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梭梭造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梭梭畦灌和沟灌造林的土壤水分状况、三年来的成活率、新枝生长量和株高生长状况的调查,以及体内水分平衡状况的测定,试验表明,营造固沙林畦灌比沟灌要好,而沟灌正是造林的主要方式,指出在造林第三年以后必须注意灌溉质量,应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大龄苗木的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2.
分根交替灌溉对烤烟生理特性和烟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利用射频反射仪(FDR),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分根交替灌溉对烤烟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可增强烟株的根系活力,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提高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使烟株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减小,茎粗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烟田灌水量节省41.07%,烟叶产量、产值分别提高1.96%和12.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3.81%。表明分根交替灌溉是烤烟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3.
分根灌溉对干旱区棉花生长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观测分根灌溉(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PRI)棉花能否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维持一定的经济产量。田间实验的灌溉方式分为2种:交替隔沟灌溉(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AFI)、固定隔沟灌溉(Fixed Furrow Irrigation,FFI)和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结果表明,在降低30%灌溉量的条件下,棉花籽棉产量略有减少,AFI和FFI的籽棉总产量分别为CFI的92%和84%,但AFI比CFI的霜前花产量高出12%。PRI处理的棉花叶面积、株高及叶片、桃和茎的干物质量都低于CFI,但单株平均桃数与CFI没有显著差异。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由于霜前花价格比较高,AFI基本上能够维持棉花的经济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4.
5.
用矿化度0.92g/l的HCO3^-Na^ .Mg^2 型下水对黄土地区无作物农田进行定额灌溉,观测分析灌溉水入渗作用对黄土相关易溶阳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表层的Ca^2 ,Mg^2 ,Na^ 和K^ 均产生明显的淋溶解析作用,点淋溶率最大值分别为49.3%、73%、18.8%和54.9%;K^ 在0.2m以下趋于稳定;Ca^2 ,Mg^2 和Na^ 在1.5-2.0m以转变为吸附作用渐强,总淋溶率不足0.63%;全剖面淋溶率为13.03%。 相似文献
6.
新型地下灌溉灌水器的沙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沙地地下灌溉实验研究,提出了在灌水器下方铺设35 cm×35 cm不透水膜的灌溉方法,将地下灌溉技术应用于沙地,研制开发的新型灌水器,具有所需水头低、低成本的特点,突破了灌水器孔径小于0.7mm的堵塞敏感尺寸,有效减低了灌水器堵塞问题,为治理利用沙地资源提供了灌溉保证.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作栽培方式及调亏灌溉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8-1999年,对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中的地膜覆盖,露地栽培与水作稻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在正常年份比水作稻耕水量减少50%-60%,节省灌溉水40%-50%,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1.5-2.5倍,其效益优于玉米、大豆等旱作物。通过对水稻旱作不同调亏灌溉指标对比试验,初步摸清了旱作水稻需水量及需水规律,掌握了水稻旱作需水量与产量的变化规律,找出了水稻旱作各生育期土壤水分的适宜灌溉指标,为水资源不足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黄瓜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放置于作物冠层上部的20 cm标准蒸发皿对地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黄瓜生长、黄瓜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均有极显著影响,而灌水周期的影响不显著,灌水周期和灌水量二者的交互作用也没有显著影响。随灌水量的增加,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黄瓜产量与灌水量、作物耗水量均存在二维抛物线关系。从实现黄瓜高产、优质及节水增效的目标出发,日光温室黄瓜在地下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水量为0.8Ep(Ep为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灌水周期为8 d。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几种灌木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五种典型灌木(小叶锦鸡儿、小红柳、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和冷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远高于非根际土壤,差异显著。五种灌木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差巴嘎蒿>小红柳>小叶锦鸡儿>冷蒿>达乌里胡枝子;真菌为:小叶锦鸡儿>小红柳>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冷蒿。灌木根际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高于非根际,放线菌所占比例较低。五种灌木微生物根际效应R/S:小红柳>冷蒿>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根际效应R/S是比根际微生物数量更好的反映沙地灌木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指标,它从根际与非根际两方面综合对土壤进行评价,具有更深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伤根节水增产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中,分别在小麦的苗期与拔节期切断其一部分根系,通过测定其叶面积动态、生理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探讨伤根对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伤根可以延缓小麦叶片的衰老,延长其功能期;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苗期适度伤根可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1.
