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稀土元素(REE)作为示踪元素在各种岩石的成因、物源、演化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REE变化于193.7~214.9μg g-1之间,平均值为207.7μg g-1。下蜀黄土REE绝对丰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这主要是由于下蜀黄土中粘粒组分含量较高,对REE特别是轻稀土元素(LREE)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镇江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黄土的REE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均与上陆壳(UCC)具有相近的REE组成;下蜀黄土剖面不同时代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些特征为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揭示了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区可能是一个广泛而开放的空间范围,下蜀黄土粉尘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过了高度的混合。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主要继承了原始物质的特征,粉尘物质堆积后虽经过较强的风化成土作用,轻重稀土间的分馏强于黄土高原黄土,但总体来说化学风化对REE的分馏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古土壤层与黄土层样品的REE组成差异不大,没有产生明显的Ce和Eu再分馏。  相似文献   

2.
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应菲  汪永进  陈峻 《土壤学报》2000,37(4):443-448
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流域草甸土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山草甸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土壤类型,其特征为土层薄、土壤发育微弱,但由于土壤具体的发育时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草甸土成土过程和气候背景的理解。选取青海湖流域西南部的橡皮山顶草甸土两个剖面(XPSD1、XPSD2)和东南部的日月山垭口两个剖面(RYS1、RYS2)进行了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年代学研究,系统分析草甸土中颗粒(38~63μm)石英单片再生法测年的可靠性,探讨了草甸土发育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OSL测年方法可有效运用于高山草甸土的测年中,释光自检验表明该测年结果可靠。(2)四个剖面的年代结果显示,现存的草甸土主要是晚全新世(4~0 ka)形成的,可能是相对干冷气候下的产物,其成土发育过程以风尘加积为主。(3)橡皮山顶2号剖面底部的黄土母质年代为16.2±1.8 ka,与上部土壤呈假整合接触,存在约14 ka的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4.
用沉降法和激光法测定土壤粒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别用激光粒度仪和沉降法测定了古水稻土剖面100个样品和下蜀黄土剖面105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对两种测定方法所获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①沿垂直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不适合于讨论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质地多样化的表层土壤样品组合较适合讨论该问题;②对于黏粒和砂粒来说,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它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3,但激光法所测结果低于沉降法。对于粉粒来说,激光法所测结果明显高于沉降法,但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较差;③沉降法和激光法都不可能测得"真实的"粒度,它们的结果反映了同一样品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粒度特点。  相似文献   

5.
封闭湖泊沉积物比较完整地记录了环境演化信息,是研究古环境变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太白山佛爷池湖心剖面沉积物样品粒度参数、总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TiO2/K2O)、碳酸盐含量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结合剖面的岩性特征与14C测年,指出本区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变化阶段:(1)8200aBP~5900aBP的温暖潮湿阶段,出现较为适宜的气候;(2)5900aBP~4400aBP气候变得恶劣,较为冷干;(3)4400aBP~2700aBP气候恢复为温湿类型;(4)2700aBP以后气候再一次急剧变冷干,大至到900aBP逐渐变得温湿,与太白山地区现代气候类型相符。  相似文献   

