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鳖嗜水气单胞菌甘肃株和上海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灵台县和上海市奉贤县水产养殖场患病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两地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过对该菌形态学、革兰氏染色、21项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以及两菌株毒力比较和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甘肃菌株(G-97-7)和上海菌株(S-96-10)是引起鳖白点病(疖疮)、穿孔病(鳖甲溃烂)和出血等细菌性疾病的原发性致病菌。该病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  相似文献   

2.
养殖池种植凤眼莲对左江鳖幼鳖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法,研究在池塘面积、养殖密度、养殖池底质和养殖饲料相同的条件下,养殖池水面种植一定面积的凤眼莲对左江鳖稚鳖培育养殖成活率、增重量、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左江鳖养殖的稚鳖培育阶段,在培育水体中种植风眼莲可以营造一个适合稚鳖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能获得较高的养殖成活率、增重量和较低的饲料系数,收获的幼鳖体色光鲜,无疖疮、腐皮等现象,鳖体生猛活泼,攻击性强,应在稚鳖培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肠炎,是甲鱼生产中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100~200g的幼鳖. 症状主要表现为肠道糜烂出血,肠内有血液或凝血块,部分病鳖肠道失血发白,体腔内靠近肠壁处有血凝块;肝脏大部分肿大呈灰黑色或暗褐色,并且糜烂;体表完整,多数病鳖底板苍白,部分病鳖生殖器官外露.病鳖濒死前浮于水面,不下沉或静伏于食台上,捕捉后若给予刺激,表现出很强的活动能力,几小时后死亡.该病流行季节是5~7月和9~10月,气温在25~30℃为发病的高峰期;20~25℃发病率略低;30℃以上则不易发病.  相似文献   

4.
<正> (一)鳖病的预防 鳖在自然界生活很少生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尤其集约化程度高、饲养管理不当,如果喂养不符合营养需要的饲料、水温突变或水质污染、生活环境恶劣等致使鳖体衰竭,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滥用药物,从而引起鳖病。对鳖病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鳖病的发生多起源于外伤,开始多为单一病原感染,进而发展成并发症。 预防鳖病应从加强管理入手。鳖种运回后应进行隔离检疫,单独饲养。采取适宜的放养密度,注意及时分养,合理配制配合饲料和鲜活饲料,搞好水质和水温的控制,及时更换池水或注入新水,并定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对养殖池、饲具和鳖体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1995,(9)
d前各地鳖病发生较为严重.鳖病流行季节长,发麻率离,传染快。给养鳖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认为.为有效防治鳖病.应采取下述综合防治的方法。一、内外结合,增强鳘机体坑病力1.鳘种捡疫由于捕捞和运输方法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鳖种带菌或鳖体受伤.一部分鳖可能感染上致病菌.并互相传染,会使鳖病普遍发生.甚至暴发。另一号面.由于放养密度过高.会引起争斗争食,往往弱内  相似文献   

6.
<正>(续第9期第20页)五、白底板病病原白底板病在鳖的病害中,是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传染快,死亡快,会造成大批死亡。是由嗜水气、温和气单胞菌或与其他细菌合并感染引起。症状鳖感染疾病后,食欲减退,一般在发现有死鳖时,摄饵量减少1/3以上。病鳖的主要症状为体无血色、无出血点、底板灼白(见第21页图1);在有并发病,如氨中毒时会加速其死亡。当鳖的血管中血液耗尽,无力上岸,  相似文献   

7.
鳖病病原及防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鳖病的原理,鳖病与温度,水质,pH,放养密度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总结出防治模式,指出在人工养殖条件,鳖病防治应着重研究鳖的生长与鳖病的发生规律,实行生态环境消毒与内服药饵或人工免疫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的肺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它几乎危害所有的组织包括肺、肝、肠、皮下组织和骨,健康鳖和病鳖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嗜咕必粒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存在显著差异。中华鳖的血气值,例如pH、缓冲碱、碱超在健康鳖与病鳖也有显著差异。健康鳖肺的颜色为鲜红色,病鳖的为暗紫色,并有出血现象。控制此病的措施为增加池塘中的氧含量,并在饲料中添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相似文献   

