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齐宝鹏 《中国水产》2009,397(1):47-48
现在,东北地区已经进入了漫长的越冬期。各养殖单位生产的全部秋片鱼种除了外销的少部分(外销部分也只是转换了越冬单位,同样进入了越冬水体)都被移入越冬水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养殖单位引入了综合经营机制,即围绕养殖业发展其它相关的垂钓、餐饮、旅游等产业,越来越多的商品鱼也被投入水体进行越冬。如此数量巨大的淡水养殖鱼类群体,被冰封在大大小小的水体当中,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的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可从每年11月中上句持续到昱年4月中下旬,对水体中高密度的越冬养殖鱼类极为不利。因此,为了确保鱼类安全越冬,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并为昱年开展渔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有越冬水面的渔场和养殖户要加强鱼类越冬管理,做好预防,在鱼类越冬前和越冬期间做好如下几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池塘鱼类越冬的规模越来越大。黑龙江省1988年越冬秋片总量已达15354吨,价值达6000万元以上,最近几年,企业买秋片越冬转年卖春片的越来越多,企业为了避开秋季商品鱼价格偏低问题;把商品鱼越冬转年卖开江鱼的也越来越多,使池塘鱼类越冬有逐步变成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淡水养殖鱼类(鲤、鲢、鳙、草等)的鱼种、亲鱼、成鱼的冰下越冬,在我省的北部或东部.要持续120天左右。在这漫长的越冬期内.鱼类在低温水体中主要靠体内蓄积的营春来维持代谢与生存。由于时间长,密度大.如果养殖技术失调.管理工艺不善,往往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鱼类越冬关系着生产单位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为确保鱼类安全越冬.根据我们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经验,主要是抓住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池塘养殖鱼类的越冬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冬季池塘水温较低。鱼类摄食较少,其生长速度也随之缓慢。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鱼“不吃不喝”,放松了管理。导致第二年开春销售放养时。苗种成活率低,鱼遍体鳞伤,病害流行,损失严重。造成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越冬鱼池和越冬鱼体没有严格清塘消毒,使大量的病原体带入越冬水体。二是越冬鱼类肥满度过低,体质虚弱,抗病力差。三是在拉网并塘操作时鱼体损伤严重。四是越冬鱼密度过大。所以鱼类越冬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鱼类的越冬成活率和降低损伤程度呢?现介绍一下其越冬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北疆,每年从11月份开始到翌年4月中旬,鱼类越冬期长达5个多月。因此,使鱼类能够安全越冬,是我省以及地处高纬度寒冷地区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鱼类安全越冬方法,是颇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鱼类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越冬鱼类一般死亡率高达10-20%,这样不仅减少了越冬鱼类的数量,还要影响来年鱼类的养殖,对渔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现将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与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秋去冬至,越冬期间鱼类管理非常重要,如何使鱼类安全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谈谈鱼类越冬期间死亡原因及对策,使养殖户以此为鉴。1原因1.1越冬水体的含氧量通常越冬池发生死鱼大都是因为水中严重缺氧,因而,维持水体较高的溶氧量是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在越冬期间必须特别注意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越冬水体中的溶氧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产氧量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光度密切有关,而水体耗氧主要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因此,根据越冬水体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  相似文献   

9.
2009年冬季恶劣的天气,导致了辽源地区现有的鱼类越冬池塘、泡塘、水库、大水面等养殖水体冰封较差,“乌冰”现象严重。乌冰严重影响阳光透过冰层进入水中,从而大大降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物增氧的能力降到最低。水中溶解氧出现严重不足现象,会致使越冬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鱼类越冬是我国北方地区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冬场冰面除雪是鱼类越冬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大水面鱼类越冬冰面除雪机的设计和技术性能,包括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的选择和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鹏  徐瑞邹 《齐鲁渔业》2010,(12):51-51
<正>时下已进入鱼类越冬季节,如何确保鱼类安全越冬,是广大渔农及养殖单位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现就冷水性鱼类与暖水性鱼类越冬要点介绍如下:1选池越冬池宜低于地平面,位于背风向阳处。水深控制在1.5 m以上,暖水性鱼类还必须保证冷水供应及时。水质要清新,溶氧量结冰前应在10 mg/L以上,冰  相似文献   

