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家蚕中肠和血液中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是敏感品种734还是耐氟品种T6,均表现为随添氟浓度增大氟离子浓度呈增大的趋势,在中肠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9,1.39,1.63,2.41倍,T6分别为1.30,1.43,1.75,2.41倍;在血液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17,1.34,1.69,1.97倍,T6分别为1.17,1.21,1.28,1.43倍。推测耐氟品种家蚕T6中肠代谢或排泄氟离子的能力强于敏感品种家蚕734。  相似文献   

2.
家蚕氟中毒中肠的损伤和血淋巴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顺霖  陈玉银 《蚕业科学》1996,22(2):121-122
家蚕氟中毒中肠的损伤和血淋巴离子浓度的变化吕顺霖,陈玉银,徐俊良(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用电子显微镜对氟中毒的家蚕中肠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然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了氟中毒引起的幼虫血淋巴中一些无机离子浓度的变化,由此从一个侧面了解家蚕氟中毒的病理...  相似文献   

3.
氟化物和VD_3对家蚕幼虫中肠传输磷酸根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臧荣春  吕顺霖 《蚕业科学》1996,22(3):199-201
氟化物和VD_3对家蚕幼虫中肠传输磷酸根离子的影响臧荣春,吕顺霖,姚菊明,徐俊良(浙江农业大学)从对动物的大量研究知道,动物小肠吸收传输无机磷酸根离子(Pi)的过程,受动物自身的生理状况、外界环境和饮食的组成等因素影响[1]。研究影响昆虫中肠吸收传输...  相似文献   

4.
王瀛波 《广西蚕业》1994,31(2):72-72
浙江省青年学孟智启在世界上首创性的表现,使长期困扰我国乃至世界家蚕生产的氟中毒的防治研究出现曙光。他在日本九州大学学习时,通过不断观测发现,从家蚕中肠分离出的活细胞在受氟化物攻击时,其内部的钙离子明显下降,而钙离子是动物中枢神经向器官传递信号的载体,真正明确了家蚕氟中毒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米智  柳照应  朱勇 《蚕学通讯》2009,29(3):42-46
为了探究家蚕T6和734两品系耐氟力的差异,分别对其4龄时期氟敏指数,以及5龄时期体重变化和死亡率进行调查,在100ppm、200ppm、300ppm、400ppm氟化物浓度下.734的氟敏指数分别是:29.14、62.22、104.36和137.61,而T6的分别是:4.38、11.13、26.87和43.76,两品系的氟敏指数随着氟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734指数增加远远大于T6;734体重变化较T6明显。并且734的死亡率也远大于T6。表明了家蚕T6品系具有较强的耐氟能力。  相似文献   

