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橡胶树叶片中胶孢炭疽菌的染色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明确胶孢炭疽菌在橡胶树叶片中的侵染结构,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在脱色剂(0.1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氯仿=5∶1)处理12 h,1%刚果红染色剂抽滤染色3 h的条件下,能清晰观察到胶孢炭疽菌在橡胶树叶片上的发育进程和侵染结构。结果表明,在28 ℃、100%相对湿度培养条件下,接种橡胶树淡绿期叶片2~6 h为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12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大于85%;8~12 h为附着胞形成高峰期,接种12 h约75%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少数附着胞中央部位开始形成侵染钉;24 h为侵染钉形成高峰期,同时分生孢子萌发形成多个芽管;36 h时附着胞顶端再次萌发产生次级附着胞,从而进一步侵染周围细胞,叶片出现零星病斑;48 h时芽管不断分支异化成菌丝并产生次级分生孢子,叶片出现大量典型的炭疽病病斑;72 h后菌丝在叶片表面纵横扩展,随机分支,逐步形成网状分布。随着菌丝的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侵染部位组织出现褐色坏死病斑。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着色效果好,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橡胶树叶片中胶孢炭疽菌的染色方法,进一步明确了胶孢炭疽菌的侵染结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紧压茶原材料毛茶前处理的烘干程序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绿毛茶与黑毛茶为原料,添加一定量茶汁,先对试验小样进行不同烘干温度处理,设置一烘92℃、102℃及二烘102℃、112℃,比较其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厂化大生产黑毛茶烘干工艺处理。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烘干处理,茶样在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品质上均得到改善提升;原茶样洁净度不同,残留霉菌也存在明显差异;新制备的毛茶样霉菌残余量少;烘干温度高、时间长对霉菌灭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鲜叶物理特性与成条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形茶外形都要求条索紧结、匀整、有锋苗。由一片鲜叶到毛茶的外形,是在外界因子和鲜叶本身内部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工艺技术来实现的。茶叶成条从加工上看,除了外界因素如温度、机械力等是主要因素外,鲜叶本身内部因子如鲜叶的柔软性、弹性、塑性等在制茶中也占有特殊的位置。不同嫩度、品种、生态条件下的叶片,其内部结构必然不同。不同的含水量,使叶片物理性  相似文献   

4.
为减少黑毛茶外形参差不齐的问题,试验在黑毛茶初加工过程中利用筛切技术处理揉捻叶。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可行的,经筛切后的黑毛茶外形基本一致,有效降低茶叶断碎及粉末的产生,有利于后续的精制处理。理化成分分析表明:经筛分后的筛底黑毛茶干物重、茶多酚、氨基酸、总糖含量高于筛面,筛面经切轧处理有效成分含量与筛底接近,有利黑毛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高通量测序研究霉变黑毛茶的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湿条件下霉变黑毛茶的微生物情况,通过人工促霉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黑毛茶霉变过程的真菌多样性,并探讨了不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阈值划分对真菌多样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湿条件下霉变黑毛茶的真菌分类学地位集中于2门(Ascomycot,Basidiomycota)6属(Aspergillus,Galactomyces,Ogataea,Debaryomyces,Pichia和Cryptococcus),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相对丰度值最大,达98%以上。不同OTU阈值划分水平导致了同一样本的分类学地位、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相似性0.97水平下的OTU聚类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0.43,0.99水平下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8~0.58。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为高湿条件下导致仓储黑毛茶霉变的优势真菌种群。  相似文献   