6.
皖南网纹红土的剖面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下土壤物质过程的响应特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选取安徽宣城剖面,通过元素分析,对其风化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江苏镇江下蜀土以及江西九江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宣城红土剖面经历了高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长石损失殆尽,进一步的风化作用已导致其含K矿物(黑云母、伊利石和钾长石)的分解,次生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此外,宣城红土与其他剖面相比,显著强于镇江下蜀土,远强于洛川黄土与古土壤,而与九江红土的风化程度较为相近。(2)在地形、母岩等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气候(特别是温度和降水量)是控制化学风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并且与温度相比降水因素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3)在地质历史时期,宣城→镇江→洛川,随着地域的北移,气候环境向干冷方向发展。(4)BA,Na/K和硅铁铝率的剖面变化特征揭示,中更新世早、中期,气候相对温暖潮湿,之后气候总体恶化,向干冷方向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大姑-庐山间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到来气候又出现过两次短暂的回暖过程,并且在晚更新世早期呈现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激光粒度仪测量风成堆积物粒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北方第四纪风成堆积物的粒度是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一个重要代用指标。粒度测量结果受到前处理方法的深刻影响。在黄土高原西部从北往南5个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剖面采集样品25块,对每个样品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处理后,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黄土粒度测量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始样品经过超声波振荡和加(NaPO3)6分散剂后,颗粒明显分散变细。在单独加入H2O2除去有机质和加入的HCl除去碳酸盐后,粒度也明显变细,而且南部的样品的差异比北部的要大。在黄土高原北部,石膏对粒度测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黄土不同粒级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宁镇地区下蜀黄土和北方黄土高原黄土进行系统的分粒级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北方黄土还是下蜀黄土,REE分布均存在明显的粒级效应:北方黄土的REE主要在细粒端(4μm)富集,粗粒端(64μm)富集不明显;下蜀黄土在细粒端(4μm)和粗粒端(64μm)均呈明显的REE富集特征,且粗粒端的富集更加显著;(2)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在细粒端(4μm)的REE富集主要由风化成壤作用所控制,细粒组分中富集重稀土(HREE)的特征可能与Fe-Mn氧化物对HREE的专性吸附作用有关;(3)下蜀黄土在粗粒端(64μm)则主要以富集轻稀土(LREE)为主,这可能与下蜀黄土母质来源中多近源的区域性特征矿物(榍石等副矿物)有关,揭示下蜀黄土中的粗颗粒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近距离搬运。64μm可能是凸显下蜀黄土和北方黄土REE差异的敏感粒级,该粒级中LREE富集与否是区别两者的有效标志,这为REE应用于黄土的物源示踪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320 cm,咸宁剖面0~220 cm,常德剖面0~270 cm,长沙剖面0~280 cm,株洲剖面0~150 cm)粒度细小而均匀,砂粒含量低,大部分小于1%;粗粉砂(又称风尘"基本粒组")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34.38%、32.29%、32.48%、31.69%和31.86%。而且土壤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很相似,与镇江下蜀黄土也有明显继承性。这些特性均反映了剖面上层红土的风成特性。但研究剖面下部红土,粒度组成有明显不同:含有砾石,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粒度组分垂向变化明显,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宣城红土和下蜀黄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性。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域第四纪古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早期红土形成后,因受间冰期湿热气候的影响,多受流水作用改造;而晚期红土更多地受风尘堆积的影响,沉积后虽经过了强烈的原位风化,但仍保留了风尘沉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形态特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元素的淋溶(或聚积)状况、土壤发育指标等进行分析,探讨了辽宁朝阳凤凰山剖面古土壤序列的土壤发育特征和发育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凤凰山古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至19.85 m范围内,除现代土壤层S0(0~108 cm)外,还可划分出9个土壤地层,包括5层黄土(L1~L5)和4层古红土(S1~S4)。所有这些土壤地层都是发育在风积粉尘母质上的古土壤,形成时间介于71~423 ka B.P.之间。古土壤的发生与成土母质(粉尘)的沉积同步进行,发育成红色还是黄色的古土壤决定于不同的成土环境条件和粉尘沉积速率的相对大小。在凤凰山古土壤序列中,各层古红土比各层黄土质古土壤经受了更强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古红土发育程度明显强于黄土质古土壤。5层黄土质古土壤比较,土壤发育程度最弱的是L1层,最强的是L5层;比较4层古红土的发育程度,最弱的是S2层。纵观凤凰山古土壤序列,各个发育不同程度的古土壤交错排列,说明当地成土环境(气候)在423~71 ka B.P.间经过多次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1.
3G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通过3G和G3的概念对两者做出了区分,重点介绍了3G中TD—SCDMA技术的新特点,并描述了未来3G业务在电信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软件平台Areinfo9.0,从1987年和2002年两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了甘州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2年该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荒漠地、耕地及城镇及交通用地增加,其中面积增长最多的是荒漠地,增加了6.18×104hm2,其次是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减少最多的是牧草地,减少了3.74×104hm2,占总减少土地面积的50.9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改变着工农业用水、地表蒸发、土壤水分状况及地表覆被截留量,进而对区域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地表年径流量在入境莺落峡径流量略显增加的状况下,而出境高崖水文站水量却持续下降,1987-1994年平均为11.135亿m3,1995-2002降至平均7.645 7亿m3,降幅达32.01%;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新沟测点地下水位下降为原来的67.99%,石岗墩测点下降了47.58%,且水位下降幅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使泉水溢出量减少,给甘州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1988-2002年郑州市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区1988年、1995年和2002年3幅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逐步回归分析等,对郑州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城市扩展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1988-2002年郑州市建设用地、林地显著增加,景观空间结构仍以农业用地为主。其中建设用地增加85.27 km2,主要由农村居民点和水浇地转化而来。(2)郑州市景观破碎度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整体分维数略有增加,城市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3)城市景观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变化特点,且存在明显方向分异,NW-SE向为城市扩展中轴线。(4)城市扩展主要集中在三环路内,扩展强度达1.36,且多为内部填充式扩展;三环与绕城公路间,扩展倍数为1.56,扩展强度仅0.37,城市主要沿道路外延式扩展。  相似文献   

