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飞蝗引起的蝗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同时飞蝗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饲用价值。目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对其养殖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试验对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有充足水分供应的条件下,东亚飞蝗的耐饥能力随龄期升高而增强。高龄期、低龄期蝗蝻混合饲养,在饥饿的处理下,无互残现象。东亚飞蝗取食所筛选的5种供试饲料,均可羽化、产卵。取食玉米叶、狗尾草的东亚飞蝗存活率较高、寿命较长、产卵较多,是相对适宜的饲料。饲喂白菜的雌蝗产卵量最高,可用于产卵期。麦麸在饲料紧张时可作为辅助饲料。本研究结果可为飞蝗养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取食农田残膜对大蜡螟种群延续的影响。【方法】以麦麸(MF)和新疆农田残膜(NTCM)不同配比作饲料(即MF,50%NTCM,100%NTCM 3个处理),在恒温30℃、60%±10%RH(相对湿度)条件下饲养大蜡螟2个世代。【结果】(1)大蜡螟幼虫取食麦麸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取食残膜量随添加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第二代取食麦麸量较第一代减少,而取食残膜量增加;对农田残膜和麦麸的总取食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MF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减少,50%NTCM和100%NTCM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增加。(2)大蜡螟蛹重、蛹长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3个处理第二代蛹重及蛹长均低于第一代(P>0.05);不同处理对大蜡螟雌雄蛾体重影响不显著,且各处理第二代雌雄蛾体重均低于第一代(P>0.05),而不同处理大蜡螟雌雄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3)大蜡螟雌蛾产卵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10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大于第一代(P>0.05),MF和5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小于第一代(P<0.05);大蜡螟卵孵化率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产卵量及产卵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及室内笼罩模拟法,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构建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模型。【结果】西藏飞蝗对不同植被的土壤有产卵选择性,其中草地和青稞地的产卵量最大(分别为36.03%和21.20%)。土壤的理化性质能显著影响西藏飞蝗对产卵地的选择,其中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影响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含盐量区间内选择产卵量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含水量和pH值各有一最适值。双因素分析表明3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影响,其中含盐量的影响最大。统计频率优化法得出最适宜产卵的土壤综合指标为含盐量0.08%-0.12%、含水量2.91%-3.75%、pH 7.35-7.65。【结论】西藏飞蝗在不同的植被上生活,其产卵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显著影响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间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间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不取食的存活时间明显增加。只有在5℃时才有成虫少量取食,其余低温下和5℃的其他虫态则没有取食;低温处理时成虫几乎不变色,但取出放置在室温(约15℃)时则会有较明显的红色,若放入光照培养箱[(35±2)℃]则会加深红色,若虫的体色则变化不大;低温下的东亚飞蝗活动力明显减弱,多为趴伏状,很少活动,触角有时会轻微活动;死亡时六足紧缩。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二化螟人工饲养效率,满足试验需求,在前期饲养二化螟的基础上,采用等差优化法对二化螟人工饲料含水量及饲料用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增加低龄幼虫饲料的含水量,二化螟的化蛹率和蛹重随饲料含水量的升高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含水量84.8%(较对照增加3.3%)时,其化蛹率和雌蛹重分别比对照提高3.7%和4.3mg;降低高龄幼虫饲料的含水量,二化螟的化蛹率和蛹重随饲料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含水量79.3%(较对照减少2.2%)时,其化蛹率、雌蛹和雄蛹重分别比对照提高9.9%、3.5 mg和1.7mg。二化螟化蛹率随饲料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饲料用量为179.0g时化蛹率最高,达63.1%,雌蛹和雄蛹重分别为66.2mg和48.7mg。利用优化配方饲养二化螟能够更好地完成室内规模化和连续饲养二化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时,DCD添加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对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结果]当DCD添加量为10mg/kg(土)时,硝化作用出现明显的延迟期,且抑制效果可持续至少56d。培养温度由10℃升高到30℃,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由90d降为30d。DCD的硝化抑制效果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升高而减弱,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降低而延长。[结论]增加施用量,降低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均可增强DCD在砖红壤中的硝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北京地区果树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为痕量灌溉系统的设计及其在果树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应用,对不同灌溉量处理下矮化密植苹果树的灌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灌溉过程中垂直湿润峰与水平湿润峰比值随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大。各处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灌水定额12 L/h的处理(H_1)同层土壤含水量高于灌水定额10 L/h的处理(H_2)。H_1的树高生长量较大,H_2的地径、冠幅生长量较大,各处理的苹果树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痕量灌溉处理降低20%灌溉量后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有效利用稻草作为稻茬免耕秋玉米的土壤-作物抗旱保水的生物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稻草覆盖量,依次为06、0009、0001、2 000 kg/hm2。测定不同稻草覆盖量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稻草适宜施用量。[结果]试验得出,就土壤降温和保墒效应而言,覆盖稻草量在9 000~12 000 kg/hm2可达到良好的效果。[结论]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0 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10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缓释肥在设施农业条件下养分释放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定期检测缓释肥肥效的释放速度。[结果]缓释肥养分的释放受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风干土样的有效氮含量由最初的28.80 mg/kg增加到试验结束时的43.08 mg/kg,而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00%的土样中的有效氮含量由最初的36.90 mg/kg增加到试验结束时的249.58 mg/kg,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释放量随含水量的增加效果不如有效氮显著。