6.
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利用苯胺蓝染色法,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在甘蔗叶片上的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在28℃保湿条件下,24 h分生孢子形成芽管,48 h芽管发育为菌丝,从气孔或毛状体侵入叶片,之后菌丝在气孔下腔细胞处及毛状体细胞内增殖,并缠绕在气孔及毛状体周围,然后进一步侵染周边细胞;72 h菌丝从气孔往外伸出,96 h受侵染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菌核病菌(Sclerotinid Sclerotiorum)侵染油菜叶片的组织病理学。其侵染过程包括:叶片表面侵染垫的形成,寄主表皮的机械直接侵入,侵染菌丝(平均直径16.4μm)的胞间扩展以及分枝菌丝(平均直径7.8μm)的胞间胞内扩展。结果还证实了木质部导管腔内及叶片其它部位菌丝体周围形成草酸盐晶体以及耐、感品系病菌侵染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黑毛茶渥堆工艺,以渥堆叶含水率、渥堆温度和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确定最佳渥堆工艺。结果表明:渥堆叶含水率64%、渥堆温度41℃、渥堆时间20 h条件下,黑毛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与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结果稳定。对比分析传统渥堆工艺和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得分,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品质具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内含物质丰富等优点。试验结果可为黑毛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与黑毛茶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双凤  方寒寒  朱旗 《福建茶叶》2009,31(2):10-11,13
黑毛茶品质形成的实质是微生物参与下的酶促作用与湿热作用综合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从黑毛茶的理化成分、品质特征以及渥堆工序等方面探讨了微生物与黑毛茶品质形成的关系,表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开展黑毛茶原料快速"醇化"的研究,以促进黑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改变传统黑毛茶松柴明火干燥影响茶叶品质安全的问题,试验以云台山大叶种黑毛茶精加工的天尖进行不同干燥方法研究,比较了七星灶、炭烘、电烘三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了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和能源消耗分析。结果表明,七星灶干燥产品在品质分析和能源消耗上有一定优势,但具有烟熏味;炭烘产品无烟味,但香气比较低且带有发酵味,相关成分含量也较低;电烘干燥过程易于控制,产品理化和感官审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黑毛茶产品质量及生产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黑毛茶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对黑毛茶样品氟、铅、稀土等相关指标与黑毛茶价格的关系、现阶段黑毛茶和茯砖茶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满足标准要求茯砖茶产品所需黑毛茶原料的最低成本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分析,为企业生产合格茯砖茶产品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边销茶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黑茶不同样品氨基酸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HPLC对近100个黑茶样品中包括茶氨酸在内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黑茶原料越嫩氨基酸含量越高,茶氨酸含量相应也较高;黑茶样品的类别不同与氨基酸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年代越老的样品其氨基酸含量越低;各系列黑茶样品氨基酸组成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黑毛茶氟含量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阳是黑茶的主要产地之一。通过对益阳黑茶原料主产区的黑毛茶样品分析,表明黑毛茶氟含量与原料嫩度呈负相关,适当提高原料嫩度和进行合理拼配是解决黑茶氟含量偏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等级生沱茶原料、熟沱茶发酵阶段样、不同等级熟沱茶原料、生熟沱茶成品的氟含量、茶多酚、水浸出物对比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生沱茶原料氟含量随着原料粗老程度增加,随着茶叶级别降低氟含量呈上升趋势,二级为五级原料的76.41%;经拼配压制后的生沱茶氟含量为97mg/kg;发酵阶段样氟含量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4.72%;拼配成品熟沱茶的氟含量为119mg/kg。采用适当原料制作的生熟沱茶氟含量均远低于农业部行业标准的200 mg/kg。  相似文献   

15.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18.
姜依何  胥伟  朱旗 《茶叶科学》2018,38(3):227-236
微生物胞外酶催化动力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黑茶产品的后期贮存也会带来黑茶微生物体系的改变。为探讨黑茶的真菌体系对黑茶产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检索了黑茶真菌污染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多种污染真菌毒素在黑茶样本中有可能被检出,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素(Ochratoxins)、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等。研究表明,黑茶样本的毒素暴露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黑茶多种活性成分可下调表达黄曲霉毒素的基因簇部分基因,从而抑制黄曲霉在黑茶基质样本上产毒。指出正规地生产和饮用黑茶是安全的,而定向发酵技术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组分用热水即可浸出。因此,黑茶在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茶是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鲜叶或成熟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茶产品。黑茶香气优雅醇正,滋味甘甜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品质独特。迄今为止,大量的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均证实了黑茶及其功能成分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诸多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功效。特别是近十年来,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的分子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很快,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黑茶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黑茶消费。本文对黑茶的品质特征及其健康功效近五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