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大豆食品行业状况 1.1 中国大豆食品行业发展总况 1.1.1 中国大豆消费情况 2015年,中国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量约1150万吨,较2014年增长4%左右.其中用于传统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占50%左右,约为600万吨,用于其他食品加工的占20%左右,直接食用(包括家庭自制豆浆等)占30%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1 2014年我国大豆食品行业的状况1.1我国食品大豆的消费量近几年,我国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量基本维持在1 1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传统豆制品加工的大豆约占50%左右(约为600万吨)??用于其他食品加工的约占20%左右;直接食用的约占30%左右(见图1)。1.2我国豆制品企业状况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大豆种植大国,也是大豆消费大国。2016年我国大豆总消费量约9700万吨,其中用于榨油和饲料粕生产消费量约8 500万吨,用于豆浆、豆奶、豆腐等豆制品加工的食用大豆约1 200万吨。就食用大豆而言,消费量已是日本全部大豆消费的2倍,大豆在我国人民健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在大豆加工产业现代化的新时代,生产原料的优质化和供给稳定化已成为大豆市场竞  相似文献   

4.
《大豆科技》2011,(4):50-53
近年来,用于食品加工的国产大豆每年递增约100万吨,2010年总量超过1000万吨,占总产量的65%。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发展趋势,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调查组赴山东、安徽调查,听取了德州市、淮南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汇报,召开了大豆食品加工企业座谈会,考察了7个加工企业、3个现货交易市场。通过调查,一方面看到国产大  相似文献   

5.
正4月14~1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大豆食品加工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及第四届中国国际大豆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分析了2015年大豆食品行业的状况与趋势。200余家来自大豆食品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展示了行业的进展,体现了产业的升级。1.价值升级,利润增长明显高于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大豆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到2003年,直接用于食用加工的大豆达到850万吨,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5%,比1995年提高了11%左右。随着传统大豆制品豆浆、豆腐、腐竹和豆乳粉、大豆蛋白等新型大豆制品消费的迅速增  相似文献   

7.
传统豆制品加工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大豆加工尤其是油脂产业对大豆进口的依存度较高。2012年进口大豆达到5838万吨,而国产大豆产量仅为1280万吨左右;中国进口大豆主要是用于油脂加工业,这是因为美国、巴西等国生产的大豆基本都是油料豆,其含油量平均约比国内大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油料作物的40%左右。大豆加工产品广泛用于居民日常消费和饲料养殖领域,豆油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约占国内食用消费的40%;豆粕是重要的蛋白原料,占国内饲料蛋白原料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又是我国夏大豆的主产区 ,如何提高本区的大豆生产水平和大豆品质 ,增加大豆及大豆制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 ,2 0 0 0年中国进口大豆籽粒 10 4 0 .7万吨 ,豆油 30 .8万吨 ,豆粕5 0 .5万吨 ,相当于我国大豆产量的 75 % [1] 。从农产品贸易金额来看 ,大豆居第一、二位。可见大豆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大豆粉占世界 8种作物蛋白质产量的 64.78% ,大豆油占 14种主要油料作物食用油 2 5 .1% ,均居蛋白粉和食用油的首位[2 ] 。1 大豆育种目标1.1 高产我国大豆单产低。 1999年全国大豆单产仅为1790kg/ 667m2 ,黄淮海地区只有河南、山东、北京三个省市平均单产超过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而美国大豆平均达 2 .7t/ 667m2 ,意大利全国达 3.7t/667m2 ,差距较大。因此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应是主要育种目标之一。1.2 改进品质我国 2 0 0 0年进口大豆 112 2万吨 ,一个是用于榨油 ,一个是用于作为蛋白饲料。因此选育优质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很迫切。1.2 .1 含油量 ...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大豆科技和振兴大豆产业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豆消费国,每年消费大豆量约1.1亿吨,其中进口9000万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保障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是新时代中国大豆从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中国当前大豆科技和大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大豆科技,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调研覆盖了全国20个省市的44家豆制品加工企业,与2018年相比,2019年企业效益普遍增长,增幅为15%左右;豆制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劳动力成本高、环保升级投入高、小作坊价格恶性竞争、豆渣处理难、税制不公等问题。通过对调研企业的基本生产情况、效益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提出发展大豆产业的诉求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 1 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 ,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 ,在今年达到进口高峰。据海关统计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大豆进口量已达 1 1 1 7万t,价值2 2 5 4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记录。我国每年大豆种植面积在 1 2亿亩以上 ,利用大豆及其它用途年需求高达 2 2 0 0万t左右 ,而国内大豆生产仅维持在 1 40 0万t左右 ,供求缺口较大。我国大豆进口市场高度集中 ,主要依赖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今年 1~ 9月 ,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45 8万t,约占进口总量的 41 % ,从阿根廷和巴西进口大豆分别占 3 6%和 2 3 %。此外 ,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大豆…  相似文献   

13.
正大豆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1])。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大豆~([2])。1938年,中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90%以上~([3])。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豆加工业快速发展起来,而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中国开始进口大豆。1996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出口量。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已经达到9 554万吨,这相  相似文献   

14.
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化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大豆生产的严峻形势我国每年大豆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总产1300多万吨,每公顷单产15吨左右。我国大豆出口很少,但进口急剧增加。1997年,我国纯进口大豆和豆粕(折合成大豆)已达619万吨,预计1998年将进口大豆789万吨,已相当我国大...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科技》2010,(1):54-54
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和世界大豆主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大豆食品最大的消费国。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大豆食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大豆食品行业实现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鉴于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共同发起,  相似文献   

16.
内布拉斯加州位于美国中西部,土地面积为8,185,000公顷,其中48%用于作物生产。该州年平均气温-1.4℃,日照约2300小时,降雨量500毫米左右,作物生育期为140天。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冬小麦和高梁。近十年来大豆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为93万公顷,总产为15万吨,比1977年的面积增加47.8万公顷,其总产增加8.8万吨。现在,大豆产值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我国大豆加工大省,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突出,仅酱油一个产品纯利润就高达100亿元以上。2006年以后广东大豆育种取得了突破,先后审定了25个新品种,大豆平均公顷产量达到2.6吨。广东大豆食品加工年大豆原料需求约200万吨,主要来源于黑龙江、内蒙和吉林,部分来自黄淮海及南方各省。2016年广东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联盟成员企业多是该区域或领域的龙头企业,加上联盟内的高校科技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完整产业链,将为广东大豆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山亭区豆制品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级产业集群审核组验收,成为全国唯一获评的豆制品基地。城头豆制品加工企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历经30余年发展,目前,城头镇已拥有豆制品加工及食品机械制造企业40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年产豆制品35万吨、大豆加工机械4万余套、精炼豆油6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豆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大豆食品行业总体现状1.1原料大豆的使用在我国,大豆主要被应用于4个方面:(1)榨油消费;(2)食品工业消费;(3)种子消费;(4)其他工业消费。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对会员企业的统计,并综合了我国居民豆类  相似文献   

20.
日本北海道大豆生产、利用和育种研究概况陈维元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日本每年大豆需要量约450~500万吨,国内生产量为21.7万吨,国产大豆自给率仅4%左右(1983年统计)。所以,日本大豆消费主要依靠从美国和中国进口。其进口价格远比国内自产价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