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叶部病害是普遍地常发性病害。目前,化学治理仍是美国各花生产区控制叶部病害的主要措施。简短回顾了在各个不同时期美国用于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介绍了当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几套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用药方案及杀菌剂的喷施方式。  相似文献   

2.
花生网纹污斑病在我国是一种新发现的花生叶部病害,简称网斑病,在世界上已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具有明显的网纹和模糊不清的病斑边缘,同时给人以污渍的外观,明显不同于花生的黑斑病和褐斑病。据报道已普遍发生于世界各花生栽培区。人们对它的研究已有64年的历史,算不上什么新病害,但在中国花生网斑病的研究始于1978年。在大连市的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新金县、复县、庄河县和丹东市辖区的东沟等  相似文献   

3.
花生褐纹病(Ascochyta,sp)是近几年来在大连地区花生上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年份花生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40%以上。其为害程度已远远超过了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cola)和花生黑斑(Cercospora personata),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也是花生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此病发生分布的情况,于1982—1983年曾先  相似文献   

4.
花生叶部的花叶病是辽宁省旅大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的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据调查1974年发病只20%左右,而1976年旅大地区主产花生四个县的平均发病率已达31%,重病地区高达70—80%,对花生的生长发育,造成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综述半干旱所花生抗性育种的成就,兼及其它研究单位的某些进展,并就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作了讨论。 叶部真菌病:晚斑、早斑、锈病是分布最广、经济上最重要的花生叶部病害。通常在花生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但其感病率及严重度因地点、季节而异。任何一种发病即可造成大幅度减产,併发则损失更为惨重。在印度,如锈病与晚斑同期发病,可致减产70%。此外,这些病害还能影响籽仁品质、粒级和茎蔓质量。  相似文献   

6.
1988—1991四年调查说明,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普通花叶病害,花生条纹病毒(PStV)引起轻斑驳病害是开封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PSV通过花生种传,测定自花生普通花叶病株收集近4000粒种子,PSV种传率0.025%。刺槐花叶树是花生上PSV另一个初浸染源。PSV开封刺槐分离物(R_3、R_4)在鉴别寄主上反应和血清学性质上和PSV-Mi相一致,但引起花生病害症状较PSV—Mi轻。开封市农科所一带刺槐花叶病树率平均30.7%。四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显著。1988和1991年花生生长季雨量少,蚜虫发生量大,分别为PSV严重和中度流行年。1989和1990年雨水较多,蚜虫发生少,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7.
1992—1994年对烟台地区花生病毒病进行调查。由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引起的花生黄花叶病毒病是当地花生上主要病害之一,花生病株比健株减产19.4%—52.4%。大田花生CMV—CA种传率一般在0.5%以下,病害前期发生轻、扩散慢,7月底至8月初为发病高峰期。病害流行程度与5月下旬至6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和总降雨量有关。对15份花生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未发现抗病材料。采用以覆膜栽培结合苗期拔除病毒种传病苗为主的综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80%左右,显著增加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8.
陕西关中地区花生叶病发生种类繁多,已鉴定出致病真菌10种,其中:网斑病菌、焦斑病菌、Bipolaris病菌及双孢镰刀菌为陕西首次记录;危害花生叶部病害的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网斑病上升为主要病害,导致大量早期落叶,产量损失严重,喷药防治可明显地减轻危害,喷药3次可减少脱叶33%~41.9%,每公顷可挽回损失261.7~553.3kg。  相似文献   

9.
花生属植物的花粉粒呈长椭圆型,长度约20—60μm,宽度约14—55μm。本文通过对各区组之间和栽培种亚种内以及亚种之间的花粉粒大小进行方差分析,证实Krapovikas和Gregory等对花生属的分类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优良品种是发展花生生产的基础。在花生的品种改良研究中,高产始终是最基本的育种目标,因为其他目标如早熟性、抗逆性,优质等都只有在一定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具备生产利用价值。产量来源于植株的光合作用,因此研究花生叶部性状的遗传对于调节群体结构,培育高光合能力的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花生叶部性状的遗传,仅少数性状(如叶形)已有明确的结论,而对于多数性状,迄今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双列杂交分析法,对几个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生栽培学》系中央农业部主持编写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专著之一,是我国解放后三十年来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花生科研和栽植技术的科学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建国以来花生科研和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机械化及花生利用等,约40余万字。该书内容取材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而全面、深入浅出,并附有多幅图表和彩色插图。可供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和科技人  相似文献   