12.
红鳍东方Tun与牙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和出口创汇品种。在我国北方,这两种于通常是单独越冬。本文作者采用混养越冬技术,不仅降低了越冬成本,提高了水体利用率,而且使牙鲆在河Tun的影响下,明显增重和有效地预防了疾病。  相似文献   

13.
金钟 《内陆水产》2006,31(2):13-13
长期以来,北方地区越冬鱼种能否顺利越冬、越冬后死亡率较高等问题一直困挠着养殖户。对此,笔者就北方地区养殖鱼类越冬技术作如下探讨。 1 越冬期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越冬鱼抗病力不强由于越冬期间长时间不摄食,或越冬前投喂低质饲料及已被病原感染的鱼,体质较差,极易被病原侵袭,造成疾病大规模流行。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鱼类越冬期长达150—180天。只有保证冰下水体溶氧充足,才能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目前,鱼类越冬水体二般采用以下五种增氧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看水越冬及其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龙江、吉林地区数十个鱼类越冬池的实测数据 ,从水色、透明度、浮游生物与水体溶氧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如下规律 :1 水体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负相关 ,与浮游动物量正相关。透明度 <5 0cm者 ,浮游植物丰富而极少浮游动物 ,一般氧气充足 ;透明度 >80cm者 ,多滤食性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少 ,一般溶氧量较低。越冬池透明度以 5 0~ 70cm为宜。 2 根据水体透明度可了解越冬池营养盐的丰欠 ,在越冬中、后期“肥水 (浮游植物多 )易缺肥而瘦水 (浮游动物多 )不易缺肥”。 3 目测冰下水体中鱼类的活动状况和兼测水温变化 ,可为池鱼越冬效果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亚梅 《河北渔业》2011,(1):33-34,55,61
我国三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冰冻期长,时间从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由于这一原因,鱼类的安全越冬就成为三北地区渔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养殖鱼类在冰下安全越冬,提高鱼类越冬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淡水渔业》1975,(8):15-16
鲫鱼是我省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鲫鱼具有食性广、耐寒、耐低氧的特性,在我省几乎所有的水域中它都能生存,不少养殖鱼类无法越冬生存的泡沼浅塘,鲫鱼却能生存并成为该水体主要经济鱼类,在我省鱼产量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北方地区冬天鱼池冰封时间长,鱼类越冬期长,在越冬期间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应该采取的措施:一、鱼类在越冬期间出现死亡现象的原因1、缺氧。因缺氧造成越冬死鱼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扫雪不及时或面积太小、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  相似文献   

19.
黑鲷俗称黑加吉、黑立、海鲋等,喜栖于沙泥底质或多岩礁底的浅海水域,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属名贵经济鱼类,是海水中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黑鲷在北方地区养殖,由于受冬、春季水温偏低的制约,一般从 11月至翌年 4月长达半年时间在室内饲养并需一定量的热能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现结合本场鱼种越冬生产试验,对黑鲷鱼种越冬技术作一浅探。   一、越冬室与越冬池   越冬室可专建,也可利用对虾或其它育苗室改建,关键是室内增温和保温性能良好,要求背风向阳。   越冬池,多为水泥结构,长方形,面积以 20~ 40…  相似文献   

20.
孙洁 《淡水渔业》1977,(4):27-27
为了提高淡水鱼的产量,扩大养殖鱼类的品种,1974年,天津西郊区、西湖村、王顶堤、凌庄子和李七庄等渔业社、队和国营胜利养殖场都从北京朝阳区引进了非洲鲫鱼鱼种。经两年多的养殖,取得了单养亩产800-1,000斤的成绩。在越冬中,各养殖单位克服了种种困难,采用塑料薄膜暖房或玻璃暖房(房内有水泥池,水泥池周围有烟道或热水管或电热棒)等形式进行越冬,至今已成功地越过了三个冬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