14.
RS与GIS支持的洪湖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3S技术对洪湖湿地结构类型进行监测及对洪湖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景观类型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为少数湿地类型所控制,破碎度指数较小,且景观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十分严重,但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土壤CaCO_3淀积对降水量及环境变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  赵成义  李军  李玉杰  王锋 《土壤通报》2007,38(4):810-812
测定了三工河流域土壤的pH值和CaCO3含量,分析了二者的变化趋势。结合土壤CaCO3的淀积深度,根据年降水量与碳酸钙淀积深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y=305x+168.5)估算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得出在该区域曾有过一段降水较为丰沛的时期。并依据土壤CaCO3含量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预测了该区域的气候条件是向暖湿、不利于碳酸盐保存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这与近期的研究资料得出的结论相一致。本文的结论可作为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剂量的137Csγ射线和不同浓度的NaN3对毛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研究2种诱变方式对毛竹种子发芽率以及萌发种子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毛竹诱变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0Gy剂量的γ射线辐照促进种子萌发,随着剂量的增加,对种子的发芽率抑制作用达极显著性水平,而NaN3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的抑制则达显著水平,说明137Csγ射线对毛竹种子产生的诱变效应较NaN3明显;不同剂量γ射线和不同浓度NaN3对萌发种子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在低剂量和高剂量时均出现明显的变化临界点,分析得出保护酶活性可以反映毛竹种子对γ射线和NaN3的敏感性。初步选择出137Csγ射线和NaN3对毛子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和浓度分别为95.5Gy和0.16mmol/L,可以将其作为毛竹种子适宜的诱变剂量。  相似文献   

17.
胡敏酸吸附解吸Fe3+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强  魏世强 《土壤学报》2006,43(3):414-421
采用C-25葡聚糖凝胶层析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离子强度、温度条件下胡敏酸(HA)吸附解吸Fe3^+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离子强度、反应温度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HA对Fe(Ⅲ)最大吸附量Smax和吸附平衡常数k增加,标准摩尔自由能变△Gom绝对值减小.相同pH和温度下,离子强度从0.00到0.10mol L^-1,HA对Fe(Ⅲ)最大吸附量Smax和吸附亲和力常数k增加,自由能变△G^o m绝对值减小,但离子强度从0.10 mol L^-1继续上升到0.15 mol L^-1,则上述特征常数变化刚好相反.温度升高,胡敏酸吸附Fe3^+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平衡常数k、自由能变△G^o m绝对值均较大幅度降低,表明升高温度对吸附反应不利.吸附反应的焓变△H^o m和熵变△S^o m均小于零,为放热反应,反应向更有序状态进行;在相同条件下,pH越大,焓变△H^o m和熵变△rS^θ m绝对值越大,表明pH越大,越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随着pH的升高,Fe3^+被还原的百分率η减小,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随着pH的降低,胡敏酸铁Fe3^+解吸率增大;对解吸率曲线进行拟合,线形方程具有显著的相关系数.胡敏酸吸附Fe3^+的反应为包括胡敏酸内部和外部结合的“两相”反应.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是一个遗传力很低的数量性状。奶牛的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是由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得来(SCS=log2 SCC),与乳房炎有较高的遗传相关(0.60~0.80)(Banos et al.,1990),是目前对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闽东南沿海遥感调查实例解析“3S”在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GIS与RS,GIS与GPS如何相互结合,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服务。  相似文献   

20.
叠氮化钠对大豆M_1的生物学诱变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04%的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品种黑农37、抗线2号、东农42号、东农92-070和东农44号,M1代田间调查发现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降低,有矮化和晚熟现象。室内考种发现: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重和百粒重处理后的平均数和均数标准误的值与对照相比,变异范围均增加。SDS-PAGE分析表明有贮藏蛋白亚基缺失体出现。因此,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种子是研究大豆化学诱变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