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野外采集的尖喙库蠓成虫为试验对象,通过滤纸接触法,测定了毒死蜱、敌敌畏、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氯·甲维盐等5种常用杀虫剂对尖喙库蠓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蠓的毒性差异显著,毒力大小依次为溴氰菊酯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高氯·甲维盐敌敌畏,试虫接触药剂1 h的LC50分别为0.060、0.588、1.741、99.670和600.496 mg·L-1;试虫经药剂处理1 h后在恢复筒观察24 h,其在各种药剂不同处理浓度下增加的死亡数不同;以溴氰菊酯为标准药剂,其相对毒力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2.
褐飞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长1.0-1.3mm,革命车长,近其部膨大呈球状,以一细短柄与梗节相连,触角上的感觉器主要集中于梗节、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器和耳形感等5种。并有24个菊花状感觉器簇。感觉器族按共感器组成可分成毛型感觉器族,耳型感觉器簇和混合型感觉器簇3种。不同翅型的褐飞触角上毛形感器的数量以及菊花状感觉器簇的大小和种类均有差别,上体间差异不明显 。  相似文献   

3.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鄂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不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  相似文献   

5.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213-3221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ö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II)、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III)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ö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基部。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雄蜂各类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雌蜂。【结论】密点曲姬蜂触角属于鞭状触角,共有5种类型感觉器。雌、雄蜂触角长度存在差异,感觉器的分布规律相似,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触角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黄脊雷篦蝗触角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即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觉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钟状感觉器(sensilla cam-pullace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触角感觉器的总数量、不同类型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在雌雄虫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上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颚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器Ⅱ型和Ⅲ型仅分布于雌蜂触角,雄蜂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形感器总数量显著多于雄蜂。【结论】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共有6种类型感器,雌、雄蜂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茶尺蠖成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观察表明虚库蠓嗜吸黑白花奶牛血,以2岁牛最甚,叮咬部位以背侧部为主.雌蠓饱血后96h 内死亡率,饲养于大空间的低于小空间的(P<0.01);产卵率则高于小空间的(P<0.01),夜晚的产卵率高于白天(P<0.01).雌蠓饱血后至产卵历时与气温(22-24.5℃)呈负相关(r=-0.6534~(**));虫卵孵化历时与水温(22-32℃)呈负相关(r=-0.757~*).1龄幼虫在水中表现出3种向性:向地性、趋触性和背光性,其活力与水温(22-40℃)呈负相关(r=-0.979~(**)).  相似文献   

12.
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口器感觉系统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镜扫描观察表明: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具有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钟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和B hm氏鬃毛等5种感觉器.上颚发达,左、右上颚各具3根毛形感觉器;下颚须和下唇须各1节,在末端和近末端1/3处,分别具1根刺形感觉器.同时还探讨了各种感觉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华微刺盲蝽触角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 Schuh的触角,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早、6两性触角上均存在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蒲姆氏鬃毛和腔形感器,各种感器在早、6两性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此外6性触角还有3种感器,即乳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圆柱形感器,其功能可能与接受性信息素有关,其中乳形感器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  相似文献   

14.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15.
金纹细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触角形态、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为研究触角感器的功能、寄主选择机制以及利用性诱剂控制金纹细蛾提供形态学依据。通过扫描电镜对金纹细蛾雌虫、雄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在金纹细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鳞形感器(Sensilla squamiformia,SQ)、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在雄成虫触角上除观察到上述7种感器外,还观察到畸形锥形感器(Malformed sensilla basiconica,MSB)。金纹细蛾雌雄成虫感器的形态与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金纹细蛾触角上的感器呈现稳定的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16.
异色瓢虫暗黄变种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异色瓢虫暗黄变种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暗黄变种成虫触角为棒状,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鞭节的9个亚节。触角感器为毛状感器与锥状感器,毛状感器分为长毛状感器、短毛状感器两种类型。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库蠓6亚属的翅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行亚属鉴定与亲缘关系探讨。采用地标点法对6亚属20种63头雄性库蠓标本的翅进行标点,通过计算质心值、普氏叠加、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其翅形进行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质心值结果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大小为二囊亚属>三囊亚属>带纹亚属>库蠓亚属>单囊亚属>屋室亚属,但差异不显著(P=1.961>0.05),说明翅的大小不能作为区分亚属的依据。主成分分析显示,主成分1(73.648%)和主成分2(12.372%)占总变异量的86.020%,可以解释库蠓属6亚属翅的主要差异;网格图表明差异的部位主要集中于径中横脉、翅基部、径1室、径2室和中4室内。典型变量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形状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中单囊亚属和三囊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大,带纹亚属和屋室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小,表明通过翅形差异能准确地将库蠓各亚属种类进行归属。聚类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中带纹亚属与屋室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三囊亚属与库蠓亚属的亲缘关系次之,单囊亚属与三囊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远,此结果与典型变量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To distinguish the taxonomy of Yihuang wild rice found in Yihu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1999, the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ihuang wild rice were retrieved by genus, and spec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ubercle characters on lemma in Yihuang wild rice, O. rufipogon, 0. officinalis, 0. meyeriana, and O. granulata, were also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trieval result by genus showed that Yihuang wild rice is Leersia Soland. Ex Swartz., not Oryza L., Hygroryza Nees and Chikusichloa Koidz. The retrieval result by species showed that Yihuang wild rice is L. sayanuka Ohwi, not L. hexandra Swartz., L. japonica (Makino) Honda and L. oryzoides (L.) Swartz. The results of the SEM observation on tubercles on lemma showed that the tubercle characters on lemma of Yihuang wild rice belongs to "inlaid- silica-peak" typ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ree types of wild rice existing in China, O. rufipogon, O. officinalis, O. Meyeriana, and also O. granulata, but is similar to L. tisseranti, thereby gives a proof of the above retrieval result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Yihuang wild rice does not belong to Oryza L., but to Leersia sayanuka Ohwi of Leersia Soland. Ex Swartz.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昆虫感觉器官的研究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展望了昆虫感觉器官研究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