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 mm)共拖网156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4种,浮游幼虫10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共63种(桡足类43种,枝角类15种,其他5种),水生昆虫5种,轮虫3种,水母类2种,毛颚动物1种。最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Y=0.52;其次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22。〖WTBZ〗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以河口半咸水性浮游动物为主,受长江径流量、外海水团、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淡水性种类和近岸低盐性种类平均密度呈季节性变化,不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mm)共拖网156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4种,浮游幼虫10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共63种(桡足类43种,枝角类15种,其他5种),水生昆虫5种,轮虫3种,水母类2种,毛颚动物1种。最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Y=0.52;其次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22。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以河口半咸水性浮游动物为主,受长江径流量、外海水团、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淡水性种类和近岸低盐性种类平均密度呈季节性变化,不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北岸表层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杭州湾北岸表层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2014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5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杭州湾北岸水域(121°45'~122°09'E,30°45'~30°51'N)设置10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0 cm,网目0.5 mm)进行表层拖网。结果表明,4航次采集到浮游动物12类42种,其中优势种共10种,秋季优势种最多(7种),夏季最少(4种)。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3种。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大(120.17 mg/m3,1 290.53 ind./m3),冬季最小(14.21 mg/m3,67.03 ind./m3)。该水域浮游动物可分为4种生态类群:淡水类群、河口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盐类群。与环境因子的SPSS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有明显关系,其中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长江口碎波带生态现状和河口仔稚鱼饵料基础,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对长江口碎波带轮虫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轮虫9科34属86种,优势种为盘状鞍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月形单趾轮虫、舞跃无柄轮虫和缘板龟甲轮虫.得出的结论为:水文条件相似的采样点,对轮虫聚类具有相似性;轮虫的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九龙江口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分布,2007年12月-2008年11月,在九龙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的5个站位点,每月大潮期间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周年拖网120网次,采集到仔稚鱼4 961尾,隶属于37科64属,约91种(平均密度为41.3尾/网).其中6月的平均密度最大(158.1尾/网),2月最小(1.0尾/网).眶棘双边鱼(Ambassis gymnocephalus)为最优势种,占总数的35.40%,其后依次为多鳞鱼喜(Sillago sihama)(13.95%)、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8.57%)、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7.24%)、多纪鲀属sp.1(Takifugu sp.1) (5.44%)、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5.30%)、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4.88%)、星点多纪鲀(Takifugu niphobles)(1.55%)、长棘银鲈(Gerres filamentosus)(1.27%)和红尾银鲈(Gerres oyena)(1.27%).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碎波带仔稚鱼的个体发育阶段主要为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期,分别占总数的64.44%和30.48%.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2010年10月-2011年9月每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田岙沙滩进行昼夜调查。全年共采集到仔稚、幼鱼484尾,隶属于22科33种,其中海洋鱼类14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6种,淡水鱼类2种。(Liza haematocheila)为最优势种,占仔稚鱼总个体数的29.5%。仔稚鱼白天的CPUE和种类数显著高于夜间(P<0.01)。仔稚鱼丰度在6:00-8:00和14:00-18:00两个时间段较高,种类数在6:00-8:00和12:00-18:00两个时间段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白天倾向于在碎波带浅水区活动,夜间选择碎波带浅水区生活的可能性不大。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沙滩碎波带浅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昼夜调查,得出了该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和移动模式,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学研究和渔业早期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盐碱鱼池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1日至7月20日对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乡程村的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及2#鱼池浮游动物总共有16种。其中原生动物4属5种,平均数量为325.4个/L,占浮游动物总数的9.7%。轮虫6属8种,平均数量为2 831.1个/L,占总数的84.36%。枝角类l属1种,平均数量为175.5个/L,占总数量的5.23%。桡足类1属1种,平均数量为23.7个/L,占总数量的0.70%,另外,萼花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角突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异尾轮虫均为优势种,合计占浮游动物总数的91.8%。  相似文献   

10.
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报道了1991-1993年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初步研究了该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主要种类为暖水种,少数为近岸种,暖温带种,共46种,隶属于27科32属。其中水母类12种,上层鱼饵料生物34种。主要种类为浮游甲壳类、毛颚类。1991-1993年,生物量分布不规则。总趋势是:6-9月,高生物量区北称,调查 部内侧高于南部。渔汛期间,浮游动物较丰富。199  相似文献   

11.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旧,)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8月、12月-2007年2月、2007年4-5月、2007年10-12月,对中国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浮游动物有1330种,隶属于7门19大类群,浮游幼体47类,其中,节肢动物为最优势类群,有782种,占58.80%,其次为刺胞动物,有324 种,占24.36%。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4个海区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近海4个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明显季节变化,渤海和黄海,浮游动物种类数夏、秋季多于春、冬季;东海和南海,浮游动物种类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大体可划分为6个主要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高盐类群、低温广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其它生物、水文、化学环境参数的分析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生物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盐度、水深、溶解氧、硝酸盐和pH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鱼山渔场-椒江口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是3个季节最高,丰度的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南部,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占绝对优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次之,丰度的高值区在大陈岛西南海域,以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海龙箭虫(Sagitta nagae)占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最低,丰度分布较为均匀,以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调查结果与同时期浮游植物丰度的调查结果相比,3个季节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丰度的高值区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盐和光照,而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是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上述生态特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椒江口海域的季节性水团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以低温低盐性质的沿岸流为主,夏季受高温高盐性质的台湾暖流水影响,水团的转换使调查水域的营养盐、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等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长江口沿岸13个站位点碎波带出现的仔稚鱼进行调查分析,以探明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的时空分布以及利用碎波带栖息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在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较高,尤其以7月和8月最高,秋末和冬季碎波带鱼类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均较低,在3月最少,月变化规律显著。长江口沿岸生活着四种生态类型的仔稚鱼,其中包括分布在长江口的南支和北支上游的淡水性鱼类,分布在沿海水域的海洋性和河口性鱼类以及季节性出现于河口的洄游性鱼类。通过对碎波带仔稚鱼群落优势种的体长月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洄游性鱼类刀鲚和河口性鱼类鱼都是季节性出现在碎波带并利用其作为保育场和索饵场,淡水性鱼类太湖新银鱼常年生活在河口碎波带索饵育肥,而海洋性鱼类大海鲢等是大潮时被潮水输送至河口碎波带短暂生活,表明仔稚鱼利用碎波带的方式因物种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