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丽纹象甲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丽纹象甲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Voss 又名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花鸡娘等,已知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等省,是夏茶期间的一种主要害虫。探讨此虫的防治阈值,对指导大面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1986—1987 相似文献
2.
茶丽纹象甲防治适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是夏茶期间的一种主要害虫。在浙江成虫出土始期在5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期,盛末期在5月底至6月初。在成虫出土期,田间成虫虫量增长率曲线N=4.5733e~(0.17279t)。田间防治以掌握在成虫出土盛末期最为合适。根据1985~1992年浙江杭州、临海两地12年次的系统观察资料分析,成虫出土始期后再过17.25±2.9天即为出土盛末期。影响出土始期(y)的主导因子是1、2月分平均温度(x_1)及3、4月分降雨总量(x_2),出土始期5月1日=1,……,则预测方程=17.417-1.8753x_1+0.02445x_2±1.5,预测方程经复相关系数及F值检验。对历年的回报和1993年的应用表明,预测的防治适期,除1991年略有差异外,其余年分均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4.
5.
茶丽纹象甲幼虫、蛹茶园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丽纹象甲(Mylloeerinus aufoline alus Voss)是为害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等省茶区。近年来在福建部分茶区春夏茶为害严重。有关该虫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已见许多报道,对该虫的空间分布型,朱俊庆(1988年)报导其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而对其幼虫、蛹的田间分布型来见报导。为此,本文通过对土中幼虫、蛹的调查研究,试图分析其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茶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表现为丹桂>福云6号>黄棪.成虫期取食量(叶面积,mm2)为丹桂>黄棪>福云6号,但无显著差异.当喂饲福云6号品种茶梢时,在1~4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取食时长平均为11.8 d,在1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平均寿命为13.75±1.0 d;与老叶相比,茶丽纹象甲成虫倾向于取食新叶;茶丽纹象甲对福云6号品种的危害系数(每对成虫)为1.65 g,茶园虫口密度(x,头·m-2)与减产量(y,g·0.11m-2)的回归方程为:y = 0.0184x + 0.5611,对于亩产量100~125 kg的福云6号茶园,使用目前的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是合适的.室内茶丽纹象甲在丹桂品种上的取食量比福云6号品种提高29.24%,在茶园虫口密度为10 头·m-2时引起茶青产量显著损失,虫口密度与减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0.0665x + 0.7969,防治指标建议定为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10头以上. 相似文献
10.
茶丽纹象甲成虫消长动态及其食叶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kineatus Voss)又称茶叶象甲,在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省均有发生,近年来在某些茶区为害猖獗,主要为害夏茶,使夏茶损失严重。以往对该虫的生活习性有过一些报道,但与防治至关重要的如成虫消长动态和食叶量等方面还未见详细的研究报告。为了掌握该虫的 相似文献
11.
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RAPD技术对中国不同生态型的31个品种资源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研究。从Sangon 120个引物中筛选出21个长度为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对31个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产生18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70条(90.43%),31个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19-0.708,并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品种亲缘关系树图。根据树图,当结合距离T2=0.24时,31个品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品种;第二大类包括广东所选用品种及福建的小叶乌龙品种 相似文献
12.
13.
中、韩两国主要茶树品种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RAPD技术结合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韩国和日本茶树品种资源共 4 6个样品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19个有效随机引物对 4 6个样品共扩增出 2 0 0条RAPD带 ,平均每个引物 10 5条带 ,每个品种 4 4条带。在得到的 2 0 0条谱带中 ,多态性带达到 84 3 %。中国和韩国茶树品种DNA多态性分别为 86 2 %和 78 2 %。 4 6个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79~ 0 65 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4 6个供试品种可分成 4个类群 ;韩国茶树品种和日本的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安康汉水韵茶园栽培的5个品种茶树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我国茶树AM真菌种质资源库。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种丰度及种属组成等存在差异。其中,紫阳群体种茶树根际分离的AM真菌最多(6种),陕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各分离到5、4、4种和3种。龙井长叶茶树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克干土含3.57个孢子),龙井43最低(每克干土含1.10个孢子)。紫阳群体种茶树的AM真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和均匀度指数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63和0.096,龙井长叶最低(0.18和0.027)。龙井长叶的菌根定殖率最高(29.5%),福鼎大白最低(15.8%)。不同茶树品种AM真菌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系数维持在0.111~0.750,其中,龙井长叶与龙井43茶树根际AM真菌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最高,而福鼎大白和紫阳群体种相似性系数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根际土壤中鉴定的AM真菌资源对进一步筛选和研发茶树专用AM真菌菌剂,促进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抗性水平茶树应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挥发物释放及相关代谢机制,以抗虫茶树品种举岩(JY)和感虫茶树品种恩标(EB)为试验材料,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结合GC-MS技术检测茶树在小贯小绿叶蝉取食不同时间(6、12、24、36、48、72βh)释放的主要挥发物组分,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主要挥发物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趋势。结果表明,在健康状态下,茶树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较少;在虫害后不同时间段的茶样中检测到顺-β-罗勒烯(β-Ocimene)、(E)-4,8-二甲基-1,3,7-壬三烯[(E)-4,8-dimethyl-1,3,7-nonatriene,DMNT]、芳樟醇(Linalool)、法尼烯(Farnesene)等10种主要挥发物。其中,单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感虫品种茶树上含量高,倍半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抗虫品种茶树中含量高。转录组数据显示,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中调控萜类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被明显激活。调控单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感虫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调控倍半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抗虫品种中的表达量与感虫品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茶树抗虫机制和小贯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唑虫酰胺、苦皮藤素防治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开展苦皮藤素、唑虫酰胺、藜芦碱对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虫法,3种供试药剂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均较好,药后5 d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采用浸梢法,15%唑虫酰胺10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的差异不显著,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1%苦皮藤素乳油750倍液和0.5%藜芦碱可溶液剂5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的速效性稍差,但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9.55%和77.28%。唑虫酰胺和苦皮藤素对茶丽纹象甲均具有较好的室内药效。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2种测试方法,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药液的敏感度不同,二者差异极显著(F=174.52,P<0.01)。 相似文献
18.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