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如何确定收获株数 几年来的测产调查得出可靠依据,在前哨农场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的地号,除管理方面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为收获株数增加.空育131的正常收获株数在650-700之间,按照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应为70粒,千粒重26.59,理沦产量是1554.7-1694.5斤/亩;三江一号的正常收获株数在650-750之间,按照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应为63粒,千粒重28g,理论产量是1293-1411斤/亩.  相似文献   

3.
4.
水稻等蘖穗定向栽培的生物学根据及主要技术环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农业科学》1997,(5):201-204
水稻等蘖穗定向栽培技术是以高成穗率为核心的双季稻666.7m^2产量超吨粮配套技术,一般可比原有高产技术成穗提高10%-20%,增产一成左右,其增产的生物学根据:(2)儿分蘖对有效茎的营养贡献甚少,而生态条件恶化其大,大大群体条件下更为突出;(2)在分蘖的有效的和无效转折期改善在分蘖的有效的和无效转折期  相似文献   

5.
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相似文献   

6.
水稻中位蘖成穗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因下部蘖位发生分蘖对中部优势蘖位的不良影响。集中利用主茎中上部有效蘖位发生分蘖与成穗。在单位面积上收获穗数相近的条件下,使平均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前控结合后控,集中利用主茎中部的分蘖,发挥蘖位优势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缓秧后对水稻进行茎叶处理,结果表明;喷施适当浓度2.4-D,可增产33.14公斤/亩,增产率为6.22%,同时加入NAA,亩成穗数则下降,会降低增产效果甚至增产。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8.
中早35水稻抛秧栽培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早35水稻抛秧栽培适宜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中早35作抛秧栽培,434孔秧盘播干谷70 g时,抛秧密度以1 050~1 200盘/hm2之间产量最高,不仅田间群体生长均匀,有效穗数适中,而且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选用籼型杂交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58个品种(组合),研究了MET(多效唑)对秧苗控长促蘖的效果。MET 300 mg/m2处理对常规籼稻、籼型杂交稻、常规粳稻秧苗控高效率分别为19.9%、28.8%和10.9%。MET对叶片控长率与叶鞘控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秧苗控高率由叶片和叶鞘控长引起。MET对常规籼稻、籼型杂交稻、常规粳稻的促蘖率分别为33.8%、32.2%和14.5%。MET对不同叶位叶片和叶鞘的控长率以第5叶和第6叶最明显,叶片增宽率以第4叶最明显。MET能提高秧苗叶面积,但干物重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控蘖剂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5种水稻控蘖剂为供试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 :5种控蘖剂均能有效抑制水稻分蘖发生 ,其中控蘖剂B抑蘖能力最强 ;施药时期影响控蘖剂的抑蘖效果 ,施药越早抑蘖效果越强 ;控蘖剂靶标蘖位与施药时叶龄关系密切 ,主茎 5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Ⅳ和V ,主茎 9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Ⅶ和Ⅷ ;无效分蘖期喷施控蘖剂能减少大田无效分蘖的发生 ,降低群体的高峰苗数 ,增加氮素吸收量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茎蘖成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S3307对水稻秧苗控长促蘖的效应及其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3307是日本住友公司80年代推出的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兼有广谱内吸杀菌作用。英文通用名为Uniconazole,中文译名为烯效唑、高效唑,代号S3307。S3307可以延缓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作用机理首先在于它是内源赤霉素合成的拮抗物,通过阻...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栽培密度的确定方法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品种栽培密度是生产中可控因素之一,对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栽培密度的确定一方面反映了对品种和栽培条件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实施计划栽培的基础,以往栽培密度多根据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确定,如株高、分蘖能力等。但从生产的实际应用效果看,以单因素或个别因素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茬水稻机插秧播种迟,秧龄短,分蘖多,成穗率低,穗形小。其高产栽培策略是主攻穗数,争取粒数,走穗粒并重的高产途径。笔者采用“武运粳7号”,试验面积100亩。高产穗粒结构为每亩有效穗29.23万穗,每穗总粒数103粒。结实率87%。千粒重24.8g,实收单产651kg。具体栽培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水稻施用保花肥与茎蘖成穗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平均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均能显著的提高小麦穗粒数,其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而栽培模式、施氮量、播种密度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鲁雪林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38-38,73
对水稻分蘖期不同蘖位分蘖的五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蘖位分蘖中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Z ZR)含量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生长初期增加分蘖中脱落酸含量,能促进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增加,提高分蘖的增产潜力,对蘖位优势发挥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咸宁市水稻种植采用宽窄行,即宽行30.00 cm、窄行16.67 cm、株距16.67 cm,密度为25.8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谷苗产量最高,达10 588.7 kg/hm2。  相似文献   

19.
论寒地水稻栽培密度与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于插秧密度的不同,水稻的通风透光性不同,水稻本身的光合作用能力也就不同,对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就有影响,最终影响到产量。为确定空育131在当地不同插秧规格每穴最佳株数而进行本试验,进而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供一定的试验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