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江苏大丰引进麋鹿种群在壮大和发展的30年中,在黄海之滨建立了首个麋鹿野生种群。由于圈养麋鹿种群密度过大,引起生境恶化、食源短缺、寄生虫寄生和疾病传染等制约大丰麋鹿发展的问题。笔者从有效降低麋鹿密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采取麋鹿栖息地生境恢复与改造、确保饮用水清洁安全、增加自然食物、采取人工补饲、防治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实施血统交换等措施,以保证大丰麋鹿种群质量和增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而为麋鹿群的健康繁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6.
<正>麋鹿隶属鹿科麋鹿属,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从英国重新引进麋鹿,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以下简称"麋鹿苑")建立了首个重引入种群[1]。自引入以来,麋鹿种群迅速繁衍发展,虽然采取了人工迁地保护措施,目前种群数量仍超过环境承载量[2]。麋鹿苑的麋鹿半散放于湿地栖息地中,其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给苑内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在对麋鹿的研究中,仅测定了其对紫花苜  相似文献   

7.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9.
2019年5月,科研人员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发现一例麋鹿(Elaphurus davianus)幼仔原地顺时针方向旋转,表现出典型的脑包虫病症状,经抗绦虫、抗炎治疗2d,无效死亡,检查发现该例麋鹿幼仔患有双侧先天性白内障,左侧小脑先天性发育滞后,体表寄生许多血蜱,尸体解剖未找到脑包虫,大脑皮层轻度充血炎性反应。这一现象提示麋鹿种群持续发展必须尽可能提高遗传多样性、加强种群疫病防控、栖息地保护及种群密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麇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麋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麋鹿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1种大型鹿科动物,其孕期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1种,长达280多天。圈养条件下,麋鹿难产在鹿科动物中发病率最高,达6%。因此,麋鹿难产是阻碍圈养麋鹿种群发展的重要问题。麋鹿难产处理不当会造成母鹿繁殖障碍,甚至母子死亡,对于圈养麋鹿种群的繁衍构成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大丰麋鹿野生放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下,由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7家动物园引进39头麋鹿(雄性13,雌性26)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年来麋鹿已由当初的39头发展到现今706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麇鹿种群。随着麋鹿种群的不断壮大,在麋鹿野生种群的最后灭绝地恢复其自然种群的工作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建区宗旨和  相似文献   

14.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一种生活于东半球的食腐鸟类。多数中国种群生活于青藏高原。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其种群的了解。我们分别于2003、2009和2012年着重研究了栖息于墨竹工卡县直贡梯寺高山兀鹫种群的大小、栖息地以及保护现状。白天,它们主要在高山草甸上活动;夜间,主要栖息于海拔4400–5000 m的悬崖上。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寺庙周围高山兀鹫个体数量约为230只,2009年约为250只,2012年约为200只,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种群。分析认为,藏传佛教的僧侣和当地居民在高山兀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因对其缺乏更多的了解使得有效的保护措施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研究国际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归纳总结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适应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需求,提出了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该系统分为三级,包括一级12个栖息地类,二级66个栖息地型,三级218个基本类型。构建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体系,能够更好地从多层次、空间立体格局上实施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维系野生动物种群健康发展。该体系建立与实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维护,实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多层次化和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来熊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生物学信息缺乏,也缺乏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本文通过回顾关于马来熊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种群分布现状提出科学保护和管理对策。关于马来熊的研究主要见于野生种群现状、野外生态及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等,其中野外生态主要集中于生境选择利用、家域特征、行为节律、食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个体生态学或种群生态学规律。针对马来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应采取加强立法、推行宣教、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保护区、缓冲区及森林廊道等以恢复其栖息地等措施来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7.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虎(Panthera tigris)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保护伞物种,在维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虎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生存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国现分布有印支虎(P.t.corbetti)、孟加拉虎(P.t.tigris)、华南虎(P.t.amoyensis)和东北虎(P.t.altaica)4个虎亚种,其中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种群的就是东北虎。虎的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虎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的动态变化不清;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退化、扩散通道受阻;缺乏针对虎生态景观系统保护的实施规划及国家财政建设资金的保障;人虎冲突严重;虎生态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薄弱等。鉴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虎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对策。(1)在栖息地景观保护与恢复方面:推进虎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增大其栖息地的受保护面积,形成保护区群;同时构建廊道,使保护区群网络化;建立跨国生态廊道,实现景观水平的保护,并且加大虎猎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力度。(2)在虎种群保护与恢复方面:启动虎种群专项调查与常态监测;推进虎的野化放归;设立"老虎生态保护特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9.
麋鹿的驯化     
麋鹿为我国固有特产鹿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原生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至明、清年代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几近绝迹.其种群的逐渐消失主要受气候变迁、人为滥猎,森林植被破坏等原因所致.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的麋鹿群体也被迫离开了中国,从而这个珍稀物种在原产地遭到绝迹,使麋鹿成为与大熊猫相媲美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20.
对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的两例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难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救护措施。旨在为今后预防麋鹿难产、降低麋鹿难产率和做好野生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