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20、24、26、28、30℃时,雌性管氏肿腿蜂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其卵、幼虫、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有效积温依次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管氏肿腿蜂—松墨天牛寄生体系中有待开展的理论研究内容、管氏肿腿蜂毒液使寄主"保鲜"的生理机制、毒液对寄主组织器官和血淋巴的影响、毒液的组成分析以及毒液中作用于寄主的有效成分等,为该寄生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指出新的途径,以期为提高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解Wolbachia在管氏肿腿蜂体内的感染情况,采用Wolbachia的通用引物、A大组特异性引物和B大组特异性引物对管氏肿腿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wSgu、wSguA和wSguB,长度分别为620、572bp和463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wSgu与wSguB序列间碱基差异较大,同源性仅为6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寄生蜂感染了A大组的Wolbachia,但对于该寄生蜂是否也感染了B大组的Wolbachia尚待确定。  相似文献   

4.
对管氏肿腿蜂防治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的原理、方法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殖及其在天牛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管氏肿腿蜂对天牛进行生物防治,是减轻天牛对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为害的重要措施。阐述了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中寄主和种蜂的选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及保存和复壮技术;对防治天牛时需要注意的放蜂时间、天气状况、放蜂方法和放蜂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管氏肿腿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繁殖肿腿蜂的方法比较,认为利用吉丁虫繁殖管氏肿腿蜂比青杨天牛繁殖管氏肿腿蜂效果要好,同时利用饵木招集管氏肿腿蜂在饲养过程简单,经济效益相当明显,因而此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根据前人经验,本试验于2004-2007年在福建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和示范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为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放蜂密度以蜂虫比为3∶1为宜.林间示范推广试验效果表明,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切实可行,寄生效果均稳定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8.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锈色粒肩天牛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10的效果较为合适,放蜂的最佳时间为8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温度与接蜂密度对管氏肿腿蜂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与不同接蜂密度条件下对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结果表明,肿腿蜂在温度15℃,接蜂量为1,2,3,4,5头时,其产卵量分别为1.50±0.71,2.00±0.47,1.50±0.53,1.30±0.48,1.20±0.42,差异显著(F=3.44,P=0.02)。在温度24℃,接蜂量为1,2,3,4,5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分别为32.80±1.61,36.40±1.43,34.60±2.01,27.50±1.96,16.40±1.51。其中温度在27℃条件下,接肿腿蜂1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为最高。不同温度下,管氏肿腿蜂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随着单位空间内密度的增加,其干扰作用增强,表现为随着寄生蜂密度增大,寄生率下降。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在27℃下最高,达93.33±3.55%。在温度24、27、30℃时,均以光周期为10L:14D的寄生成功率最高。在温度18和21℃时寄生成功率均以16L:8D条件下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管氏肿腿蜂—松墨天牛寄生体系中有待开展的理论研究内容、管氏肿腿蜂毒液使寄主"保鲜"的生理机制、毒液对寄主组织器官和血淋巴的影响、毒液的组成分析以及毒液中作用于寄主的有效成分等,为该寄生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指出新的途径,以期为提高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硫氧还蛋白参与体内必要的抗氧化作用和氧化还原调控过程,在昆虫体内能维持稳定的氧化还原状态,为初步了解硫氧还蛋白在黄粉甲体内的作用以及管氏肿腿蜂寄生对该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并进行多序列比对及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DNA序列长531bp,开放阅读框318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06个氨基酸,3′端非编码区序列为95bp,5′端非编码区序列为119bp;预测理论分子量为1197kDa,等电点为422,含有一个保守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 CGPC。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昆虫的硫氧还蛋白相似性高于60%;硫氧还蛋白基因在黄粉甲各发育阶段中,在蛹期的表达水平最高,在成虫期表达水平最低,在蛹期时的脂肪体中高度表达。被管氏肿腿蜂寄生后,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受到上调诱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方法]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家蚕、蜜蜂、玉米螟的寄生特性,并优化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条件.[结果]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其中对黄粉虫蛹的寄生率较高;以黄粉虫蛹为寄主,只有湿度在70%以上时管氏肿腿蜂才能顺利羽化,当蜂虫比为8:2时寄生成功率最高.[结论]黄粉虫蛹可作为寄主繁蜂.  相似文献   

13.
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权  卿厚明 《吉林农业》2011,(5):103+105-103,105
移殖管氏肿腿蜂对杨树天牛进行防治,探讨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当地的寄生、越冬情况和种群的形成繁殖及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种群,杨树青杨天牛危害将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进行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能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一定种群,有效控制杨树青杨天牛的危害,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常用于生物防治天牛类和吉丁类蛀干害虫的几种肿腿蜂为研究对象,利用 Dnaman及 Mega5.1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哈氏肿腿蜂 1与管氏肿腿蜂的 406 bp COI的基因序列,两者的相似性仅为 93.84%,明显为两个不同种。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管氏肿腿蜂与川硬皮肿腿蜂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姊妹群,松褐天牛肿腿蜂与其他肿腿蜂的亲缘关系较远,为分化较早的种类。但是硬皮肿腿蜂种类没有按照采集地的地理位置聚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选择替代寄主是大规模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作为替代寄主的价值。[方法]观察和测定了黄粉甲蛹体质量及管氏肿腿蜂在其上的落卵量,并分析了这2个因子与管氏肿腿蜂子代蜂发育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育至老熟幼虫的子代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而与落卵量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随落卵量增大,老熟幼虫数量先线性增大,然后略有下降。羽化出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但随落卵量增多而增大,落卵量在20粒以内,羽化出蜂数随落卵量增多而缓慢增大;大于20粒后,出蜂数大幅增多。子代出蜂的性比(雄性占比)不受寄主体质量和落卵量的影响。[结论]管氏肿腿蜂在黄粉甲蛹上的发育受落卵量的影响较大,而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 kg/hm2、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三种不同处理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处理1:韧皮部幼虫裸虫,处理2:木质部幼虫裸虫;处理3:幼虫诱木保存)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等数据,研究不同保存方式的双条杉天牛幼虫繁蜂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天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的保存方式270-330天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研究了3种杀虫剂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成蜂的毒力和对繁殖的亚致死效应,并采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了杀虫剂对其搜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对啶虫脒最敏感,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浓度LC10分别为7.71和4.46 mg/L,其次为吡虫啉(11.22和6.68 mg/L)和功夫菊酯(27.72和9.36 mg/L).经啶虫脒、吡虫啉和功夫菊酯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亲代、F1和F2代的寄生成功率均受到抑制;经功夫菊酯处理的肿腿蜂,亲代单蜂产卵量显著增加(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肿腿蜂,亲代的出蜂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F1代影响显著(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搜寻行为变弱.结果表明,功夫菊酯对川硬皮肿腿蜂较安全;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和搜寻行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评估3种药剂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安全性,为指导合理用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