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建农业科技》2014,(1):57-57
福建省农科院现代设施农业样板工程福清二期项目已破土动工,该项目使用最新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生态养猪技术,每栏面积2000~4000m2,年出栏生猪4500—9000头,整个饲养过程只需1人操作。大栏地面铺设了80cm厚的微生物发酵床。微生物发酵床采用进口“椰糠”加酵母菌拌合制成,1000多只猪排放的粪便被发酵床吸收,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无臭气的清洁化养猪。发酵床内的微生物与猪排放的粪便混合发酵,是优质的腐殖质原料。  相似文献   

2.
饲料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场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养殖方式,其运用先进的微生物发酵技术,结合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大大缓解了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结合西北地区养猪场实际情况,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微生物发酵床的垫料配方,提出一些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发展策略,希望以此达到环保养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是发酵床养猪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猪舍结构,与常规发酵床养猪的区别,发酵床大栏养猪的突出优势及其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续2012年第10期19页)当前处理粪尿的方法中,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项有效解决养猪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型环保养猪技术。一、发酵床养猪技术概述1.原理和目的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发酵原理控制畜禽粪尿排放与污染的一种新型生猪饲养模式。基本做法是将锯末屑、稻壳、粉碎的农作物秸秆、微生物菌剂和米糠等辅助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铺在发酵池内,自然发酵,形成微生物发酵床。其目的是提高生猪  相似文献   

5.
异位微生物发酵床是集中处理养猪废弃物的场所,通常建设在传统猪舍的周围。发酵床内铺设垫料,将猪舍的排泄物引导到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内,通过翻堆机将排泄物与发酵垫料混合,进行发酵,消纳粪污,消除臭味,实现零排放,生产有机肥。本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由钢构房、喷淋池和发酵池组成,并配备翻堆机、喷淋机等设备。异位发酵床可适用于各种传统养猪方法的污染治理,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关键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玉琳  贺月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37-338,340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发酵原理控制畜禽粪尿排放与污染的一种新型生猪饲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微生物发酵床养猪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繁殖的发酵床环境、选择适合发酵床环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维护发酵床中优势菌群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畜禽废弃物,实现畜禽粪便"原位降解",达到生态环境"零污染"的新型养殖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微生物发酵床养殖的原理,其次,分析了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就如何实现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推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要点。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在福建省已经有四五年的历史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养猪户开始使用这种方法,那么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概括地讲就是五省、四提、三无、两增、一少、零污染。五省:省水、省工、省料、省药、省电。  相似文献   

9.
<正>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它打破了传统养猪观念,是一项全新养猪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养猪能把粪尿中的有害物质充分降解,达到除臭、除蝇,使舍内清洁、空气新鲜。同时,还能减少对自然界中有害物质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微生物发酵可产生热量,改善生猪生长环境,提高生长发育速度。大量有益微生物繁殖能抑制病源体孳生,减少疫病发生。总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清洁、环保、高效养殖技术。应用这项技术要从现实出发坚持科学态度下面就  相似文献   