12.
策勒县流动性沙地沙拐枣属的引选和造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策勒县南倚昆仑山,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属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沙拐枣属在这里选优获得成功,筛选出的主要种:东疆沙拐枣,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抄拐枣。本文研究了沙拐枣属抗干旱、抗风蚀、沙埋等的内在机制,以及抗逆性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绿洲适宜规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水热平衡基础上,同时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建立了适宜绿洲规模以及适宜灌溉规模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和田绿洲的适宜面积为6080~7690km2,现状条件下和田绿洲规模已达8420 km2,略超出适宜规模;同时计算出和田绿洲的适宜灌溉面积为14.67~18.66万hm2。目前的灌溉面积以及规划的灌溉面积尚在适宜范围之内,但必须节水,否则,水资源紧缺将会危及绿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植物特有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82个区划单位的植物特有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植物特有种约271种,隶属38科119属。受气候影响,植物特有种的区域分布水热条件较优越的山地丘陵区显著多于荒漠平原区;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的山谷为新疆植物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平原区因自然环境条件严酷,特有种分... 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拉尔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制约阿拉尔灌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子。在阐述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作者以田间水盐平衡模型为依据较深入分析了灌区土壤盐分动态、盐碱化趋势及其效应问题;其次,根据区域水盐平衡理论估算区域尺度上的灌排比并探讨了排水的出路问题;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灌溉农业和遏制灌区农业副效应目标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取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策勒绿洲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当前绿洲种植的核桃、红枣及石榴经济林种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绿洲水资源灌溉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引入概率密度函数和离散区间方法,构建区间两阶段模糊随机规划模型,对各经济林种在各灌季的配水目标进行优化,模拟分析不同林种在不同灌季的最优配置水量。结果表明:灌溉主要集中在夏季与秋季;在策勒河来水量不确定时,春季依然需要少部分水量进行灌溉,应优先灌溉红枣和石榴;夏秋时,主要对红枣与核桃灌溉,同时对石榴的灌溉面积进行动态调节,获得种植业最大收益,系统收益区间为[0.67×10~8,1.32×10~8]元。通过典型案例运用分析,显示该模型不仅充分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收益的影响,风险进行权衡并以区间形式给出优化结果从而获得较为科学的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中几种植物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LI-1600稳态气孔计研究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羊柴平荐处理后,生长旺盛,蒸腾速率加快,提高;日本大粒莉麦可利用较深层地下水分,维持旺盛的生长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根箱试验研究了间歇灌溉与淹灌两种灌溉方式对汕优10号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处理具有更高的根系活力,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和较深的根层分布,抽穗以后土表10 cm以下根系生物量比例高于淹灌处理.这可能是间歇灌溉条件下,稻株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提高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浅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浅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并得到优化的毛管埋深,于2016年4—10月在新疆阿勒泰阿苇灌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采用毛管埋深为5、10 cm的浅埋式滴灌与传统的地埋式滴灌(埋深20cm)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毛管埋深下苜蓿毛细根量和生长指标以及产量等。结果表明,毛管埋深5、10 cm和20 cm处理其20~30 cm土层苜蓿毛细根量分别占总量的12.44%,21.73%和19.31%;埋深为10、20 cm处理苜蓿植株高度分别为71.2 cm和72.5 cm,差异较小,两者与埋深5 cm(65.8 cm)差异显著;埋深为10、20 cm处理苜蓿植株茎粗分别为3.43 mm和3.38 mm,差异较小,两者均大于埋深5 cm(3.19 mm);苜蓿收割时埋深10、20 cm处理两茬总产量分别为16.21 t·hm~(-2)和15.61 t·hm~(-2),差异较小,两者均与埋深5 cm(14.60 t·hm~(-2))差异显著。因此10 cm毛管埋深可以达到与传统的地埋式滴灌相同的根系湿润灌溉效果,同时对苜蓿的生长影响不大,且更加经济方便,为优化的毛管埋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