9.
白斑病 由一种寄生性真菌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稚鳖、幼鳖.患病初期,鳖裙边、背部、腹部有零星小白点,以后从一点发展到多个白点,甚至扩散到四肢、尾部等.病鳖食欲减退,精神委顿,常伏在食台上不动或在水面离群独自漫游.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早春亲鳖死因分析 1.体质虚弱引起的死亡。雌亲鳖经过几个月的产卵期后,体能消耗很大,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补充,就容易因营养不足体质虚弱而在冬眠期死亡。 2.鳖病引起的死亡。常见鳖病有红底板病、红脖子病、钟形虫病、腐皮病、水霉病等,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患红底板病的病鳖底板发红、发肿、脖子粗大,拒食,反应迟钝,解剖肝脏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01,(9)
1.体质虚弱不少死亡亲鳖外观正常,内脏也无异常现象,只是体质瘦弱、裙边薄。据分析,可能与冬眠前饲料摄入不足有关,尤其是雌亲鳖,经过几个月的产卵期后,体能消耗很大,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补充,就容易因营养不足,体质虚弱而在冬眠期死亡。2.鳖病冬眠前后,常见的鳖病有红底板病、红脖子病、腐皮病、水霉病等,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患红底板病的病鳖底板发红、  相似文献   

12.
一、黄芩 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鳃、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饲料中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煎煮3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相似文献   

13.
以“养老鳖,发鳖财”的潢川县,已成为一个全国性鳖的集散地。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摸索出了鳖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一、及早防病 1.彻底清塘要消毒,适量石灰洒或铺,池水经常要更换,保持水质鲜为主。 2.一池要放同龄鳖,不能相差“大”规格,免致嘶咬与残杀,病弱残伤可杜绝。 3.收购放养选好苗,捕捞运销要轻巧,保证健壮无碰伤,操作细心要记牢。 4.投喂药饵很重要,抗菌素或磺胺药,适时定量用药好,预防鳖病确有效。二、积极治病  相似文献   

14.
在鱼塘中混养鳖不仅可以提高鱼塘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形成鱼、鳖相互促进的食物链。在混养的过程中,鳖可以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或死鱼而防止各种病害的发生。具体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几年来,温室养鳖在我国无论从规模上或范围上,都在不断扩展。但由于温室养鳖开展时间不长,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鳖病防治,更缺乏系统研究,所以鳖病成为温室养殖的突出问题,直接造成鳖的成活率下降,影响温室养鳖的经济效益,成为温室养鳖的主要制约因素。作者根据几年来实践,总结了  相似文献   

16.
鳖肝病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疾病,各地所有养殖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是目前影响鳖养殖成活率、产量与效益的重点疾病之一。所以,在鳖的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原因、对鳖病严加控制,并积极用中草药预防,达到既安全卫生又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肝病变症状  相似文献   

17.
将分离自中华鳖主要细菌性疾病如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四株病原菌,在3.5%福尔马林溶液中24 h全部灭活;经灭活的四株菌加入Al(OH)3胶,制成总含菌量为6×109/mL的四价菌苗。小白鼠注射疫苗后21~35 d,对这四株菌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最高达29,免疫保护率达100%,且对四株菌均有保护作用。鳖免疫后15 d就产生抗体,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高达27,免疫保护率达100%,对四株菌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开展鳖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鳖存活率有较大提高,免疫池鳖发病死亡率平均下降50%,有效地防治了养殖鳖病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鳖,是一种营养和经济价值均高的特种水产动物。随着养殖生产的发展,鳖病发生变得很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白斑病和钟形虫病等。一、红脖子病病原病原体是嗜水产气单胞菌,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可能经消化道感染该病,全年可发生,3~6月为流行季节。症状见第21页图1。病鳖首先表现出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  相似文献   

19.
正甲鱼腮腺炎又名鳖腮腺炎、鳖出血性败血症、鳖出血病,病原是一种无膜的球状病毒。鳃腺炎病是甲鱼病害中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5~10月,6~7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温度是25~30℃,主要危害温室养殖的稚鳖、越冬后的种鳖,成鳖在复苏后或转入室外鳖池后容易发病,所以甲鱼养  相似文献   

20.
鳖穿孔病的防治华中农业大学杨延方鳖穿孔病(洞穴病)是温室养鳖最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我国温室养鳖的一大威胁。穿孔病主要流行于10月初至12月底。在此之前,由于刚孵化出来的稚鳖还保存较强的免疫力,温室内还没有加温,可经常换水;养殖池、底沙也刚经过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