10.
生物垫料发酵床环保养猪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垫料发酵床养猪是利用当地的土著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有效地处理猪粪便,达到零排放、无污染,以生产优质猪肉产品为目的,是一种健康清洁型、环保型、生态型的有机养猪技术。本文介绍了生物垫料发酵床环保养猪新技术的要点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systemic basin approach, geoinformation, and neurotechnology for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humus spatial inhomogeneity and content variations in the steppe and dry steppe zones (Kherson oblast, Ukraine). The general trend of such variations has been determined in the 0–40 cm layer for 42 years. The intensive use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tivities in 1970–1989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humus depletion by 0.36% on average (from 2.56% to 2.2%). The analysis in 4450 observation points has yielded a decrease in the variability, the rising polynomial dependence of the humus enrichment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the logarithmic dependenc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e neurotechnological modeling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the spatiotemporal modeling of the humus content in the soils. The humus is predicted to be subject to the irreversible process of gradual depletion in the 0–40 layer until 2025 upon the use of the existing agrotechnologies: rainfed land by 0.01%/year and irrigated land by 0.03%/year. This result defines the territorial priorities of the regional policy and suggests the differentiated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the soil-protective unit of the farm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移栽基质对金钗石斛试管苗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纲  赵致  廖晓康  袁明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11-6412
[目的] 研究4种移栽基质对金钗石斛试管苗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苔藓、锯木屑、树皮、腐殖土为移栽基质,观测移栽试管苗的成活率、株高、茎粗、根数、根长、干重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移栽30 d的试管苗的成活率在锯木屑中达94.7%,在苔藓和树皮中达90%以上,在腐殖土中为77.7%;其株高在锯木屑中增加0.250 cm,在腐殖土中增加0.080 cm,其茎粗在苔藓中增加0.086 cm。移栽60 d的试管苗的株高在锯木屑中增加0.370 cm;其茎粗在腐殖土中增加0.210 cm,在苔藓中增加0.132 cm,在锯木屑中增加0.086 cm,在树皮中增加0.047 cm;其单株平均根数在苔藓中为5.1条,在腐殖土中为2.7条;其根长在锯木屑、树皮、苔藓和腐殖土中分别为4.6、4.2、3.7和3.5 cm,其全株干重在锯木屑中达16.33 mg,在树皮中为10.60 mg。[结论] 锯木屑是用于金钗石斛种苗生产的最佳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 < 0.25 mm和3.00~1.00 mm为主(比例为53.47%~74.47%);无论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质量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各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撂荒地;Pearson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碳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 < 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 0.25 mm)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相对于撂荒地,人工建植草地后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促进土壤固碳,其中又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张家界植烟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腐殖质的结合形态主要以松结态和紧结态为主,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少;土壤复合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无机复合度仅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3种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态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最高,土壤全钾与腐殖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松结态腐殖质主要是铁、铝键结合的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则主要是钙键结合的腐殖质.腐殖质不同形态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和有效铁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刘桂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95-10596
[目的]研究了非洲紫罗兰试管苗移栽前后的配套技术。[方法]非洲紫罗兰试管生根苗经壮苗、炼苗后移栽到由珍珠岩、蛭石、腐殖土不同配比的基质中,观察其成活率。[结果]以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的腐殖土∶蛭石(2∶1)混合的基质,成活率高达90%。[结论]该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耕作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状态及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变化规律,依托8年定位耕作试验,采用大田取样、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均以紧结态腐殖质为主,其含量占重组有机碳的50%以上;传统耕作方式(CTA)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但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在重组碳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传统耕作方式下腐殖质趋向于分解退化;旋耕秸秆还田方式(RTS)松结态、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达0.08和0.31 mg/g,且其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旋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与积累;土壤耕作及由此引起的秸秆分布位置不同是促进对应层次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秸秆还田条件下对土壤的扰动,增加了土壤的腐殖化度。  相似文献   

17.
生活污水处理产生的城市污泥经腐熟后形成腐殖土可作为土壤有机质来源,是生活污水处理后污泥合理循环应用重要方式。采用培养皿法研究污泥腐殖土粗提取物对种子萌发影响,利用硅胶柱分离和红外光谱法鉴定粗提物抑制种子萌发的活性物质并研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污泥腐殖土粗提取物浓度增加,水萝卜、小白菜种子萌发率降低,种子萌发受抑制时间延长,玉米幼苗中SOD、POD活性升高。鉴定腐殖土中活性化合物结构为3-羟基苯甲酸,该化合物对水稻种子α-淀粉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导致水稻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腐殖土严重抑制种子萌发,分离该腐殖土中活性物质并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为污泥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森林地下火是一种缓慢、无焰、持续时间长的阴燃,对森林危害极大。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地下火频发区域,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森林地下火的预防、监测、扑救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林型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室内控制模拟点烧实验数据,使用SPSS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O...  相似文献   

19.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度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澧阳平原杉龙岗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度及结合态腐殖质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剖面深度的加深有机无机复合量减少,复合度则相反,且埋藏古水稻土复合度现代耕作土复合度。古水稻土腐殖质结合形态以松结态为主,紧结态其次,稳结态最少,平均含量分别为12.75、4.07和0.42 g/kg,且埋藏古水稻土含量现代耕作土含量。从剖面空间分布上看,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现代耕作土松结合态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稳结合态呈下降趋势,紧结合态呈下降后平稳趋势;埋藏古水稻土松结合态含量呈下降趋势,稳结合态缓慢上升趋势,紧结合态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影响。结果表明,去除腐殖质后的风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只能达到原样的68.58%和28.24%,说明腐殖质是影响氨氮在风沙土上吸附特征的主要因素;轻组有机质是一类橡胶态胶体,氨氮在橡胶态胶体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其碳标化吸附分配系数为81.58;重组有机质对氨氮的吸附起主导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为3350.55mg.kg-1;重组有机质是一类玻璃态胶体,氨氮在玻璃态胶体上的吸附除分配作用外,还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的吸附;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氨氮的吸附起关键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可达6626.30mg.kg-1,影响机制主要为稳、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土壤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在其所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存在着孔隙填充方式的氨氮吸附。考查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不但要考虑有机质的含量,更要考虑有机质的存在形态,它也是影响土壤对氨氮吸附特征的重要因素。以重组为基准,轻组有机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携载吸附态氨氮可分别按重组的0.59、1.05倍和2.50倍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