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派树种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白杨派(Leuse Duby)是杨属中比较优秀的一个派,除具有杨属树种的速生特性外,嫩枝和叶上有白色绒毛,树形雄伟,十分美观,病虫害少,因此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或行道树是很适宜的。在杨属中,又以白杨派的木材较好,故亦可栽培作为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2.
山东平原绿化尤其在农田林网中,绝大多数是欧美类杨树和小美类杂种。这些杨树树冠大、寿命短、材质差、胁地重,不是进农田的适宜树种。毛白杨虽系优良乡土树种,但树冠宽大遮荫重,生长较慢;近年来选出的抱头毛白杨属窄冠型,但生长太慢。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杂交育种选出速生、材质优良、树冠窄、深根型适于进农田的白杨派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本项白杨派树种的杂交育种工作始于七十年代初期,先后进行了白杨派种间及杂种间3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获得杂种苗6千余株。经过多次优选,到1986年已建成对比试验林9处。1986年8月由山东省林业厅主持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选育出的4个窄冠型白杨新品种(中27、4—4、19—7、22—6)速生、抗性强、树冠窄(胸径20厘米左右时,冠幅1.5—2.0米),适合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种植(此结果已发表在山东林业科技1986年第四期)。  相似文献   

4.
杨属树种繁多,分类学上一般把它分为五个派。白杨派中的毛白杨,是我省的重要乡土树种,具有材质好、寿命长、能长成大材等优点,据调查寿命可达百年以上,胸径可达1米以上,木材细密,经久不腐,可供家俱、建筑等用,远比黑杨派、青杨派各种的木材为好,是长期以来深受群众欢迎的重要四旁绿化树种。毛白杨的缺点是初期生长较慢,不易扦插繁殖;耐盐硷的能力较差,树冠宽大,作为农田林网树种,胁地较重。因此通过杂交育种的手段,创造此毛白杨更为速生优质的新种,就成了树木育种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白杨派树种是林学界目前公认的理想抗光肩星天牛树种。1991年以来呼市发生大面积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直接影响到农牧业及城市建设,现已采伐农防林被害木300余万株,网眼数千个。为迅速恢复高标准农田林网,实现全市平原绿化达标,从1990年起我们在郊区西苗圃和...  相似文献   

6.
以山杨为试材,对白杨派难生根树种白化茎繁殖技术进行了试验,分析了不同取材和扦插环境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幼苗成活后移入大田前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系统对河南杨属白杨派10种、8变种、9变型和8无性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银白杨等10种杨树,均有特征酶谱;毛白杨酶谱具有多态特性;每个变种、变型及无性系也有特征酶谱,或与其它变种、变型、无性系的酶谱带数目、宽度、Rf及其活性强弱有别。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35种杨树酶谱各因子进行综合性探讨,结果与其形态分类、酶谱分类相吻合,但与白杨派系统分类和毛白杨种下系统分类单位不一致,既不支持白杨派分为3亚派(白杨亚派、毛白杨亚派和山杨亚派,山杨亚派又分3系,山杨系、齿叶山杨系和响叶杨系)的观点,也不支持毛白杨种下分意见的观点。同时进一步提示出:毛白杨酶谱,不是其杂交亲本酶谱的简单叠加,而其酶谱错综复杂,即其形态的多样性与酶谱的多态性、起源的多种性,既不吻合,也不平行,它们的谱系图呈交叉网状结构而特异。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促进白杨派难生根树种的快速繁殖技术的应用为目的,将嫁接技术和扦插技术相结合,以白杨派中欧洲山杨.新疆杨.毛白杨为试验材料,使这些树种在嫁接后扦插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此方法是半干旱地区解决白杨派难生根树种的快速繁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毛新杨(P.tomentosa×P.bolleana)、银灰杨(P.×canescens Smith)、银腺杨(P.alba×P.glandulo-sa)等白杨派内树种和杂种的正交与反交试验,对白杨派内正交与反交的杂交过程及其子代表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白杨的正交与反交在杂交过程、子代表型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子代表型还具有明显地偏向母本的倾向。杨树的正交与反交应被视为2个不同的杂交组合,二者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10.
桑天牛对白杨派树种的选择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育抗桑天牛的杨树树种,对桑天牛危害白杨派杨树的产卵选择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事内饲养及野外接种桑天牛,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桑天牛在白和其他白杨派树种之间,桑天杨派杨树的不同树种或无性系卜的产卵和孵化选择性无显著差异,在林间三倍体毛白杨牛产卵选择也无显著差异;根据桑天牛的发生特点,确定了简便易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几种常用培养基的pH 值在高压灭菌前后变化的研究,以及对不同pH 位条件下的白杨派树种不定芽分化诱导试验,发现高压灭菌可使培养基pH 值发生相向性变化。在培养过程中,不同树种外植体材料对培养基pH值具有不同的影响。试验发现培养基pH 值较高时有利于不定芽的兮化,较低时则有利于不定根的分化。毛白杨、河北杨、741杂种杨和新疆杨不定芽分化最佳pH 值为6—7.2。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前言白杨派杨树多数耐寒、耐旱、适应温差大和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优良树种。但是大多数白杨类结实困难,不易扦插成活。为此,我们自1973年以来,开展了白杨派的杂交育种工作,以便利用杂交优势,掌握遗传规律,培育易扦插、抗性强、生长快的优良品种。二、试验材料及方法以银白杨(银)、河北杨(河)、山杨(山)、毛白杨(毛)、新疆杨(新)等为亲本,进行种间杂交。其组合为银×新、银×毛、银×河、银×山、山×新,山×毛、山×河,河×新、河×银、河×山等。  相似文献   

