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为揭示普洱茶高温发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家相关的检验养殖用水标准方法、API 20E微生物生化试验、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养殖用水样品进行了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比较和鉴定。VITEK2鉴定系统自动打印的实验报告和API 20E微生物生化试验的判读比对结果显示:3个参试样品分别为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VITEK2与API 20E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符合率100%。从实验可知,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被污染的养殖用水中细菌源的鉴定速度快,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实用。此方法也可用于各种污染环境及食品污染源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叶色由黄绿变为猪肝色,茶汤的苦涩感逐渐减弱,汤色红浓明亮,理化成分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减少,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增加,且霉菌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最大,酵母次之,细菌最小。混菌发酵茶样20d即具有普洱熟茶的品质。结果证明采用合理配比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和规范普洱茶的发酵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普洱茶茶褐素(分子量50 k Da,TB)为研究对象,通过灌胃茶褐素后分析大鼠体内微生物变化,揭示普洱茶茶褐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茶褐素能显著改善抗生素的脱污染作用,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且具有促进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增殖,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生长的作用,并随时间延长,效果愈加明显;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加速茶褐素的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5.
以传统豆制品白干和薄百叶为材料,对贮藏过程中主要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利用纯培养的方法共筛选出菌落形态差别比较明显的菌株19株。对细菌菌株进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鉴定,同时对细菌和酵母菌纯培养物提取DNA,分别进行16S rDNA和26S rDNA PCR扩增,PCR产物经测序后与NCBI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和鉴定,确定各细菌和酵母菌菌株的种属;霉菌纯培养物染色后观察孢子繁殖形态,最终确定这些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白干和薄百叶中共有的优势腐败菌是溶酪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约翰逊不动杆菌,戊糖片球菌;季也蒙毕赤酵母,皮状丝孢酵母;圆弧青霉和黄绿青霉。此外,白干中还有诞沫假丝酵母;薄百叶中有浅黄假单胞菌,芸苔丝孢酵母。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花"是茯砖的品质特征,部分普洱茶样品也有"金花",但是对普洱茶中"金花"微生物研究较少。本文从1个类似"金花"的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出4株真菌,经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在自制的普洱茶砖上接种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茶砖表面也长出类似的"金花",表明该普洱茶样品的"金花"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的闭囊壳。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在勐海县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挂牌成立。普洱茶是云南特色名茶和地理标志产品,微生物发酵是普洱茶熟茶生产的核心关键技术。大益集团的前身勐海茶厂是最早开展普洱茶熟茶发酵技艺研发的精制茶厂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为满足普洱茶出口的需求,勐海茶厂与昆明茶厂组成的联合科技攻关小组,通过一年多的普洱茶熟茶发酵技艺试验、研究,获得了成功。其发酵技艺特点是,通过采取人工对茶叶进行渥堆,产生湿热作用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红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  宛晓春  夏涛 《茶叶科学》2003,23(2):136-140
红茶微生物卫生安全性问题是其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红茶卫生质量,根据它的生产工艺特点,随机抽取红茶生产中主要环节的茶样,分析其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霉菌总数的污染情况,分析判定出红茶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环节,提出红茶卫生质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09,(2):43-43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中主要微生物与品质的关系及发酵方法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发酵过程中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并通过对比分析普洱茶早期和传统发酵方式,探讨了普洱茶发酵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进行晾干、晒干、烘干处理后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探讨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结果晾干茶样中共鉴定分离出34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4.78%,其中萜烯、醇类含量较低,酯类含量高,在晾干样品中检测出对普洱茶的陈香有贡献的的联苯芳香烃,此类物质在晒干和烘干样品中未检出;晒干样中共鉴定分离出27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72%,其中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含量低。烘干样品中共鉴定分离出22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86%,其中醇类含量高,主要是环氧芳樟醇、α-萜品醇、2-羟基-3,5,5-三甲基-环己-2-烯酮等带有甜花香和焦糖香的香气组分。感官审评表明,晒干茶样带有日晒气、辛辣味;烘干的则带有烘烤香;晾干的香气较纯正陈香显露。可见,不同干燥方式,香型特征差异较大,晒干、烘干这两种干燥方式形成的茶叶香气,不符合普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普洱茶干燥宜采用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普洱茶走出国门是云南开拓国外市场的优势所在。近些年来,云南省普洱茶的出口贸易发展较快,然而在茶叶出口流通过程中也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在出口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安全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云南普洱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种茶,由云南大叶种鲜叶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近年来还出口到日本、欧洲、北美洲,同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从70年代开始,广东、广西也开始生产普洱茶,80年代以来,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也批量生产普洱茶.由于多口岸出口,我国普洱茶的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在港澳市场上,越南、泰国、印尼等国仿制的普洱茶乘虚而入,特别是越南的河江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对我国普洱茶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提高和改善我国普洱茶的品质,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不同产地普洱茶的品质进行了调查,本文重点对搜集到的国内外普洱茶样品进行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测定结果作一分析,以期对改进我国普洱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使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得到良好的分离;通过对17个样品的GC图谱的分析,共确定了26个色谱峰为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指纹峰,建立了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分析。该方法重复性好,挥发性成分中各成分分离较好,因此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作为普洱茶香气品质鉴定和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关系着普洱成茶的茶叶品质及功效价值的激发程度,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阶段微生物发酵技术在普洱茶制作的应用中,多出现发酵程度不精确、发酵类别细化度低、发酵功效不完全等需要优化的短板。基于此,设置微生物鉴定分类系统,以现代高科技的智能管理方案,优化发酵技术的应用方式及保障措施,从而提升普洱茶的制作工艺的精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和特点,将当今市场上普洱茶归为3种类型: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菌主导发酵型)。对市场取得的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茶汤pH值、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普洱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S型〉CW型〉W型,S型与CW型和W型差异显著;茶氨酸指标可用来检验识别是否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3种类型普洱荼荼多酚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CW型〉W型;发酵程度:W型〉CW型〉S型;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的25种普洱茶中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如木香、蘑菇泥土香、薄荷樟脑香等各种代表性普洱茶香韵的化学组分;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香气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验证了“3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2009,(5):42-42
通过对不同年代普洱茶、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测定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以贮藏时间15-18年的普洱茶样品(S-6、S-7)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值分别高达50.00%和54.6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中,以勐海、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5、S-6)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9.
齐翠巧 《福建茶叶》2016,(11):13-14
普洱茶的传统加工生产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设计了普洱茶的自动加工系统,该系统利用PLC作为控制系统,对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为普洱茶的各个生产环节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确保普洱茶的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普洱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各种成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便于深入了解普洱茶渥堆发酵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为提高普洱茶渥堆发酵的转化效率打下理论基础.在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咖啡碱、水溶性果胶、茶褐素则呈现上升趋势;水溶性糖经过一段争议,先普遍认为其在发酵前期含量上升,在发酵后期则大量下降.然而,水浸出物在渥堆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则仍存在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