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蛤中上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水产品之一。近几年来,文蛤的生产方式由护养发展成为人工移养增殖,需要的文蛤苗种量增大,全靠自然海区的苗种已不能满足文蛤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从1990年起即进行了文蛤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现将我们多年探索出的文蛤人工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 亲贝蓄养促熟 文蛤人工育苗所用亲贝的性成熟程度直  相似文献   

2.
林国文 《福建水产》2021,(1):98-102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文蛤苗种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促进文蛤养殖业的发展,进行了文蛤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亲蛤取自浅海滩涂,催产后在水温21~24℃、水体比重1.015~1.020、弱光条件下孵化,再在自然水温、水体比重1.015、光照500 lux、溶氧5 m g/L以上,pH 8.0~8.6条件下培育幼虫,投喂金藻、角毛藻和扁藻,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时投放附着基。结果,从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育苗率近60% ,从D形幼虫到稚虫的成活率为94% 。  相似文献   

4.
文蛤,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是一种埋栖型的双壳经济贝类。该贝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肉质鲜美,是具有规模化养殖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品种。文蛤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把握仍处在经验阶段。笔者对文蛤亲贝进行各种促熟和催产研究,以期找出最适促熟和催产方法,为文蛤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文蛤养殖和文蛤育苗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文蛤育苗中瓶颈问题的构想,并阐明了文蛤育苗规模化生产的迫切性,同时提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为育苗室与土池人工育苗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文蛤,是一种埋栖型的双壳经济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该品种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掌握仍处在经验阶段,人工育苗技术并不成熟,成功率也不高。本文采取传统瓣鳃类育苗的方法,研究了文蛤人工育苗各环节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文蛤(Merertrix merctrix Linnaeus)为蛤中上品,肉味清鲜,俗称天下第一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文蛤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沙质海滩中,含沙率50%~90%,以60%-80%为最好。幼贝多分布在高潮区下部,随着生长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分布于中潮区下部,直至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为解决本地区文蛤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文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快,食用价值高,是人工增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其自然资源锐减,人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对优质蟹苗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供规模化养殖所需的苗种,山东省日照市海水养殖试验总场于2002年春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试验获得  相似文献   

9.
文蛤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蛤(Meretrix meretrix)俗称海蛤、花蛤、黄蛤,我国南北方沿海均有分布。近几年来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文蛤苗种的紧缺。该产品(优质文蛤)对外出口畅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生物学特征 文蛤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文蛤  相似文献   

10.
文蛤是我国常见的经济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个海区.文蛤为蛤中精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文蛤的贝壳在药典上称蛤壳,可作药材治病.几年来,由于市场的大量需求,采捕量上升.长此下去必然造成文蛤资源的破坏.因此,开展文蛤的人工育苗及人工增殖有着重要意义.本人根据亲身实践,将文蛤的人工育苗技术简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几年来,全国已有五个省先后进行过文蛤(Meretrix meretrix)人工育苗方面的试验,伹至今均未进入生产性试验,原因之一是育苗技术尚未过关。育苗技术应是掌握对于幼虫和幼苗生态习性为基础,而文蛤幼苗生态习性方面的专题报道至今尚未见到。我们曾进行过文蛤幼虫阶段生态习性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养殖紫菜,绝大部分采用文蛤壳作为紫菜种子(果孢子)的附着基。所谓附着基就是相当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紫菜的种子一定要钻入含有石灰质的这种基质中,才能长成紫菜苗种(丝状体)。按照育苗习惯,秋季采苗一结束,用过的文蛤壳即被抛弃,第二年重新购买当年新壳来培育紫菜苗种。  相似文献   

13.
正皱肋文蛤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贝类品种,在福建具有一定养殖规模。作者通过开展人工育苗试验,总结了皱肋文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要点,讨论了皱肋文蛤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广大皱肋文蛤育苗业者提供参考。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俗称越南白蛤,又称琴文蛤或越南文蛤,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帘蛤属。皱肋文蛤体表具有灰黄色壳皮,生长线粗宽呈肋骨状,壳内面白色,后背缘紫褐色,外套窦浅,常栖息于潮间带10m~20m水深处的泥沙底中,适应性强,具有广盐、广温的特性,其适宜盐度范围为5~30,适宜生活温度范围为12℃~35℃。  相似文献   

14.
郑毅 《河北渔业》2016,(3):42-43
正文蛤作为浅海、滩涂和池塘的主要养殖种类,自然海区的苗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开展人工育苗已是当务之急。有关文蛤育苗的最早研究和报道见于我国江苏省的王维德等从1978年开展文蛤人工育苗试验,技术难题是文蛤转入稚贝后,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稚贝,导致死亡;70年代日本的上城义信、小林信、石田雅俊、小野刚等研究双重底和王维德采取淘洗附着基的办法,解决稚贝大量死亡的难题,在生产中推广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5.
详细地阐述了文蛤的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文蛤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文蛤稚贝的室内、外越冬技术,大规格文蛤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指出目前文蛤增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1 文蛤人工育苗的基本设施和要求 1.1 基本设施 文蛤人工育苗的基本设施主要分3个系统,即水电气系统、饵料系统和幼虫幼苗培育系统。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秋季全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Aequi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2年将其引进我国。1983年1月开始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随后又继续试验以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1985年推广到山东、辽宁等省各地,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方还未开展海湾扇贝育苗工作,造成海湾扇贝苗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有效地解决对海湾扇贝苗种的迫切需求,平潭县水产苗种场于1993年10月进行了秋  相似文献   

18.
西施舌(C o e l o m a c t r aantiquata 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生长快、个体大、品味好、营养丰富、价值高的名贵海产珍品。福建长乐沿海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水质特点,使养殖西施舌的肉质脆嫩,味道独特。近年来,西施舌人工育苗生产始终存在规模小、稚贝成活率低等问题,苗种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西施舌养殖业的发展。为了突破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关,为其浅海养殖提供2cm~4cm幼贝苗种,福建省科委立项进行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培育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一、亲贝来源1.亲贝收集地点长乐市漳港海区。2.亲贝数量共收集30…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上世纪70年代初厄瓜多尔正式养殖。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苗种市场很不规范,已经进入低价位的恶性竞争状态。大量使用药物提高出苗率,其中幼体出苗率可达80%,单位水体出苗率可达30万尾/m^3。这一现状在解决我国凡纳滨对虾苗种不足的同时,也导致苗种质量的严重下降。为了提高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质和苗种质量,我们对提高人工育苗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连续传代和无特定病原(SPF)种苗繁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南方沿海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需要大量的苗种以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在方斑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中,由于幼虫摄饵量大,人工培养单胞藻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代用饵料的广泛应用,致使育苗水质恶化,纤毛虫大量繁殖,方斑东风螺幼虫的外壳和面盘寄生大量纤毛虫,影响幼虫的活动和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