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晋小豆2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柳林小豆的混杂群体中选择50多个变异单株,经过多年的系统选育而成.其具有优质稳产、抗旱耐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红小豆新品种,于2006年2月经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  相似文献   

2.
根据晋中市的自然条件,提出了红小豆晋小豆2号高产栽培模式和各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措施,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3.
小豆是山西省的主要杂豆之一,其籽粒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还是人类需要的多种矿物质的来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生产上使用的小豆品种,存在着品种杂、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生产效益,急需选育高产优质的小豆品种。晋小豆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小豆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具有早熟、抗病、丰产及抗旱性好等优点,适合山西及周边省份栽培种植。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对发展山西省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红小豆食药同源,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晋小豆7号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隰县农业试验站选育而成,2011—2012年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 a平均产量为2 137.5 kg/hm~2,2015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抗旱及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山西省北部春播、南部复播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对2006~2007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冈杂棉8号高产栽培试验及棉花高产创建示范户的有关冈杂棉8号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冈杂棉8号皮棉产量(以下简称产量)构成四因子与产量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量构成四因子对产量贡献为单株铃数>密度>衣分>单铃重。因此,冈杂棉8号的高产栽培关键是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以力争较多的单株铃数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晋蓖麻3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4,32(3):57-57
  相似文献   

8.
宁麦9号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宁麦9号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敏穗粒数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粒重有显著效应。其三元回归方程为:Y=-863.34±12.61697X1+12.43154X2+11.46142X3,相关系数R123=0.9788^**。穗数、粒数和粒重之间,存在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沿江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小麦产量及构成产量的三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要素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亩有效穗。据此,提出了沿江地区小麦的高产栽培途径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苦荞晋荞麦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晋荞麦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产量差异显著;30万~12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479.67kg/hm2;当密度增加到150万株/hm2时,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小豆品种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兴 《农学学报》2015,5(9):57-63
为了简化小豆品种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主要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30个小豆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26.38%~5.66%之间,其中主茎分枝的变异系数最大,荚长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全生育期、生育后期、株高、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1个主要性状可用5个主成分来表述(累积贡献率达92.3955%)。主成分聚类,筛选出单荚粒数、单株荚数、主茎分枝、生育前期、株高和百粒重6个因子来代替原有的11个性状指标,简化了小豆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经综合评价,唐山本地的2个品种排在前2位,来自东北的几个品种位居最后。  相似文献   

12.
红小豆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申慧芳  李国柱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10-313,385
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3.56%~2.37%,其中,最大的为分枝数,最小的为生育期。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荚型因子、单荚粒数因子、生育期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6.48%。聚类分析把13个红小豆品种分为4类,各类之间单株产量差异明显,占主导地位的因子各不相同,在育种中应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考虑。研究发现,在红小豆的辐射诱变高产突变体的选择中,首先应该把单株荚数作为选育的重点标识性状,同时把不同性状综合考虑进去,才能够真正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cm)、小垄(65cm)]、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cm垄作(N)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和65cm垄作模式(S);高施肥量(240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中低密度处理(13万~17万株·hm~(-2))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3种耕作模式下的肥密互作效应显著。3种栽培模式中,65cm垄作(S)和平作模式(P)的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110cm垄作模式下,商品肥施入量80~160kg·hm~(-2)、种植密度13万株·hm~(-2)的处理组合(NF2M2和NF1M2)分别比对照(SF1M2)的产量提高28.3%和32.1%,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磷密度水平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田间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和密度不同水平的处理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氮、磷、密度与产量关系分别呈正抛物线状;氮、磷、密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效应;氮、磷、密度分别在29.249~37.317kg·hm-2、30.012~41.988kg·hm-2和20.765~22.245万株·hm-2范围内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应用高稳系数法对1998 年审( 认) 定的两个小麦新品种晋麦58 号和太核5116 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估算,并与对照北京841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3 年区试中,这两个新品种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表明晋麦58 号和太核5116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国家区域试验小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国家小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小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运用高稳系数法,对第4轮国家小豆品种区域试验的10个参试品种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平均产量、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品种XD-5的高产稳产性表现最为突出。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品种的高产稳产性,不仅方法可行,而且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7.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0—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由更高产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在安全成熟条件下,群体库容充实度在3个产量等级间因种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而群体库容实际充实量则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以足量大穗构成群体安全大库容(安全成熟的群体高颖花量),通过保持正常的充实度(即保证常年的结实率与千粒重),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即食红小豆粉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对即食红小豆粉的两种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浸泡条件、水煮时间、增稠剂用量等几个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确定了即食红小豆粉的工艺流程和配方。即食红小豆粉的最佳配方为:红豆沙80g,糯米汁35g,白砂糖45g  相似文献   

19.
以JN2、JN5、JN6、JN7等4个不同粒型的红小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豆群体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播小豆的群体生产量变化表现为前期增长慢,从8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2) JN2、JN5、JN6、JN7在开花期最适宜的干物重积累量分别为368.64、339.66、354.72和406.08 kg/hm2,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JN2为6 241.36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其他3个品种后期累积量在4 000 kg/hm2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标。(3)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JN2应控制在6-7之间,JN6控制在4-6之间,JN5控制在4左右, JN7控制在3左右为最适,产量较高。(4)在中等肥力大田生产条件下,JN2适宜高密度(36万株/hm2)种植, JN5和JN7适宜中低密度(18万株/hm2)种植,JN6适宜中高密度(24万株/hm2)种植。  相似文献   

20.
对15份红小豆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荚长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重和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单株荚数和百粒重遗传力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对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选择来间接提高单株粒重进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