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K浓度(0、100、200、600、2 000μmol/L),每周施肥3次,处理后24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时茶树叶片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等都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缺钾条件下茶树生物量、叶片钾含量、叶绿素等都显著下降。当供钾浓度为0、100μmol/L时(叶片钾含量6.63 mg/g、6.85 mg/g),茶树出现缺钾症状。  相似文献   

2.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K浓度(0、100、200、600、2 000μmol/L),每周施肥3次,处理后24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时茶树叶片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等都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缺钾条件下茶树生物量、叶片钾含量、叶绿素等都显著下降。当供钾浓度为0、100μmol/L时(叶片钾含量6.63 mg/g、6.85 mg/g),茶树出现缺钾症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约10月龄的茶树幼苗(瑞香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供钾浓度(0、100、400、800、2000μmol·L-1),一周浇施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了不同浓度钾对茶树生长及叶片活性氧代谢酶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在较低钾处理条件下(0、100μmol·L-1),茶树根、茎叶重量减少,根冠比增加;茶树叶片、茎部、根部K含量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叶部位钾含量在处理浓度小于800μmol·L-1时均呈显著增加,在达到800μmol·L-1时增加不显著;通过叶片部分活性氧代谢酶类测定发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供钾浓度达到800μmol·L-1显著增加,后变化不显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其中,在供钾浓度为0时,与其他各处理产生显著差异;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正常供钾浓度(2000μmol·L-1)与较低钾处理叶片(0、100、400μmol·L-1)的MDAR酶活性达显著水平;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在供钾浓度为0时最低,但与其他各处理未达到显著差异;总之,当供钾浓度为0时会显著降低茶树叶片CAT、APX、MDAR等的活性,缺钾条件下影响茶树正常代谢酶类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外源H_2S缓解植物盐碱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及适宜喷施浓度,以裸燕麦为材料,采用盆栽砂培方法,在根部浇灌50 mmol·L~(-1)盐碱混合溶液(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12︰8︰9︰1),同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H_2S供体NaHS(0、25、50、100、200、400μmol·L~(-1)),分析了盐碱胁迫条件下外源H_2S对幼苗生长及叶片内源H_2S和光合色素含量、活性氧代谢和渗透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幼苗叶片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活性和H_2S含量均随NaHS喷施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喷施25~100μmol·L~(-1) NaHS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裸燕麦幼苗生长的抑制,喷施200~400μmol·L~(-1) NaHS时幼苗生长受抑加重。喷施25~400μmol·L~(-1) NaHS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谷胱甘肽含量,对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使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显著降低或变化不显著;25~200μmol·L~(-1) NaHS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或变化不显著,400μmol·L~(-1) NaHS处理降低了SOD、CAT、APX和POD活性及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25μmol·L~(-1) NaHS处理显著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50~400μmol·L~(-1) NaHS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程度提高。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显示,喷施25~200μmol·L~(-1) NaHS提高了盐碱混合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的综合评价值(D),400μmol·L~(-1) NaHS处理的D值显著下降。综合以上结果,喷施适宜浓度NaHS(25~100μmol·L~(-1))可通过调节活性氧代谢和渗透溶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缓解盐碱胁迫造成的氧化伤害和生长抑制,从而增强裸燕麦对盐碱胁迫的耐性。  相似文献   