13.
松科树种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峥 《广东林业科技》1990,(6):29-33,36
随着林木育种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无性系林业的发展,开展松科树种组织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已作了不少的报导。本文根据近年来收集的资料对松科树种组织培养的研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白杨派杨树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河北杨、山杨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白杨派杨树的组织培养技术,结果表明:腋芽、叶片和茎尖是适宜的外植体外料;NaOCl是比较理想的消毒剂;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不要加任何激素,培养基中的无机盐分减半会促进生根。  相似文献   

15.
白杨派杨树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派杨树无性繁殖十分困难 ,近几年来 ,很多地方进行白杨派杨树的硬、嫩枝扦插研究 ,但生根率只有5 0 %。为了解决白杨派杨树无性繁殖问题 ,我们从1988年开始对多品种的白杨派杨树的硬、嫩枝扦插进行了试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和应用效果。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新疆杨、毛白杨的 1根 1杆、2根 1杆苗木。1.2 试验方法1.2 .1 试验条件 试验在顶棚架有遮阴网的窖式玻璃温室里进行。冬插为 11月份 ,在铺有农用地温线加热的插床内进行。春插为 3月中、下旬 ,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先将试验材料截成 15 cm长的插条 ,在清水中浸泡 2天…  相似文献   

16.
选用白杨派杂交杨树的5个品系,以1年生离体枝条为材料,经过4个不同低温处理后,测量电导率值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叶山杨×新疆杨抗寒性最强,大叶山杨×银腺杨最弱。  相似文献   

17.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市哈巴河及北屯地区的白杨派3个树种银白杨、银灰杨、欧洲山杨的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12对SSR引物在9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58个等位基因(A)、112种基因型,多态位点百分率是100%,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648 5,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34.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337 l,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3.71%的变异来自于不同树种之间,绝大部分存在于子代个体间.白杨派内种间分化程度较高,种间遗传距离为0.3863~1.869;银灰杨的遗传变异最大,而银白杨的遗传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杨树天然种与栽培种比较丰富的国家.新的学说指出,杨树起源于中国.众多的杨树品种如胡杨、灰胡杨、欧亚黑杨及其变种钻天杨、箭杆杨、银白杨及其变种新疆杨、欧洲山杨、银灰杨、密叶杨等,在新疆地区均有广泛分布,平原绿洲区70%的人工林面积,造林树种是杨树.  相似文献   

19.
<正>杨树是我国平原绿化主要树种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业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一大批白杨派优良无性系。为实现优中选优、适地适树的研究目标,1990 -1993年,先后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引进15个白杨派优良无性系, 以易县雌株作为对照,于1994年3 月开始在魏县苗圃场定植建立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现将进行11年的试验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欧洲山杨、欧洲山杨三倍体、山杨、银白杨、河北杨、新疆杨、银白杨×新疆杨等7个白杨派树种进行了嫩枝扦插技术研究,经4年的实验,较好的试验处理,逐年的生根率(温室或塑料大棚)均在90%以上,扦插苗的大田移植成活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