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油松地理种源试验研究苗期变异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用材树种之一。它适应性强,生长较快,是绿化荒山荒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油松在我国的天然分布很广,由东经103°20′~124°45′,北纬3l°00′~43°33′,达12个省(区),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所以,油松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为研究油松地理变异的规  相似文献   

2.
油松种源试验幼林阶段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天然油松林水平分布于东经101°30’~124°55’,北纬31°~44°,跨13个省(市、区);垂直分布范围由东向西显著增高,分布幅度为海拔400~1000m。由于油松分布广、分布区气候条件变化大以及不连续等原因,油松种群必然产生较大的地理变异。为了探讨油松地理变异的规律,为本地选择适应性强、生  相似文献   

3.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各大城市重要的绿化树种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包头市区绿化树种油松的分布情况及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分布最广的一个针叶树种。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东经101°30′~125°、北纬33°~44°的广大丘陵低山地带。在这一广大的分布范围内,很多地区目前还存在着大面积的天然油松林,形成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宝库。由于分布广,环境变异大,加之长时期不同程度的人为选择,因而不同产地的油松  相似文献   

5.
选取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城庄沟林场内典型天然油松林,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调查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天然油松林下更新树种主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皂柳(Salix wallichiana)、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更新等级为中等。油松幼苗的年龄结构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各年龄阶段的油松幼苗个体数分布不均匀;油松天然更新幼苗都在4年生以上,占总数量的90.6%,4年生以下的幼龄苗数量非常少。油松天然更新幼苗高度级个体数结构图呈"L"形,个体频率高峰出现在高度级较高的级别上,高度级较低的油松幼苗数量较少,可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减轻幼苗间的生存竞争,以促进该区域内油松天然更新幼苗成林。  相似文献   

6.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省陇南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目前关于该树种百年人工林发育特点尚乏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对地处北亚热带高海拨地带的五凤山油松人工林进行初步调查,可望为该树种在同类山地造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内蒙古东阿拉善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病害发生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2017—2019年,组织开展油松、樟子松病害调查,根据症状识别及室内病原菌切片观察,鉴定病害11种,其中,叶部病害6种、枝干病害3种、根部病害2...  相似文献   

8.
油松抗松干蚧育种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简称松干蚧)不但为害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尚为害赤松 P.densiflora Sieb.et Zucc.、马尾松 P.massoniana Lamb.等多种松属树种。通过选择和培育抗性油松优树,可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 Gebler的取食倾向,在养虫箱内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枝条饲喂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体质量和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云杉花墨天牛对红松、油松和日本落叶松均具有取食行为,取食红松和油松的体质量显著高于取食日本落叶松的;对不同松树取食部位也有较大差异,主要取食红松新梢,油松新梢、新枝和针叶,落叶松针叶;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倾向由高到低为红松,油松,日本落叶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嫁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育苗技术,本研究开展了不同嫁接方法、不同接穗长度和不同ABT生根粉浓度对嫁接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处理组合油松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嫁接成活率、接穗...  相似文献   

1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是我省绿化荒山的优良树种之一,但以往由于主要害虫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Hein.),以及油松球果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gr.)、松梢螟(Dioryctriasplendidella H.—S.)等害虫对球果的危害,油松种子严重减产,远不能满足造林育  相似文献   

12.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它自然分布在北纬31°20′至43°33′之间,东径102°00′至124°45′之间,广达十二个省区。我省除河西走廊及其北山地带外,陇东、陇西高原及陇南山地均有天然的油松林,总面积约70万亩。油松不但分布广,而且营造范围大,在我省造林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油松在地理上分布范围很广,受不同自然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而产生变异,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山地油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油松根系发达,枝叶繁茂,适应性强,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树姿挺拔,四季常青,又是优良的风景树种;材质坚实,富含油脂,耐腐朽,亦是良好的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14.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优良品性,在辽西地区恶劣的生态条件下,表现出能够正常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生长量,因而成为本地区荒山绿化的主要树种。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从成立以来,以科研工作为生产服务为宗旨,对辽西干旱地区油松造林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一系  相似文献   

15.
章古台沙地针叶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章古台地区草荒地、40年左右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的0~10cm、10~20cm土层的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草荒地比较,赤松、油松和樟子松人工林0~20cm土层中有机质与全氮的含量增加显著;赤松林0~20cm土层中全磷的积累比较明显;3种针叶人工林对速效钾和速效磷的消耗都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一、油松自然分布与本区自然概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油松自然分布广,水平分布区域跨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河南、山东等12个省(市、区).纬度变化范围在北纬31°00′—43°33′之间,经度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宜1a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苗生长的松树皮最佳粒径,通过测定不同单一粒径条件下油松的生长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油松苗的生长状况作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4~5mm的松树皮作为基质,培育的油松苗侧根数量最多,为13.1根,苗木品质指数最大,为0.090,顶芽干重最重,为11.37mg/株,综合评价分值最高。可见粒径为4~5mm的松树皮最适宜栽培1a生油松苗。  相似文献   

18.
多毛切梢小蠹 Tomicuspilifer Spessivtseff在河北省围场县燕格柏林区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越冬。该虫主要危害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大树及幼树枝梢 ,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清理林地 ,饵木诱杀及化学防治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9.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天然分布较广的特有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树姿美等特点,是园林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在园林美化中,无论是孤植、对植、丛植,还是林植,都能显示出独特的美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densiflora)是重要的用材与绿化树种,随着大面积油松和赤松人工林的栽植与成林,油松和赤松疱锈病亦相继发生。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早于1966年在辽宁省海城地区的赤松人工林内发现,近年来,清原县海阳林场及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宁城县黑里河林场的油松与赤松接续发生。据清原县海阳林场1980年的初步调查,有的林分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