[结论]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升高,缓释肥的养分释放速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和大麦虫(Zophobas morio Fabricius)都是近年来被发现可以降解泡沫塑料的资源昆虫,试验进一步研究泡沫塑料的取食对黄粉虫和大麦虫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黄粉虫和大麦虫作为降解泡沫塑料的昆虫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泡沫塑料(聚丙烯EPP,聚苯乙烯EPS和聚乙烯EPE),并分别用3种不同的饲料配方A(泡沫塑料)、B(泡沫塑料+麦麸)和C(泡沫塑料+麦麸+青菜)饲养黄粉虫和大麦虫.【结果】黄粉虫对泡沫塑料具选择性,更偏好于取食聚苯乙烯EPS(P0.05);饲料配方的不同对大麦虫取食泡沫塑料影响很大,饲料配方C下大麦虫取食泡沫塑料的量显著大于其它饲料配方(P0.05);在饲料配方A和饲料配方B下,黄粉虫和大麦虫均无法正常生长和化蛹,自相残食现象严重;在饲料配方C下,黄粉虫和大麦虫均能正常生长,但大麦虫的化蛹率跟泡沫塑料的材质相关.【结论】饲料配方和泡沫塑料的材质是决定黄粉虫和大麦虫取食泡沫塑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嗅觉选食机制,对由其寄主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诱发的蝗蝻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行研究。【方法】以5龄蝗蝻为材料,测试整株小麦苗和棉花苗的气味及两种单个挥发物所引起的趋向性反应和触角电位反应,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整株小麦苗的气味能引起蝗蝻的正趋向性反应;整株棉花苗则相反。1-辛烯-3-醇和庚醇均可以引起显著的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反应上,1-辛烯-3-醇能引起不同饥饿状态的蝗蝻的正趋向性反应;庚醇能引起不同饥饿状态的蝗蝻的负趋向性反应。【结论】东亚飞蝗蝗蝻对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及其部分挥发物有明显趋向性,但趋向性因蝗蝻的饥饿程度和挥发物的浓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近年来柳州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演变态势,指出该市东亚飞蝗的暴发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食料、天敌及人为因素有关。提出加强政府领导,蝗灾发生后及时启动蝗虫防控应急预案;开展蝗虫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虫情;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蝗意识;加强药物防治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规律,采用质量法、凯式定氮、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质量、水分变化、蛋白质及氨基酸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发育各阶段,水分和体质量增加均极为显著(P<0.01);刚孵化出的1龄幼虫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达到87.6%,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直至4龄幼虫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在东亚飞蝗幼虫发育时期基本呈现"高-低-高"的动态变化趋势,进入成虫时期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并且雌性虫体内氨基酸质量分数高于雄性虫体.东亚飞蝗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说明了在蝗虫发育过程中,为其机体的构建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完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储备,以及在发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及不同时期调控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稀碱法对东亚飞蝗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碱浓度、料液比、粒度、浸提时间、沉淀pH、沉淀时间等条件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稀碱浓度1.5%(W/V),浸提时间2 h,虫粉粒度80目,料液比1:20,沉淀pH值4.5,沉淀时间1 h.  相似文献   

16.
赵卓  金玲玉  赵秋平  周晓馥  徐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8-17309,17381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方法]通过不同抽提方法制备虫体体液和淋巴液,测定不同位点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虫体体液中酚氧化酶活性,且雌虫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虫;虫体体液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成虫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结论]酚氧化酶一部分存在于东亚飞蝗组织和细胞中参与虫体发育和构建,一部分存在于血淋巴中参与免疫防御作用。酚氧化酶稳定性非常强,是昆虫宽泛适应能力和强大免疫能力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郭宇刚  郭宇辉  陈光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2):1893-1896,1904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蝗虫(Locusta migratoria)节律基因pdp(Pyruvate dehydrogenase phosphatase)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揭示蝗虫节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出pdp基因的原型来设计引物,以群居型东亚飞蝗的头部的反转录cDNA为模板,克隆出pdp基因的全序列。把一天24小时等分成八个点,进行定时取样,以qRT-PCR技术进行不同时段pd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pd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节律基因pdp在蝗虫的不同处理条件下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对了解飞蝗节律规律﹑种族特点及有效防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郭宇辉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73-13976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蝗虫(Locusta migratoria)节律基因pdp(Pyruvate dehydrogenase phosphatase)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揭示蝗虫节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出pdp基因的原型来设计引物,以群居型东亚飞蝗的头部的反转录cDNA为模板,克隆出pdp基因的全序列。把一天24 h等分成8个点,进行定时取样,以qRT-PCR技术进行不同时段pd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pd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节律基因pdp在蝗虫的不同处理条件下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对了解飞蝗节律规律、种群特点及有效防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凯式定氮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蛋白质及5种微量元素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1龄蝗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87.6 mg/100mg,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至4龄蝗蝻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71.6~79.3 mg/100mg)。(2)5种微量元素中Fe、Ca和Zn在1龄蝗蝻中含量最高,随着发育的进程逐渐减少,在成虫期再次升高且雌虫含量显著高于雄虫;Mg和Cu在蝗蝻发育时期呈现周期性波动,成虫期雌虫体内Mg元素含量略高于雄虫,雄虫体内Cu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雌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