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世界上首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由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陈瑞阳等编撰完成,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栽培植物的杂交育种和起源进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空白。该书共5册,分别绘制了中国果树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中国园林花卉植物、中国竹类、中国药用植物的染色体图谱。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监测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原生境.[方法]通过对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5年的围封保护措施,动态监测其原生境变化.[结果]保护区内共有4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即沙芦草、沙生冰草、披碱草和赖草.保护区内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恢复.[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合理开发、荒漠治理和防沙治沙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类型及经济用途,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  相似文献   

4.
唐俊源  张学杰  樊守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889-1890,1893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共有45科,141属,220种。该研究首次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组成成分和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沿海地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与温带植物区系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保护更为迫切。中国是世界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和四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革命,对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需求将增大,因此,提高产能和增加产量保持产量的可持续非常重要,而培育高产高效的良种是这项工作的基础。从成功的范例看,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中寻找优良基因与作物良种杂交是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和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外源基因的转移和利用将成为未来小麦育种中最重要的途径。本文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在我国的公布、收集、保存、抗病性评价、遗传丢失和利用外源基因改良小麦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花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观赏花卉的野生近缘种,对于我国的花卉育种工作和观赏园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我国重要花卉及其野生近缘种研究与开发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花卉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的途径,希望能够为观赏园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8.
水生蔬菜作物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驯化作物中的独特类群,其野生近缘种是育种和品种改良的宝贵遗传资源。本研究从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获取了10种水生蔬菜作物的36个野生近缘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并进行了校对,结合相应的气候因子数据,使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构建生态位模型,并对物种未来分布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水生蔬菜作物野生近缘种多样性热点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起源地相重合,表明农耕文明对植物资源的就近利用。在未来升温的气候情景下,水生蔬菜作物野生近缘种适宜分布热点区域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多样性热点区域中心向高纬度地区迁移,这有利于水生蔬菜作物野生近缘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提升,并为其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缘野生大麦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其原生境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建立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遗传多样性原生境保护区。本文从建立原生境保护区重要性、保护区选择与规划、保护区防护措施、保护区保存的管理技术和遗传多样性鉴定技术等方面论述了近缘野生大麦资源原生境保存技术;为今后开展近缘野生大麦原生境保存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异常丰富,全国编入作物遗传资源目录的已达35万份以上,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作物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和野生近缘植物丰富。据统计,我国的主要作物种类有600多种,其中起源于本国的约300种。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爹种多样的类型,如稻种资源有两个亚种,50个变种和962个变型,仅普通小麦的变种已达127个,居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还具有丰富多样的作物野生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1996~1998年对贵州亚热带海拔1000m以下地区32个县(市)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共收集和归类出该区野生经济植物种质资源227科、513属、1250种,其中:野生果树24科46属122种;野生蔬菜37科69属108种;珍稀观赏44科71属90种;特有种12科14属14种。经鉴定分析,有16种为新记录种。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部分野生经济植物的特性及分布规律,提出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藤茶资源植物形态、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评价筛选出推荐资源,本研究以收集栽种的13个野生藤茶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植物形态特征、粉末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特征斑点、指纹图谱相似度进行鉴别,同时利用指纹图谱比对的10个共有峰,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野生资源均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但不同资源间植物形态、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有所差异;显齿蛇葡萄快速分类检索包含了蛇葡萄属植物分类要点;各资源粉末显微特征差异较小;各资源薄层色谱相应位置斑点基本一致,但颜色深浅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91.583%,同时建立资源评价模型Z=0.57779Z1+0.21976Z2+0.11827Z3;聚类分析将13个资源聚为4类,类群III评分最高,类群IV评分最低。评价筛选出贵州江口、江西定南、广西三江野生藤茶资源作为推荐资源。  相似文献   

13.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山羊草属14个种68份材料和多年生6个属53个种100份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三种锈病和白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山羊草中10.8%的材料对条锈、5.9%对叶锈、12.3%对秆锈和75.0%对白粉病免疫。多年生属种中96.0%的材料对条锈、91.9%对叶锈、45.0%对秆锈、80.6%对白粉病免疫。鉴定出一批兼免四种病害的材料。认为自野生近缘植物向小麦中转移抗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4.
前沿     
《中国农村科技》2013,(1):12-13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甜橙基因组图谱有助品种改良2012年11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对外公布,该校科研人员绘制出了"甜橙基因组图谱"。该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据称,这项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导完成的果树基因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例芸香科植物基因组图谱。该项目由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和"千人计划"学者阮一骏教授领衔完成,包括柑橘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业野生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优良特性,蕴藏着大量的高产、优质、抗病虫、抗旱、耐寒等优异基因,是可以造福人类的极其珍贵的资源。由于受环境污染、滥伐森林、超限采摘、盲目开垦等人类活动影响,我国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和珍稀  相似文献   

16.
郑建荣 《现代农业科技》2010,(4):254-254,258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庆元县共有野生经济植物112科476属804种,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12类。在分析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以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林区冬季气候寒冷,地广人稀,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且为纯绿色无污染,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因此,有必要调查清楚大兴安岭林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现状。采用标准地布设确定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标准地调查确定野生经济植物数量,进行标本采集和制作,以期为野生植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粟兰又名珠兰、鱼仔兰、珍珠兰,原产中国,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均有野生或栽培。金粟兰既是著名的观赏和茶用经济植物,又是传统的傣药植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08,(1):38-38
<正>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中国农业部(MOA)负责实施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于12月18日正式启动。据了解,该项目为期6年,将在中国选定8个省,对水稻、大豆和小麦的野生近缘物种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展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0.
肖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82-18183
经过3年的调查,发现长白山区野生农药植物共有57科、130属、176种,对其中89种主要野生农药植物及用药部位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长白山区野生农药植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