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杂交大豆育种方法和制种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阐述了杂交大豆“三系”选育、杂交种选育、制种技术等内容,“三系”的选育采用已育成的品种或品系与RN型稳定的大豆不育系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进行选育,大豆杂交种是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大规模配制杂交组合,经过F1产量鉴定,筛选出强优势组合,而制种要求选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种类多、群体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技术开发的研究结果。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育成及审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制种技术的突破使制种产量达到了1000kg/hm^2,是杂交大豆产业化的必要前提,杂交大豆生产和栽培技术要点的确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大豆科学》2009,28(2)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杂交大豆研究始于1983年,由杂交大豆的创始人一孙寰研究员创建的杂交大豆研究室历经10年艰苦研究,于199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5年实现栽培大豆“三系”配套。现已育成稳定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近200对,恢复系180余个。建立了杂交大豆育种技术体系,使杂交大豆的选育程序化。2002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通过吉林省审定,“杂交豆2号”和“杂交豆3号”也分别于2006-2008年通过吉林省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一种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其低假阳性、高灵敏度和高效性的优点,在植物研究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领域涉及到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疫霉病、大豆光温互作和逆境胁迫等方面.该文介绍了抑制差减杂交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进一步改良的方向,并综述了该技术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提高大豆杂交成活率简便有效的方法河北省承德民族师范学校汤玉华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研所季志强配制杂交组合,由此选育出优良的大豆品种,是大豆育种工作者采用最多的也是最基础的育种方法。如何提高杂交成活率,便十分必要。笔者参阅有关方面资料,并在自己的实...  相似文献   

6.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建立的依据,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及环境、昆虫、作物3个因素在杂交大豆制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介绍了吉林省农科院在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实践表明:通过综合调控这3个因素,在开放大田不进行人工放蜂的情况下,仅利用天然传粉昆虫,不育系的结荚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8.
李继存  黄新阳  王妙  孙石 《大豆科学》2012,31(3):492-494
有性杂交是目前大豆育种的主要途径,但大豆存在花器小,人工去雄授粉易伤柱头,伪杂种率高,杂交成活率低等不利因素。为了改进大豆杂交相关工作环节,提高杂交效率,采用整体去雄技术在大豆盛花期早晨的不同时间段去雄及早晨与下午去雄后用新鲜叶片包扎与不包扎处理,在不进行人工授粉前提下,根据结荚情况来分析伪杂种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及不同包扎处理情况下,大豆去雄后不授粉均存在伪杂交现象,但去雄后包扎处理伪杂交较低;早晨去雄不授粉的时间越早伪杂交越低;不管包扎与否,下午去雄均比早晨去雄伪杂交低;去雄不授粉包扎处理时,不管下午还是早晨去雄,包扎均比不包扎伪杂交低。因此,黄淮海区域大豆早晨用整体去雄技术进行有性杂交是可行的,但去雄时间应在6∶30之前,并要以下午去雄为主,去雄后最好用新鲜叶片包扎处理。  相似文献   

9.
《大豆科学》2007,26(5):F0002-F000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是“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吉林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设有杂交大豆、大豆育种 、种质资源、大豆栽培等7个研究室,高级研究人员17人。  相似文献   

10.
杂交夏大豆制种必备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优势的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杂交制种产量过低是制约杂交大豆推广的瓶颈。杂交大豆生产受种植区域、杂交亲本、气象条件和栽培措施四大因素的影响,只有同时满足各种条件,才能获得较好的制种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株系复杂且不断变化、并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恶劣影响的病毒,其严重的致病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技术是研究其致病机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病毒侵染获得侵染性cDNA克隆,进一步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应基因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由此为SMV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策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应用状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乌克兰大豆生产发展迅速,成为欧洲的大豆主要生产国之一,介绍了乌克兰目前大豆生产和科研的概况、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低湿地台田大豆机械化耕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作民 《大豆科学》1991,10(2):139-144
台田是低湿地抗涝的有效措施,本文报导了低湿地弃耕条件下台田大豆机械化的耕种技术,其中包括深松筑台,旋耕播种等技术环节和相应地配套机具。为低湿地开发和改变大豆低产面貌找到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豆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大豆科技》2008,(5):24-25
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是在“深窄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土壤库容,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大豆栽培模式。主要介绍该技术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严格的操作标准。  相似文献   

15.
吉林、辽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病的抗病基因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评价了吉林和辽宁省49个主栽品种(系)对Phytophthora sojae13个不同致病型标准菌系的抗性。与鉴别寄主的比较分析表明,铁丰29,吉育67,沈农9号,吉育80推导含有Rps3a基因;铁丰31,吉育45,吉育90,九农34,铁豆42,铁豆43,铁豆44推导含有Rps3a和Rps1d双基因;辽豆18推导含有Rps3a和Rps1k双基因;辽豆17推导含有Rps1d和Rps6双基因;辽豆21,辽豆22和辽豆24推导含有Rps1a基因;九农29和九农35推导含有Rps1k基因。  相似文献   

16.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我国大豆转基因发展很快,本文就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传导的原位基因转化等的技术环节、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大豆再生体系建立以及对国内大豆转基因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Waterlogging is the constraint for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because soybean is often cultivated in upland fields converted from paddy in Japan. However,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allevi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We have proposed the new soybean cultivation technique named crack fertilization which enables yield increase due to enhancing new root growth and N acquisition by increasing nodulation. Waterlogging induces N deficiency due to the suppress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the inhibition of root growth and nodule activity. Thu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crack fertilization would be effective to alleviate the inhibition of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The soybean cultivar of Sachiyutaka was planted in 1/5000 a Wagner pots and root boxes. Two separate waterlogging treatments were imposed to soybean pla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V1 and R4, and crack fertilization was done at V3. After these treatments, soybean plants were sampled at R5 in 2012 and 2013 experiments, respectively. Waterlogging at V1 and R4 inhibited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soybean and nodule growth, and the decreases i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soybean such as photosynthesis,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xylem sap exud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at V1 were alleviated by crack fertilization at V3, whereas crack fertilization could not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at R4. Thus, crack fertilization after waterlogging at early vegetative stage would b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that enables to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鉴定85份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在两次鉴定中有95.29%的大豆品种(系)表现一致的抗病或感病反应。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利用注射器接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作为我国鉴定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设覆膜、未覆膜(CK)两个处理,在岗地和平地上研究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结果表明: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栽培技术,展览田试验(平地)增产21%,东岗试验(岗地)增产25.4%;黑农40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群体中单叶光合速率、根瘤数及根瘤鲜重、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积累及分配,在黑农40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东岗试验(岗地)和展览田试验(平地)均是行间覆膜栽培高于未覆膜栽培(对照).这些结果揭示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群体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