类占45.24%,轮虫和原生动物各占22.03%和0.53%,浮游植物毛产量变化范围为0.125~4.765g O2/m2.d,水柱呼吸量变化范围0.15~5.76 g O2/m2.d。TN、TP平均为9.89、0.124mg/L,夏季高,冬季低;NH4+-N、NO3--N、NO2--N平均分别为0.381、0.244、0.056mg/L,三氮无明显变化规律;N/P(质量比)为100~309,营养盐的限制因子为P。另外还探讨了水化因子的变化特点,N、P的分布变化规律,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与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金丽娜  王雯燕  曲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45-10747
选取1981~2011年西安地温、气温、高空温度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估算法、Mann-Kendal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温度倾向率垂直变化,计算各层年较差,总结地温320 cm~高空20hPa的年、季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温、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接近地面的浅层地温和对流层下层年、季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随着地温深度和对流层高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变小,平流层下层温度变化与气温相反;近年来,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20世纪90年代为近地层温度较为活跃的时期;地温-气温-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突变时间依次有所提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下层突变年比较分散;春季、秋季垂直温度的变幅较大,冬季和年垂直温度的变幅较小,夏季垂直温度的变幅最小;地温320 cm~高空250 hPa夏季温度高于冬季,200 ~ 50 hPa等压面夏季温度低于冬季,在50 hPa等压面上没有明显的季节区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连湾大孤山海区水下爆破活动对其所在海区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影响,于2007年的9—12月对爆破后2 h和1 000 m范围内的爆破区域进行了监测,内容包括透明度、盐度、溶氧、pH、悬浮物、油、氨态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活性磷10项水质指标和叶绿素a、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3个生物指标。结果表明:爆破对海区透明度和悬浮物的影响显著,对其它指标影响不显著。整体上,本次爆破不会对该海区水质及浮游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