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机械插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机插秧是一项省工、节本,增效的农机化先进技术,该技术完全造应了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理论要求,达到定穴、定量、宽行、浅栽的农艺要求。其特点:①机插水稻长势均匀,个体健壮,扎根稳,能有效控制基本苗,能保证秧苗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抗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简称为钵苗机插)是采用精量播种机和高强度软穴盘配合,实现精量穴播,以钵体限制秧苗生长,培育单穴、健壮、根系盘结好的秧苗,采用与钵苗配套的插秧机实现单穴钵苗插秧的一种全新的机插秧技术。1水稻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的优点1.1精量播种,节省种子水稻钵苗播种机播种,每穴播种2粒的比率为58%,3粒的比率为27%,4粒的概率仅4%。而F优498播种。漏播  相似文献   

3.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中主要是育秧技术,能否育出符合机械栽插的规格化、标准化秧苗是关键。对于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提高,能有效地降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插旱秧育秧技术是指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或晒谷场,来育秧的技术。实践证明,水稻机插旱秧育秧技术具有节省秧田,节省时间,管理方便,能以水调节秧苗生长,抗春寒能力强和起秧容易运秧方便等优点。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三分种,七分管。机插水稻实行了定行、定穴、定深和定苗移栽,满足了宽行、窄距、浅栽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要求。在解决了育秧和机插秧技术环节后,并非大功告成,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机插秧后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的好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对于水稻机插秧初学者来说,当遇到机插秧作业质量问题时,一定要从简单处着手,从简便易行方法开始,首先看秧苗是否达到机插秧苗的要求,再看本田准备是否符合要求,最后从插秧机调整操作、使用维护不当方面认真分析原因,从而解决水稻机插秧作业中易出现的漏穴、漂秧、折根、断根、带秧、倒秧、推秧、送秧不畅、送秧不均、陷车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6.
机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与关键环节。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mm,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插秧前1~2天.要检查秧苗长势及大田的耕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插秧机进行全面的技术状况检查。基本苗由田块地力、水稻品种和种植习惯来确定。一般每亩为5~8万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搞好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开发推广工作,达到机械插秧的高质量和满意的工作效益,一方面要有制造质量高的插秧机和良好的技术状况及机手熟练的操作技术作保证。另一方面在配套农技上。还必须努力掌握如下要求: 一、秧苗的状态 机插作业质量的关键在于秧苗的状态与素质好坏,这是关系到机插秧的成败。所以,在水稻育秧时,应尽量提高秧苗的状态和素质,达到农艺技术要求,满足机插适用条件。现有国产插秧机适用的秧苗高度为10—20厘米。在插秧机所适用的秧苗高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第四讲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续2) 第四节水稻机械化摆秧技术一、机械化摆秧技术的产生和特点在推广机插秧、机抛秧技术之后,人工摆秧苗技术和摆秧机应运而生。所谓摆秧技术就是将水稻带土规格化育秧秧苗,按规定行距和株距抛摆在水田表面的一种浅裁技术。它兼有插秧和抛秧的优点,并克服了其缺点。摆秧机与插秧机工作机构不同,插秧机的栽插机构需模仿人手取秧插入土中,机构复杂,造价高,钩秧、伤秧率高,返青迟,难以达到水稻生育前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又区别于抛秧机的无规则抛撒秧苗,影响水稻生育后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吸取抛秧机抛落秧苗的优点,达到浅植早扎根,立苗快,分蘖早,适应水稻生  相似文献   

9.
VP6型水稻插秧机作业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根据GBT6243—2003《水稻插秧机试验方法》和GB/T20864—2007《水稻插秧机技术条件》及当地农业技术要求,在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乡淮海农场对洋马VP6型水稻插秧机的作业质量进行检测与分析。在对秧苗和水田作业条件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测试分析该机的主要工作性能,并提出改用秧苗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与90°之比表示秧苗直立度的方法。结果表明,每穴株数合格率为80.0%,每穴株数相对合格率为90.9%,穴距变异系数为4.38%,秧苗直立度合格率为86.0%,伤秧率为5.07%,漏插率为2.0%,这些主要工作性能指标符合当地农业技术要求;但插秧深度偏大(34.0mm),变异系数较大(27.5%),且漂秧率偏高(5.64%)。为此建议提高农艺水平,按照机插秧的技术要求培育秧苗,保证秧苗盘根充分且有合适的株高;在保证地表平整的同时,注意耕深一致、沟底平整;泡田用水和沉淀时间要适当,保持地表水层深度在0~30mm条件下插秧。研究成果将为水稻插秧机推广应用和人员技术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形象地说明了育秧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秧苗培育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为有效解决机插水稻秧苗培育难题,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农机化新技术,代表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地通过"行政推动、补贴促动、项目带动"等关键措施,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插秧机特别是高性能插秧机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如何正确使用与维护这些机具,并使之充分发挥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一、秧苗和水田符合农艺要求至关重要高性能插秧机,如洋马VP6、久保田NSPU68CM等具有"定穴、定苗、宽行、浅栽"的  相似文献   

12.
机插水稻采用专用基质育秧是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秧好半熟稻,苗好产量高",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育秧环节的取土困难、工序复杂、秧苗素质不稳、无法实现规模化育秧等问题日益凸显。水稻育秧专用基质主要是利用秸秆等可再生性植物资源为原料,根据机插对水稻秧苗的要求以及水  相似文献   

13.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实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其主要内容是:适合机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要使该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插秧是采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技术,其关键环节在于育秧,育秧技术又是整个机插秧工作的基础。荔波县2007年机插秧工作在省、州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按照有关文件指示和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应用盘式拌浆育秧技术,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抓好机插秧的学习培训、机插育秧、机插秧和大田管理等关键环节,使全县盘式拌浆育秧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辽中县地处沈阳近郊,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水稻是辽中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8万hm^2,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进水稻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目标,辽中县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目前已实现大棚育秧i000亩,为15万亩水稻机插提供标准秧苗,根据机插秧苗的技术要求,现将培育壮秧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水稻钵苗育插秧技术是一项以水稻钵盘育秧为核心的新型机械化栽培技术,通过不同插秧机现场试验后各指标的系统对比,得出结论:水稻钵苗机插秧技术在水稻伤根率、秧苗长势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机插秧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继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机插秧技术已成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机插秧达100%,如皋市引进、示范推广的插秧机具有浅栽、宽行窄距、定苗定穴的特点。多年的试验示范表明:机插秧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机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合山市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突出,广大农民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要求日益迫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规模经营,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大面积推广,与水稻机插技术配套的水稻机插秧苗的培育也逐渐朝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应用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育出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特别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的合山市水稻产区,能在农时季节有效减轻"倒春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洪江市是杂交水稻的故乡,常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保持在666.7hm2(10000亩)以上。制种母本秧苗栽插质量要求高,投入成本大,实现母本秧苗机械化插秧是广大制种农户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洪江市农机局急农户之急,积极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机插秧技术试验与推广。一是引进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制种专用十行乘坐式插秧机10台,硬盘7万个,软盘5万个;二是举办杂交水稻制种机插秧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机插秧作业时,通过侧深施肥装置将肥料按照农艺要求精确定量的施用在苗侧靠近根部泥浆中,并由浮船刮板覆土,实现秧苗根系对肥力的精准吸收,避免肥料随水流漂移,具有显著的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生长、缩短秧苗返青时间、降低成本等优势,实现减肥不减产的目的,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