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不同年龄(15,29,42年)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13项指标研究表明,林龄对人工红松林的结实品质有影响,林龄越大,球果产量越高;采果时间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只是含水率变化较大,合理采果时间应在9月下旬;处于结实初期的林分,结果数量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松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探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效应,根据生态学理论,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地产流的特点。结果表明:⑴红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分配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平均林冠截雨率为13.4%,树干径流率为5.3%;⑵林内各降雨分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⑶与落叶松人工林相反,红松人工林平均截雪率为33.3%,明显强于截水能力;⑷红松人工林内地表径流很少发生,其他表径流率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人工栽培红松林远已超过天然林的分布界限。人工红松林的生长量是天然林的2倍,红松人工林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介绍了红松人工林的具体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人工红松纯林、混交林的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沸交林,随着经营密度的逐渐增大,分杈率、分杈类型及分杈高等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在人工纯林中,密度越大,分杈率越低;分杈类型倾向于单杈型;分杈高度亦表现出明显升高。在人工混交林中,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杈率与分杈类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分杈高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红松混交林中的红松分杈 相似文献
6.
7.
红松人工林早期分叉是培育优质用材林的一项重要障碍。本文以68块样地6686株红松人工林(18—30年生)的调查材料为基础,阐明以下几点: 1.伊春林区红松人工林大多数林分生长发育是正常的,平均分叉率为20%,只有10%的林分分叉是严重的。因此培育具有高大干材的红松林是可能的。 2.造成红松早期分叉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松梢象鼻虫(Pissodes hitidus Roelofs)的危害,占分叉数的60%,结实和采种伤害为12.5%。 3.抑制早期分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存有天然阔叶树的红松人工林,尤其是复层阔叶—红松林是抑制早期分叉,培育高大干材的理想结构,阔叶树占20—40%。 相似文献
8.
正确地评价森林立地质量和恰当地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是科学造林、合理经营森林、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二,在划分了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的基础上,又对其立地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量化多元分析方法,建立了红松人工林优势高与土壤类型、A层厚度、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土壤厚度7项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0.788 3)达极显著程度。可用于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立地生产力预测。所编制的“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表”给出了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等级的得分区间,藉此。可将帽儿山红松人工林13个立地类型评为好、较好、差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9.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县的乡土珍贵树种,也是我县的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之一,它以优异的材质,独特的经济价值驰名中外。促进红松人工母树结实,红松种子不仅用于繁育苗木,扩大森林资源的材料,而且针对红松种子含油率高,可食用的特点,加工后的松仁历年来都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经济价值极高;也是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郭明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4):12-15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a blnx,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天然三大硬阔林的能量环境与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黄波罗(PhelodendronamurenseRupr.)、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Rupr.)、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maxim.)三大硬阔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太阳辐射能在三大硬阔林中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三大硬阔林能量的主要特征。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到达三大硬阔林的太阳总辐射能为2.52×109J/m2,光合有效辐射能为1.01J/m2,净初级生产力为1.95×1011J/(hm2·a)。在生长季节内总辐射能的光能利用率为0.77%,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光能利用率为1.94%,在本地区内这样的光能利用率是不高的。 相似文献
12.
小兴安岭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详实的外业调查和细致的内业分析,揭示了天然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结果表明:山地杨桦林和山地白桦林下红松更新的数量和质量均优于谷地苔草白桦林,质量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呈聚团状发生,其大发生时期晚于杨桦种群大发生时期;各龄红松的生长受不同林分结构因子的制约;人为透光抚育可以加快红松种群的更新进程,提高红松更新质量;建立上层白桦较下层红松大适宜年龄的更新复合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红松疱锈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红松人工林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基础上,又对不同发病林分累积3年病情损失、各项防治措施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确定林分发病率5%为该林分红松疱锈病的经济阀值。因此防治指标是:林分发病率在5%以下时可以不防;林分发病率在5%—9.5%时,采用修枝结合药防措施(修除1.5—1.8 m以下侧枝,松焦油+柴油涂干防治);林分发病率在9.5%以上时,应用间伐+修枝+药防措施(间伐强度20%—30%,然后修技和药剂防治。这样应用该指标管理病害,以3年为一个防治周期,可获显著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红松籽仁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晶纤维素层析法和双波长薄层锯形扫描法,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仁的氨基酸成份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红松籽仁中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含量最小的为酪氨酸(0.37%),最大为谷氨酸(7.96%),贮藏时间对红松籽仁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影响,大部分种类氨基酸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减少,红松种仁含氨基酸总量比苏联西伯利亚红松(P.sibirca)籽仁含氨基酸总量高7.64%。 相似文献
15.