12.
花生果壳褐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壳褐斑病是我国花生主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试验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细胞核染色及菌丝融合实验,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菌丝及菌落生长特点,细胞核数目及其与叶部菌核病原菌的融合状况。确定了该病菌属于双核丝核菌,即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与花生叶部菌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不能发生菌丝融合,属于丝核菌的不同种群。  相似文献   

13.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栽培种相比,花生野生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一系列复杂环境,是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基因来源。多项研究表明,花生野生种对根结线虫病、晚斑病和锈病具有较高抗性。本文综述了野生花生的种类以及花生栽培种起源种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野生花生对花生病害的抗性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结合花生基因组学最新研究,展望了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栽培种相比,花生野生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一系列复杂环境,是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基因来源。多项研究表明,花生野生种对根结线虫病、晚斑病和锈病具有较高抗性。本文综述了野生花生的种类以及花生栽培种起源种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野生花生对花生病害的抗性以及在育种中应用。结合花生基因组学最新研究,展望了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病毒病,在我省主要包括花生斑驳病毒,约占70%;花生花叶病毒,约占20%,花生矮化病毒,约占10%等三种类型的病毒病,有时亦混合发生为害。曾于1976年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流行过,山东花生产区也遭此害。目前该病害随着生产制度的变化和田间管理的加强虽然未大流行过,但是该病害(尤其是花生斑驳病毒)在最近几年内从未减轻过,如邹县、莱西、蓬莱等地均常有发生。为了探讨花生病毒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面积栽培花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栽培种植,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类型,尤其是建国以后花生产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以杂交育种为中心的花生选种育种工作,促进和加速了基因组合的变化,丰富了品种类型。近年来国内外对花生栽培种分类的研究工作正在不断地发展。我国的育种工作者亦提出了一些方案,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待今后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提出我们的分类意见供同志们讨论参考。 一、我所在1959—1960年及1962—1964年对搜集保存的1815份花生品种材料进行整理研究,自1972年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搜集保存的580份材料,分别对植株的茎、叶、花、荚果、种子等各部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及抗性等57个项目进行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世界耕作》1971年13卷2期报导,美国佐治亚州种植花生约三百余万亩,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美国主要花生产地。全州花生平均单产为每亩299斤,高产农场亩产约600斤左右。该地区花生栽培的主要措施是: 一、注意播种技术 种床深厚坚实,土层温暖以利种子发芽。播种期间,土层十厘米深处的地温须保持在摄氏18.3度以上。 轻松土壤上的播种深度为5—7.6厘米,粘重土为3.8—5厘米。如迂土层干燥或播种延期,则要种得深一些。全州平均播种量,每亩约4.6—8.9斤,其中西班牙型花生的播种量高达每亩12—14.9斤,其行距为61—91厘米,株距为5—7.6  相似文献   

18.
大豆霜霉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大豆因病减产约在6—15%。绥化农科所于1980—1985年采用病行诱发与人工接种方法对1300份材料进行了鉴定,共筛选出高抗材料319份,其中有一部分已作抗源应用于抗病育种工作,并从中选得70个有高度抗病力的新品系,绥78—5035(绥抗霉3号)就是一个高度抗病且抗性稳定的品系。经6年9个点次重复鉴定不发病,其它叶部病害也较轻。  相似文献   

19.
佐治亚州是美国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州,每年为320万亩左右,约占全美花生面积的三分之一。最近几年,佐治亚州花生种植业面临几种严重的花生病害,生产实践中尽管对这些病害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但收效不大,导致花生产量下降,生产成本提高。为进一步摸清这些病害并寻找更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佐治亚州的植物病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生产调研,目前正着手花生病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课题如下:1、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该研究包括黄曲霉毒素的快速、精确测定方法;田间发生的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20.
花生根部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由于花生生产上抗病品种较少、种子管理调运不规范,种植制度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发病后又缺乏有效防治,导致生产上花生根部的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鉴于此,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花生根部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发生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上识别,防治该类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