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对虾养殖困难重重,虾病越发难治,虾越发难养,让养殖户苦不堪言。业内对虾病的研究从没松懈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治虾病。在此,我们不妨跳出虾病的圈子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养殖研究虾病。  相似文献   

2.
养虾的重点在于预防虾病。而虾病的预防又取决于日常观察。通过对池水透明度、水色、虾体外观及其活动状态的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对策,可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把握虾病防治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虾白斑病的防治本病由细菌引起.健康的虾往往因吃了带病虾附肢后而感染;也有放养虾密度过大,投饵过量造成池底有机质污染引起的.在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可见白斑,分布以头胸部为主,其次腹部也有,有时病虾输卵管末端也有白斑存在。后期由白斑转为黑斑,病虾离群独游...  相似文献   

4.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污染严重,虾病多 近年来虾病一直困扰湛江市的养虾业。2004年,湛江市对虾发病率60%。据初步了解,虾病的类型,南美白对虾主要是桃拉病毒病,群众称之为“红体病”,斑节对虾主要是发光细菌病和白斑病。这些病来势迅猛,一般放苗后10~40天就发病,早的数天内就出问题,且死亡率高,发病3~4天就死光,发病率一般在50%以上,高的也达70%。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常见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罗氏沼虾养殖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不过在生产上已发现不少病害,经常对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但许多养殖户还不太了解虾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为此,现将有关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一、虾病的检查与预防 (一)虾病的检查 1.现场调查 (1)观察虾在水中的活动‘情况。正常的虾往往白天成群在水池深处不活动,夜晚出来觅食,反应敏捷。病虾往往白天离群,行动迟缓,或体表有异物附着,有的成群在池边狂游。 (2)调查周围环境水体的变化。了解水色是否浓绿、污浊,有否发生气泡上浮等不良现象,水源是否受到农药、工…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日益提高,虾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养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要解决虾病防治的问题,首先要认识虾病的成因及其感染流行的途径,才能采取相应的防病措施,有效地控制虾病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7.
瓦房店市沙山村养虾讲科学瓦房店市谢屯镇沙山村,是瓦房店市最早养虾单位之一。1993年,全村养虾1500亩。去年,虾病大面积暴发后,由于他们坚持科学养虾,防治措施得当,把虾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养虾实现产值136万元,纯盈利28万元。他们的主要做...  相似文献   

8.
邱国 《水产科技》1998,(4):26-27,31
对虾养殖从19993年全国性暴发虾病以来,虾病一直困扰养虾业的发展。发生这样严重的虾病,持续时间这样长,是由于外界环境的突变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对虾机体自身无法抵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养殖生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虾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以来,在泰国集约养虾业的Samat Sakhorn地区已发现有斑节对虾(P.monodon)体表发红的报道。病虾在外壳呈现深红色,肌肉失去光泽,并且食欲不振。在病虾群体中还发现有些体表呈现白色斑点。虾体表开始变红,通常在几天后出现死亡,但情况并不是很严重,病虾一般在放养90  相似文献   

10.
虾疾病就是当病因作用于虾类机体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从而扰乱虾的生理活动。广义的虾病是指虾的生长停止;狭义的虾病是指虾的体表或内部器官、游泳或活动、摄食或成长,同正常的虾不同。生病的虾通常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生长缓慢。对于一个健康的机体来说一方面要求有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则一定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其生活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虾生长的变化或虾体机能因其它原因引起变化而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就会导致虾病的发生,所以,虾体发病是机体和外界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为了便于说明,下面…  相似文献   

11.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厦门湾及其沿岸的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种类、病原、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调查,总结出常见疾病15种,其中病毒性疾病3种,细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其它疾病2种.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加以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海儿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9,33(2):334-341
本文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时地对发病季节大黄鱼疾病的控制,本文还同时给出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季节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5.
蒋发俊 《淡水渔业》2021,51(2):98-102
水温形成的养殖水体上下分层非常普遍且明显.晴天上表水层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池底有机物处于缺氧还原环境下脱氮产生的氮气,在上下水层不能进行交流的情况下,经常处于过饱和的现象.生存在这样水体的鱼类,不论是在鱼苗阶段还是成鱼阶段,过饱和游离气体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其体内,使其患上气泡病.相对于鱼苗气泡病的急性发病症状,患上...  相似文献   

16.
朱二勇 《畜禽业》2009,(6):46-47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为特征,对我国乃至世界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现就口蹄疫病毒的发现,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疫苗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Six microbial diseases of cultured American lobsters (Homarus americanus) determined to be of significant concern to commercial aquaculture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esent knowledge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usative microorganisms, lobster susceptibility,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severity, gross and microscopic recognition, physiological changes, contagion and control. The diseases reviewed here include shell disease, Gaffkemia, microbial epibiont disease, Lagenidium disease, Haliphthoros disease, and Fusarium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育抗淋巴囊肿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新品种,2015年建立了5个普通家系(C1~C5)、3个雌核发育家系(G1、G2、G3)和1个对照组,在淋巴囊肿病高发养殖场进行自然染毒实验,统计各家系的抗病保护率。同时对各家系120 d、180 d、240 d和300 d时的生长性状进行跟踪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牙鲆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生长规律,呈现出家系间生长规律的不一致性。但在所有家系中,家系G2各个时期的生长表现始终排名靠前。390 d统计抗病保护率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抗病保护率只有59.57%,而经选育所有实验组的抗病保护率都在60%以上,最高达97.20%(家系G2)。但总体上,390 d时牙鲆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间体重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体重、体长与抗病保护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家系G2抗病个体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患病个体(P0.05)。以G2家系为基础,继续进行选育,有望获得牙鲆抗淋巴囊肿速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urveys undertaken on diseases caused by Vibrio spp. in Penaeus monodon from culture ponds of coastal Andhra Pradesh recorded the occurrence of five types of diseases: tail necrosis, shell disease, red disease, loose shell syndrome (LSS), and white gut disease (WGD). Among these, LSS, WGD, and red disease caused mass mortalities in shrimp culture ponds. Six species of Vibrio—V. harveyi , V. parahaemolyticus, V. alginolyticus, V. anguillarum , V. vulnificus , and V. splendidu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d shrimp. The number of Vibrio spp. associated with each disease ranged from two to five. Additionally, shrimp with red disease had concurrent infections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Vibrio harveyi in the case of LSS and WGD, V. parahaemolyticus for red disease, and V. alginolyticus for shell disease are the major etiologcal agents. Differences occur in the degree of virulence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Vibrio and also different isolates of the same species. Vibrio harveyi isolated from LSS shrimp is the most virulent. In general, all the Vibrio isolates from LSS shrimp tend to be more virulent as compared to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other diseased shrimp.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degree of virulence of various Vibrio isolates depends on its source and the po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ost of the Vibrio isolates showed susceptibility to oxytetracycline, norfloxacin, and ciprofloxacin. The luminous V. harveyi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many antibiotics and susceptibility to only three drugs. Considering the emerg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t strains of Vibrio , the need for using probiotics in place of antibiotics for disease control is stressed.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道了国内外有关中华鳖疾病研究的概况,将中华鳖疾病分为4大类,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寄生早卢的侵袭性疾病;天敌成的病害以及营养,水质等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