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鸡的一种重要的病原。文章概述了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和病毒变异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子生物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序列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分离出一株具有特殊分子特征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vvIBDV)HLJ-0504,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HLJ-0504的基因组A节段属于超强毒株,而其B节段则来源于另外一个独特的祖先。动物实验表明,HLJ-0504对SPF雏鸡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具有独特基因组B节段的vvIBDV仍在我国流行,我国IBDV的进化特征存在多样性。IBDV的毒力不是由基因组的A或B单独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张秀美王莉莉宋敏训艾武刘永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济南250023)徐苏云杨奎陈溥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医学院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A型疱疹病毒属,是一种20面体对称的双链DNA...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禽的一种淋巴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IBD在世界范围内呈广泛流行.近几年来在新疆地区时有流行,波及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克拉玛依、库尔勒、吐鲁番等地.1992年春,阿拉尔垦区某鸡场的小鸡突然大批发病,经临床症状、病理学、细菌学、病毒学等检查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发病鸡大多在1月龄,个别鸡群1个半月龄.垦区13团某鸡场养殖40日龄鸡1100多只.发病300多只,发病率27%,死亡110只,死亡率10%,病鸡羽毛杂乱、蓬松、口渴、眼闭或半闭、战粟、脱水、眼窝凹陷,采食减少,精神萎顿.下痢,排水样稀粪.  相似文献   

7.
通过鸡胚和鸡胚细胞分离得到Q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Q株可在鸡胚上增殖,并能适应鸡胚细胞培养。Q株在鸡胚细胞增殖后,病毒可释放于培养液中,TCID50达10^15/0.1ml。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养禽业中非常重要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sRNA的提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攻击4周龄的非免疫鸡,以超速离心法从感染鸡法氏囊组织中分离、纯化IBDV,应用蛋白酶K消化和Trizol(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处理2种方法从纯化的IBDV中抽提dsRNA。通过低熔点琼脂糖割胶-酚-氯仿抽提可获得纯化的dsRNA,研究发现应用蛋白酶K消化获得的纯化RNA产量高,用其作模板进行RT-PCR可扩增IBDV基因组全长cDNA A片段和B片段、VP2基因和VP2-4-3基因。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该病发病率商,死亡率一般为5%~15%.能够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荫、球虫等病原更易感,使马立克,新城疫等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从一群精神不振、拉白色稀粪便为特征的乌鸡中分离到 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法氏囊病毒。该病毒与鸡法氏囊病毒的血清型无明显差异。根据IBDV的VP2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应用RT -PCR法从中扩增出了一条0 .72kb的VP2基因高变区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片段长 0 .72kb ,编码 2 4 0个氨基酸 ,与其他毒株的VP2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该毒株符合IBDV超强毒的特征。虽然有 4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化 ,但没有引起其抗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高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拯救平台,为深入研究该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在IBDV Gt株全基因组中引入分子标签(A节段:EcoR V酶切位点;B节段:PstI酶切位点)。在基因组两端分别引入锤头状核酶结构(HamRz)和丁肝病毒核酶结构(HdvRz)。将带有分子标签和核酶结构的IBDV基因组插入载体pCAGGS的β肌动蛋白启动子下游,构建IBDV感染性克隆pCAGGmGtAHRT和pCAGGmGtBHRT,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共转染DFI细胞,进行病毒拯救研究。 【结果】 构建的IBDV感染性克隆可在DFI、Vero/E6、Vero/P12等3种细胞上高效拯救出病毒。RT-PCR、间接免疫荧光、电镜等均检测到了拯救的IBDV,且存在分子标签。拯救毒在CEF上能产生特有的砂砾状CPE,且TCID50与亲本毒差异不显著,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结论】构建的RNA聚合酶ⅢBDV拯救系统高效、稳定、简便、经济,且具有良好的细胞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从临床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别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H03、JG04和QJ04株,对4周龄未免疫鸡的攻毒致死率分别为92%、83%、67%,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IBDVVP2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序列共有492个核苷酸,编码164个氨基酸。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变化特征:第一亲水区P222A、疏水区的K249Q和S254G、N279D和T284A,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HK46﹑OKYM和CH1-97极为相似,而与致弱株Cu-1)及变异毒株Var-E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3株IBDV分离株均属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囊病病毒VP2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体外分别构建了3种重组表达质粒,含传染性囊病病毒GZ911株VP2基因的pGVP2、含HK46株VP2基因的pHVP2以及含HK46株5‘-端序列(包括非编码区,VP5和VP2基因)的pHVP2 5用不同的重组质粒转染质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转染后0、14、38h,收集对照组和转染组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EF中降解DNA量,结果,在14和38h,各组细胞中测得的Dλ值均为转染pHVP2 5组最大,其次为转染pHVP2,pCVP2的组,并都大于其他对照组,表明2个IBDV毒株的VP2蛋白在CEF中表达后都能诱导CEF发生凋亡,但不同毒株的VP2蛋白诱导CEF凋亡的能力不则;VP5蛋白可增强VP2蛋白诱导CEF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现一例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利用SPF鸡蛋将传染性法氏囊病料进行病毒增殖,使用PCR技术扩增出IBDV的结构蛋白vp3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IBDV vp3长为831 bp,推导其编码277个氨基酸;其与超强毒株日本OKYM和超强毒株香港HK46同源性较高,在核苷酸水平上为98.9%与97.5%,在氨基酸水平上为96.9%和96.2%;对该IBDV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超强毒株日本OKYM和超强毒株香港HK46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因此,从分子水平说明该病毒属于IBDV。  相似文献   

16.
山东某鸡场送检的40日龄发病鸡法氏囊经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以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病毒株.该毒株能使鸡胚于接种后72~84h内死亡,经琼脂扩散、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排除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可能,鉴定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传染幼鸡和雏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进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它传染性疾病。因此,该病仍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该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主要对该病毒的基因、蛋白及其分子致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Thirteen strain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McAbs) against 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 were obtained by using hydridoma techniqu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by double immunodiffusion,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VNT) and Western-blotting assay (WBA).The result showed that nine of the thirteen McAbs belonged to IgG class and four of them belonged to IgM class.No crossreactions were detected betwween the McAbs and Newscastle disease virus (NDV),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and Marek‘s disease virus(MDV).All of McAbs were positively specific reactive with IBDV and five of them can neutralize viral infectivity.Their recognized epitopes of the neutralizing McAbs were all presented on VP2 of the IB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