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内蒙草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接待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草原旅游发展进程。本文以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在阐述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主要有依托乡镇型、依托景区型、依托牧场型等三种经营模式,对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旅游业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草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开发,环境建设和景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锡林郭勒盟草原与景观类型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原旅游资源特点和草原旅游的内容,指出了草原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草原旅游的管理对策,旨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俗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旅游产品各具特色,但在开发和营销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模式及预警机制作了分析,并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个方面提出营销策略,希望能在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民俗旅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新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开发中也暴露出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以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系统介绍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提出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及开发方向,并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开发空间模式、开发理念、营销手段和社区参与等6个方面探讨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众 《山东饲料》2013,(23):232-233
旅游资源非优景区在我国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RMP理论为基础,对旅游资源非优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探索,从中提炼出适合该类型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并结合东营市千岛湖湿地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众多的资源非优景区产品项目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原旅游是依托草原和草原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形式。草原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就看草原生态环境是否能得到合理的保护。草原旅游具有资源条件与环境约束的高度重叠性,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唐高溶  郑伟  王祥  朱亚琼 《草业科学》2016,33(8):1476-1485
为了探究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植被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根据喀纳斯景区游客活动离游道的距离远近、景点吸引游客数量、景点草地植被状况,将样地划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4个区域,测定4个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区域植被和土壤的C、N、P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植被和土壤的C、N、P含量均呈递减的趋势,植被和土壤的C∶N、C∶P、N∶P值均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旅游干扰较强的区域,植物生长易受P限制,旅游干扰弱的区域,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对喀纳斯草地植被与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减轻旅游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喀纳斯景区科学合理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当今,许多地区的生态安全都受到了严重威胁。草原所具备的天然优美的环境、无污染、无噪音的生存空间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资源就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所以内蒙古草原资源逐渐被大面积的开发利用。目前,内蒙古草原资源的开发被传统资源的观念所限制,基本上是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来进行开发,其主要以获取基本的物质资料为目的,忽视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用,从而造成草原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制约草原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正确理解草原资源及草原资源开发的概念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原资源,避免环境恶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防止草原出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提高生产能力,使草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草原开发利用政策.黑龙江省草原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休禁牧和草原改良工作,草原生态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在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使草原真正发挥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增加牧民经济效益,本文就我省草原利用状况及经济开发进行剖析,为草原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山岳型风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历史遗产,在山岳型风景资源中进行旅游设施项目开发建设,可能会对景区景观资源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桦坪—天圆地方客运索道项目为例,研究索道建设对太白山景区景观资源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以景区主要景点和旅游线路为敏感观察点,通过敏感观察点对索道的可见度分析,表明索道全线均不在高可见区和较高可见区范围内,即索道对可见区内的视觉敏感点的景观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根据索道的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评价指标,分析索道与太白山风景资源的协调性与相融性,表明索道不影响景区的整体景观轮廓和景观效果,而是与该景区风景资源背景之间相协调、相融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索道选址具备合理性,且整体对太白山景区景观资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旅游环境容量传统量测模型进行评价,认为传统模型未考虑旅游者在景区内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传统模型量测所得结果可能导致容量指标的过高估值,容易引起景区超载问题,不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旅游环境容量自身静态和动态结合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旅游者在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改进模型。模型既注重整个景区又不忽视局部景点,计算所得旅游环境容量不管是在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更趋于合理。模型的应用结合景区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能有效保证热点景点在旅游高峰时刻不超载。从而使整个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一定阶段内达到最大化。最后,以浙江金华双龙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旅游活动对呼伦贝尔市呼和诺尔景区植物群落及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依据游客聚集程度及草地植被踩踏状况,将景区分为重度干扰区、中度干扰区、轻度干扰区、围封区;比较4个不同旅游干扰区域草地植物的群落高度、多度、盖度,以及土壤线虫的种类、数量、群落多样性。[结果]重度干扰区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其他3个区域均存在显著(P<0.05)差异,重度干扰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中度干扰区、轻度干扰区存在显著(P<0.05)差异。共分离土壤线虫6 444条,56属,平均密度为437条/100 g干土;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杂食/捕食线虫的数量分别占分离线虫总量的56.24%、20.79%、18.72%、4.25%;重度干扰区、中度干扰区、轻度干扰区、围封区分离出的线虫优势属的个体数分别占各自区域内线虫总捕获个体数的70.17%、67.47%、39.72%、48.42%。围封区0~10 cm土层线虫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区域,轻度干扰区、围封区土壤线虫属数显著(P<0.05)高于重度干扰区及中度干扰区;0~10 cm及10~20 cm土层轻度干扰区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H′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区域;0~10 cm土层围封区土壤线虫MI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区域;0~10 cm土层围封区NCR值显著(P<0.05)低于其他3个区域;围封区BI值显著(P<0.05)高于重度干扰区。[结论]旅游活动改变了该景区内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以及多样性,对土壤线虫群落的数量、多样性及功能结构产生了影响。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植物及土壤线虫群落的正向演替,围封处理有利于退化草原的恢复。重度旅游干扰的草原旅游活动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线虫多样性有明显的负面效应,需要进行管控及土壤恢复。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11月,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旅游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8种,隶属13目30科。对鸟类旅游资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区内90%以上的鸟类具有观赏价值。根据鸟类分布分析得到了景区中的最佳观鸟点,且根据最佳观鸟点和鸟类繁殖区的位置设计了景区观鸟步道以及休闲渔业长廊。分析景区观鸟旅游的客源市场,景区客源的地理集中指数为62,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市场开发构想和产品策略。  相似文献   

14.
观鸟旅游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特点,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综合评价是观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鸟类资源价值、生态环境质量、开发建设条件和支持保障条件4个方面,选择鸟类种类及数量、珍稀度等13个评价指标,构建观鸟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鸟类资源价值(4. 46)、生态环境质量(2. 35)、开发建设条件(2. 03)、支持保障条件(1. 17);指标层总排序权重前6位分别鸟类种类及数量(2. 11)、生态环境开发适宜性(1. 86)、鸟类可观赏性(1. 36)、客源市场规模(0. 88)、基础设施条件(0. 67)、政策支持度(0. 60)。通过以黄冈市为例进行校验表明,该评价体系能较为客观反映观鸟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黄冈市观鸟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予海 《青海草业》2005,14(1):57-60
草原旅游是发挥草原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本文从法律角度列举了与草原旅游有关的4种相对人,即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草原承包使用者、承包经营者、草原旅游者,和在草原上开展旅游必须遵循的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草原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6.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利用主要物种重要值、α多样性、功能群重要值和β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干扰后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从以不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群落的重要值有向少数物种集中的趋势;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在中度干扰下最大,生态优势度的变化与α多样性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负关联;功能群丰富度在中度干扰下最高;中度-重度干扰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替代速率最快。喀纳斯景区草甸草地群落稳定与群落自身的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功能特性及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原旅游业在我国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示出其产业优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旅游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草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是切实提高草原旅游的文化品味,发挥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重点分析非理性旅游资源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同时指出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决策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英  王刚  任珺  贾戎 《草业学报》2003,12(1):99-103
以兰州地区所有的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评价及全面调查资料,建立了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模型,利用得出的相关矩阵和偏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要素对森林公署客流量,旅游总收入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对森林公园客流量贡献最大的指标是人文景观,森林覆盖率和水体,对旅游总收入贡献最大的指标是人文景观,其次为森林覆盖率,旅游设施,水体,贡献最小的山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