5.
磷素缺乏是我国及世界农业的普遍问题.本研究通过不同磷浓度胁迫处理茶树,发现根、新叶、老叶中磷含量都随着处理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老叶中磷含量变化急剧,而新叶变化较缓慢.在缺磷条件下(100μmol·Lˉ1、10μmol·Lˉ1),老叶中的磷元素会重新转运到新生组织,实现磷元素的再次利用,而在过量磷浓度供应条件下(3000μmol·Lˉ1),磷元素则大量存储于老叶中,以维持体内磷平衡.茶树根部提取的总RNA量普遍比叶片低,但根部和叶片提取的RNA质量都符合反转录要求.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1000μmol·Lˉ1)和低磷(10μmol·Lˉ1)胁迫下叶片和根中miR399a的表达量,发现在低磷胁迫下,miR399a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量都显著提高,其中叶片提高约2.77倍,根提高约3.82倍,该结果与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碱胁迫下燕麦幼苗对外源过氧化氢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过氧化氢(H_2O_2)对碱胁迫下植物的生理调节作用,以燕麦品种定莜6号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沙培方法,设置0、50和150μmol·L~(-1)三个H_2O_2浓度水平,研究了外源H_2O_2对100mmol·L~(-1) NaHCO_3胁迫下燕麦叶片活性氧代谢、渗透溶质积累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_3胁迫下,与不添加H_2O_2处理(0μmol·L~(-1))相比,50和150μmol·L~(-1) H_2O_2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了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H_2O_2、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和细胞质膜的相对透性,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NaHCO_3胁迫下,50μmol·L~(-1) H_2O_2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含量提高;150μmol·L~(-1) H_2O_2处理则提高了SOD、POD、APX活性和AsA含量,降低了CAT活性,对GSH含量无明显影响。50μmol·L~(-1) H_2O_2显著缓解了NaHCO_3胁迫对燕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150μmol·L~(-1) H_2O_2的缓解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施钾水平对茶树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沙培盆栽方法,以“瑞香”品种的10月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5个钾处理浓度,分别为0、100、200、600、2000 μmol·L-1,每周浇3次含钾营养液,15周后,分别测定茶树植株根、茎、叶中Ca、Cu、Zn、Mn、Mg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钾水平,影响茶树对矿质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当缺钾(供钾为0μmol·L-1)时,茶树叶片Ca、Mn的含量明显高于茎部和根部,Mg、Cu、Zn含量均在根部最高.Ca在叶、茎中的含量与钾处理的浓度均呈负相关,在根部则呈正相关;根部Cu、Zn的含量与钾处理浓度均呈正相关,而茎、叶中均呈负相关;Mn、Mg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均与钾处理的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缺磷胁迫对大豆根瘤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砂培培养方法研究了缺磷胁迫对大豆根瘤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胁迫抑制了大豆根瘤的生长,表现为根瘤干重重下降,根瘤数量减少;缺磷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的固氮能力,表现为根瘤吲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缺磷胁迫降低了大豆的固氮量,固氮量随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固氮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无磷(0μmol·L~(-1))与高磷(50 μmo·L~(-1))以及低磷(30μmol·L~(-1))与高磷处理间均达到了5%的显著差异.因此,缺磷胁迫抑制了大豆的结瘤固氮作用,使大豆的同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脱落酸(ABA)缓解小麦幼苗铜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外源ABA对0.5mmol·L~(-1) Cu~(2+)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5mmol·L~(-1) Cu~(2+)胁迫对小麦幼苗伤害明显,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了根和叶片丙二醛含量。铜胁迫下,添加1μmol·L~(-1) ABA可显著提高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根和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叶片SOD活性,降低叶片铜含量。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ABA可通过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来减轻铜胁迫对小麦幼苗的伤害,提高其抗铜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幼苗的缓解作用,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NP对低温胁迫下两年生碧香早茶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SNP浓度可降低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促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缓解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的伤害。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200μmol·L^-1的SNP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六种培养基系统对马铃薯东农303,Favorita和极早三个品种来源的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外植体大小及最佳培养基系统。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最佳外植体大小为叶片0.5cm2、茎0.5cm、块茎0.25cm2×0.3cm,适合于茎、块茎及叶的有效培养基系统分别为:①MS+3mg·L-1BA+0.01mg·L-1NAA(ph5.6)4周MS+0.3mg·L-1GA3(oH5.6);②MS+1.75mg·L-1ZT+0.87mg·L-1IAA(pH5.8);③MS+2.25mg·L-1BA+0.186mg·L-1NAA(pH5.8)2周MS+5mg·L-1GA3+2.25mg·L-1BA(ph5.8)。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在茶树鲜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残留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监测了茶树鲜叶及其绿茶加工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树一芽二叶样品PAHs含量差异明显,产地环境PAHs污染程度对茶鲜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茶芽、嫩叶、老叶PAHs含量分别在40.5~52.8μg·kg~(-1)、50.0~67.4μg·kg~(-1)和91.5~97.6μg·kg~(-1)之间,PAHs含量大小顺序为老叶嫩叶芽。汽车尾气对交通公路旁茶树芽和嫩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且对50 m范围内茶树鲜叶影响更明显。电加热干燥模式下,水分散失和PAHs挥发是影响绿茶加工过程中PAHs含量的两个关键因子。加工环节过后,茶叶PAHs含量由61.0μg·kg~(-1)上升到166.1μg·kg~(-1)。摊放和干燥过程中PAHs大量挥发,造成茶叶干重中PAHs残留量由292.0μg·kg~(-1)降低到171.9μg·kg~(-1)。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  相似文献   

17.
茶树的硫营养及其品质效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叶勇  吴洵 《茶叶科学》1994,14(2):123-128
分析结果表明,硫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状况是:吸收根>输导根>叶片>半木质茎>木质茎,种子>花。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硫对品质成分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能促进茶树的基础代谢,提高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全氮量和全磷量,但对钾的吸收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硫水平下能明显提高NR活性,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PPO活性和茶多酚代谢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酚氨比值下降,因而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8.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处理方法对马铃薯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带马铃薯病毒的N88为材料,分别在40℃/25℃(4 h/20 h)的变温环境中,培养2、3、4周处理后茎尖剥离;以N88和D575试管苗为材料,在加入0,20,30 mg·L-1病毒唑的培养基中处理40 d后茎尖剥离。茎尖培养基为MS+0.05 mg·L-1 NAA+0.1 mg·L-1 6-BA+0.1 mg·L-1 GA3+4 g·L-1琼脂粉+30 g·L-1白砂糖的改良固体培养基,30 d后开始调查成苗率,每隔10 d调查1次,直到60 d,统计茎尖成苗率。结果表明:2周变温处理的茎尖成苗率和对照接近,但脱毒率有所提高;4周变温处理剥离茎尖成苗率最低,60 d成苗率仅为15%,脱毒率为100%;病毒唑浓度对不同材料的茎尖成苗率影响不同,其中D575经过20 mg·L-1病毒唑处理,茎尖培养60 d后成苗率最高达到83.3%,PVS脱除率为40%;材料N88在加入20 mg·L-1和30 mg·L-1浓度病毒唑的培养基中培养40 d后茎尖剥离,60 d成苗率分别为40.0%和41.7%,PVY、PLRV的脱毒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