林冠下红松幼树叶绿素含量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4年和1985年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和桦木林内,分别在生长初期、盛期和末期,通过对天然更新红松幼树叶绿素总量,a/b比值和高生长分析,证明:阔叶红松林下红松幼树叶量少,衰老快和宿存时间短,致使单位干重针叶的叶绿素相对积累。但由于其叶重比(LWR)小,针叶生长缓慢,当以整株干重为单位时,其叶绿素含量远低于桦木林下,影响了幼树的生长和存活。通过光、温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调查,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阔叶红松林蓄积过大,林下光照不足。为解决这个矛盾,改善幼树更新和生长的条件,建议适时择伐,以提高森林环境质量,促进幼树生长和森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火烧对人工林红松樟子松树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20年来人工纯林火灾问题日趋严重,笔者于1985年4月至1987年5月,在鸡西市恒山区小恒山林场和汤源县黑金河林场进行外业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红松、樟子松林树木均易遭受火灾危害,其中红松更为敏感,在同龄相同的火烧条件下,红松比樟子松受害严重,年龄小的个体抗火性弱,受害严重,年龄大则相反。上山火坡上树木受害严重,下山火坡下部树木受害严重,受害树木的萌发和展叶明显落后于正常树木,而且萌发出的叶子颜色较浅,叶子厚度与高生长亦均低于正常树木,但是,火烧后的树木萌发出来的叶子的叶绿素含量越高,细胞膜透性越大。为研究树种的火生态特性及保护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对红松人工林进行了连续5年的定期高、径生长量的观测。将所得的大量数据与对气象因子,经过计算机处理建立高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径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模型。经筛选共建立四个季节周期生长模型,并找出了影响季节周期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红松适宜采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河口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支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经方差分析,不同采种期的主要种子质量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9月15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其千粒重、种仁重和出仁率分别提高了13.68%.56、65%和8.34%,9月15日后增加不明显;不同采种时期对种粒大小无影响;从采种效率看,9月20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球果鲜重降低了27.84%,种子重增加了156.92%,出种率增 相似文献
19.
红松种子园花粉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4年6月在南岔红松种子园内设8个样点采集花粉。对红松花粉飞散密度变化规律、分布特点受立地条件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散粉盛期为3d,日散粉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1:00 ̄14:00;园内授粉有效高度粉密度不足,仅占地面的18.3%,且分布不均匀,主风方向边缘低于园中心84.5%。茶粉密度与座果率密切相关。单位花粉量(1kg/hm^2=22.5粒/cm^2)可预测种子园花粉密度 相似文献
20.
作物生产是人类利用光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人们对阳光能的利用率迄今仍很低。所以,提高光能利用以增加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任务。本文讨论甘蔗育苗移栽和麦菜间作菜收后植蔗,对提高甘蔗以及其他与甘蔗轮、间、套种作物的光能利用之效应。研究表明,育苗移栽的甘蔗其茎高增加15.6厘米,茎径增加0.159厘米,每公顷有效茎数多6420条,所以,原料蔗茎产量增加13.66%,每公顷含糖量增加7.314吨,光能利用率增加0.0990~0.3795%。每公顷育苗移栽的甘蔗,农民收入增加870元,国家的利润约增加3000元。研究也表明,采用麦莱间作菜收后植蔗的办法,小麦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每公顷增加736.5公斤,增产率达25%。此外,每公顷增收蔬菜15吨。由于蔬菜比小麦早收获一个多月,甘蔗可早种,又不受其他作物荫蔽,所以,茎高增加6.7厘米,茎径增加0.05厘米,每公顷有效茎数增加21930条,每公顷原料蔗产量增加27.588吨,增产率为24.70%。另外,间作物大豆也可以早播,每公顷增产429.17公斤。光能利用率合计增加0.3932%,农民每公顷利润增加1260~1290元。上述两种措施已由福建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证明经济效果显著。已在全国主要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