6.
氟化物对家蚕幼虫中肠(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添食NaF抑制家蚕幼虫中肠(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Mg~(2+))-ATPase]的活性。该抑制作用随添食NaF的浓度提高,或添食日数延长而增加,有累积效应。添食适量的CaCl_2或CaCl_2和Na_2ATP能降低NaF对(Ca~(2+),Mg~(2+))-ATPase活性的抑制。试验结果说明,应用Lee的(Ca~(2+),Mg~(2+))-ATPase动力学模型可获得满意的解释。氟化物抑制家蚕幼虫体内组织细胞膜上(Ca~(2+),Mg~(2+))-ATPasc活性,致使Ca~(2+)在蚕体内平衡失调,是家蚕氟中毒的一种重要的毒理学上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5龄起蚕分别添食用200、400mg/L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蚕体内氧化酶系重要成员细胞色素P450和b5的含量变化。添食NaF后的168h内,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添食清水对照组高3~7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220);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添食NaF后的24~48h,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迅速增加,为添食清水对照组的1~2倍,随后逐渐下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无较好的线性关系(R2=0.4727);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在氟化物作用下,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显著增加,对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变化相对较小,推测细胞色素P450和b5与家蚕对氟化物的代谢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家蚕耐氟化物机理,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通过人工添食NaF的方法测定了其血液与中肠组织蛋白质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增加,敏感品种734血液蛋白质浓度低于耐氟品种T6血液蛋白质浓度,而两者中肠组织的蛋白质浓度无明显差异.敏感品种734血液及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呈现幅度较大的波动;耐氟品种T6血液中的GSTs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波动的幅度较小.由此可见,耐氟家蚕品种能够在氟化物的调控下提高体内GSTs的含量,推测其为耐氟家蚕品种具有氟化物抗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钼蓝定磷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就家蚕的发育时期来说,酶的活性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每龄眠中较低,盛食期达最高峰,熟蚕期为五龄的最低值;蚕绝食处理后,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即下降,绝食后复给桑,酶的活性可恢复到一定水平,大蚕期以不同叶质饲育,此酶活性无论是嫩叶,还是老叶均比适熟叶为低,尤其以基部老叶为最低,不同温度饲育,普通适温区中肠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高温区或低温区;氟化物添食后第二天起,蚕在外表上并无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趋下降。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 NaF溶液处理后的桑叶,检测蚕体中肠微粒体酶液中的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R)的活性变化。氟物化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第3天的中肠CPR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几乎都高于对照组,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4天的CPR活性最高,且各NaF处理组的CPR活性差异显著(P<0.05);耐氟品种T6 NaF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肠CPR活性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几乎都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氟化物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的中肠CR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的50、100、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1~2天的中肠CR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的变化相对较小,对照组的CR活性仅在第3~4天略高于NaF处理组,而其余时间NaF处理组的CR活性较高。2个家蚕品种添食不同浓度NaF后的中肠CR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耐氟品种T6在NaF作用下中肠的CPR和CR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4~2.0倍和0.3~2.9倍)远小于氟化物敏感品种734这2种酶的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6~9.3倍和0.4~4.6倍)。初步推测CPR和CR与家蚕对氟化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微粒子病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浓度为104spores/mL、106spores/mL和108spores/mL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2mL分别感染三组4龄起蚕(每组100条),另设一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5龄起蚕饷食后第48h、96h和144h解剖获取中肠组织,提取中肠组织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且某些蛋白的变化与感染的浓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可为探究家蚕以及鳞翅目昆虫雌雄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利用家蚕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家蚕成虫雌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聚类及功能注释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11677个基因在家蚕成虫中表达,其中有3312个基因在雄性个体表达上调,4254个在雌性个体表达上调。雌雄个体中表达上调基因的GO分类比较显示这2类基因在分子伴侣调控、电子载体等功能方面差异较大。在雌雄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中发现了与性腺特异性、发育繁殖及选择拼接因子等相关的基因。家蚕成虫存在的与雌雄个体特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家蚕雌雄个体性别相关的生物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家蚕中肠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超微结构酶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家蚕幼虫中肠ACPase 活性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ACPase 主要分布在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内,核周围的内质网及溶酶体中,杯形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底部的内褶膜上也有少量的酶活性存在。不同数量性状的蚕品种间圆筒形细胞细胞核内的ACPase 活性分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家蚕雌蛾体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并对其进行了质量评价。家蚕雌蛾体富含氨基酸,检测到了17种水解氨基酸和15种游离氨基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分别为53.37%和3.637%,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0.36%和0.798%,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分别为38.15%和21.94%,接近或超过WHO推荐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家蚕雌蛾是开发食品和药品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免疫法研究了家蚕雌蛾体中雌二醇(estradiol,E2)含量在品种、蛾龄、饲养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家蚕雌蛾体富含雌二醇,其含量在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供试的17个品种中,雌蛾体内E2含量相差2.34倍;在刚羽化至自然死亡的不同蛾龄间,随蛾龄增大,E2含量逐渐增加,至自然死亡前一天达最高值,死亡后又下降;不同饲养季节间雌蛾体的E2含量是春蚕蛾>秋蚕蛾>夏蚕蛾;交配对雌蛾体的E2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