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感染蚕排粪中多角体的检测及发病规律等,佐藤(1962)、古田(1963)等人的报告指出,粪作为2次感染源是很重要的。因此著者研究了随着CPV感染被排泄的多角体在粪中是怎样存在的。用宝钟的2龄起蚕作材料蚕供试,在桑叶上涂抹CPV(TC)10~6/ml(多角体),经口接种,定时采取粪及蚕。采取的材料用Carnoy液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脱蜡后用1N HCl60℃加水分解2~3分钟后,行吡啶染色。  相似文献   

2.
核多角体病     
前言核多角体病是很早以来众所周知的病毒病,因其显示与化脓相似的病征,一般称作脓病,但从学术的角度应称呼为核多角体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全日本,以往因本病而造成大欠收的事例到处都是,但近年来这样的病例很少发生。据统计,本病常占发病蚕的10%左右,在各个蚕期,可看到少量地单独发生或和其它病蚕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4.
蚕病型多角体病俗称蚕中肠型脓病,多发于夏秋蚕期,是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5.
细胞质多角体病,是1934年由石森氏最早发现的。但在以后的十七、八年间,就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了,1951年,为查明当时大量发生的不结茧蚕的发病原因而组织  相似文献   

6.
为更加有效地评价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病的抗性,采用Reed-Muench法对69个(次)蚕品种的BmNPV多角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进行了测定。结果证实,同一蚕品种在相同实验室的不同测定期别或同期试验,以及不同实验室的数据间存在差异。为减少这种蚕品种抗性评价中的困惑,通过不同数量参照蚕品种LC_(50)值校正待测蚕品种LC_(50)值的比较,提出以2对常用蚕品种正反交为参照的抗性指数评价方法,提高不同来源LC_(50)测定数据间的可比性,以期为新品种的育成和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已有多种变异型发现。生产上最常见的是形成六角形多角体(Hexagonal polyhedro)的细胞质多角体病,简称 HC;另一种是形成四方形多角体(Tetragonal polyhedro)的变异型,简称 TC,生产中极少见;其它还有三角形多角体及针状、球状封入体(Inclusion b-ady)等变异型。十多年前,田中、山口相继在 TC 中又发现了只在中肠圆筒形细胞核内形成大型立方形(Hexahedro)多角体的新病毒株。该病毒株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已知的家蚕细胞  相似文献   

8.
镇平柳泉铺山为东西走向,山势平坦,无大石,多碎石及沙土。北坡为蚁场,南坡放养大蚕。多年来发生柞蚕多角体病,危害严重。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甚至有些年份绝收。2000年受聘作技术指导,发现该蚕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措施,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经过近5年的实  相似文献   

9.
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舞毒蛾病虫尸稀释液于室内感染其一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_(50))为89个多角体/毫升;感二龄幼虫,LC_(50)为560个多角体/毫升。经二年蚕场防虫试验,以含82—320万多角体/毫升虫尸液防治1—3龄幼虫,效果达81—98%。用虫尸稀释液行小区感染一龄柞蚕及野外蚕场喷毒感染一、二龄柞蚕试验,病毒浓度从56—87,000个多角体/毫升,对柞蚕未见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12.
引起家蚕茧中死蚕的原因有病毒、真菌、蝇蛆和由于未熟蚕上簇引起的外伤等等。其中,病毒的传染性强,危害大。因此,确立有效的防治对策很有必要。特别是核多角体病病毒(NPV)感染引起茧中死蚕作为内印茧的主要原因受到重视。本病直接  相似文献   

13.
蚕病述要     
病毒病蚕的主要病毒病,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核型多角体病在春蚕的壮蚕期容易发生,与此不同,质型多角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在早秋的壮蚕期大面积发生,往往成为歉收的原因。 (一)核型多角体病本病也称脓病,世界养蚕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很早就已知道是一种病毒病。 1.病征幼虫特别壮蚕呈现的病征,首先体色有一点像污染(脏)那样的变色,其  相似文献   

14.
王林美  范琦  张波  叶博 《北方蚕业》2006,27(1):23-25
本试验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myi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感染樗蚕蛹精巢细胞系,分别置于0℃,4℃,15℃,20℃,26℃,28℃,30℃,37℃下静止培养,观察细胞病理变化,测定细胞的感染百分率和多角体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病毒的感染率及其在细胞中复制有明显的影响。26℃~28℃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樗蚕蛹精巢细胞并形成多角体的最适培养温度,感染率最高,多角体含量也最多。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多角体都不能在细胞内复制。  相似文献   

15.
蚕质型多角体病俗称蚕中肠型脓病,多发于夏秋蚕期,是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重的张种产蚕量只有20~30kg,严重影响夏、秋蚕的产量和质量。现将该并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对于细胞质多角体病病蚕中肠被感染细胞从组织上脱落,并在其基部形成新皮膜细胞的现象,已经有过许多报导。(岩下、有贺1957;渡部1967;山口1962、1968;山口、鲇泽1970;山口、福原1973)可是,这种生理现象是属于昆虫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还是其它什么功能?这一点至今还不清楚,为此进行了本项试验。以下,就其试验结果作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17.
中腸型多角体病(腸胃性膿病)在1934年为石森直人所发現,当时是作为偶然的事例而报导的,但近几年来在日本此病蔓延甚广,引起各方蚕病学者的注意而有很多的研究报告,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及他人的报导,对本病作了綜合性的敍述,特將其主要部分,摘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用酶联免疫(ELISA)法从感染细胞质多角体的病蚕粪中检出多角体,使从群体预测发病成为可能。为此试图将此法实用化而加以改进,如果用精制的IgG组分与未精制的抗血清比较,非特异的反应干扰减少,灵敏度变高;又在ELISA法中,双重抗体法(双重抗体夹心法)灵敏度最好,仅用3.54×10个多角体/穴的浓度,即能检出。在接种  相似文献   

19.
郑燕 《广东蚕业》2012,(2):31-35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O2。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灭活作用,其除了对家蚕微孢子虫有非常灵敏的作用外,对家蚕病毒病病原(NPB、CPB、DNV)、细菌病病原(灵菌、卒倒杆菌等)、真菌病病原(白僵菌、曲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通过用不同浓度克孢灵处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悬液后桑叶接种、饲育,从而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裸露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克孢灵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灭活作用灵敏,用75mg/l作用15min就可以将发病率降低至5%,用100mg/l作用15min,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试验表明ClO2对CPV病毒多角体和CPV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相差很远。本研究为大田生产蚕用消毒药物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家蚕在茧中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病毒、气体等的感染,蚃蛆的寄生或嫩蚕上簇引起的外伤等所致。上述原因中,病毒传染性最强,由此产生的危害也大,所以,认真采取防除对策是必要的。特别是因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的感染所致的茧中死蚕,作为内部污染茧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