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申田 《福建茶叶》2016,(11):302-303
北宋诗人黄庭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茶爱好者和佛教信仰者。其一生创作的诗词中,有许多关于茶的诗作,并且在创作的时候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结合在一起,将宋朝的禅茶文化展露无遗。在《全宋诗》中,黄庭坚关于茶的诗作就有五十五首之多,本文将从黄庭坚的茶诗作品中略作分析,以此探究黄庭坚的禅茶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或认为两者等同。其实不然。"禅茶"和"茶禅"虽然仅一字之差,细细品味是有差别的,前者主要指佛门茶事;后者不仅是佛门茶事,更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茶事典故,早已为道家和儒家所认同,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龙井茶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宋代在龙井茶尚未诞生前,美丽的杭州西湖边的群山中,已经出现了多个名茶,如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小龙茶、垂云茶等。《广群芳谱·茶谱》引《杭州府志》:"宝云山产者,名宝云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寺白云庵者,名白云茶",宝云茶、白云茶均见之于诗。谢张和仲惠宝云茶宋·王令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荜门。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犹有惠山存。  相似文献   

4.
张泽建 《福建茶叶》2016,(3):390-391
茶文化在我国一直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我国的古代文化均离不开茶文化的影响。在灿烂的诗文化中,茶也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受到许多诗人的喜爱,将茶赋予各种各样美好的意蕴。本文将首先介绍茶诗的概念,再介绍各个朝代不同的茶诗的意蕴,最后阐释茶诗中不同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5.
茶与诗歌     
陈铭华 《茶报》2000,(1):39-4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茶与诗的结缘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自古至今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茶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咏茶诗歌可分为以茶为主题的诗歌和不以茶为主题的涉及有关茶的内容的诗歌等两大类,即狭义上的茶诗和广义上的茶诗。它们对茶与诗歌的研究有着同样的价值,都形象生动的反映了茶的采摘、制作、沏泡、品饮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钱时霖 《茶叶》2013,(1):60+63-60,63
1小龙茶见于赵抹的《重游龙井》诗 在《全宋诗》第6册第42、49页赵扑诗集卷六中载有《重游龙井》诗,全文如下:予元丰已未仲夏甲寅以守杭得请归田,出游南山,宿龙井佛祠。今岁甲子六月朔旦复来,六年于兹矣。老僧辩才登龙泓亭烹小龙茶以迓予,因作四句云。  相似文献   

7.
云浮市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故里,一千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此传承不息,新兴县因此被称为“中国禅都”。集六祖文化和茶叶种植历史的新兴县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禅茶融合、茶旅一体”,将六祖智慧融入茶叶产业发展中,为当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兴模式。本文选择新兴县象窝山传统茶场作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基础上,总结“禅茶融合、茶旅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战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于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来说,其中所诠释的内容极为多样,除了文化体系外,表达手法,乃至情感思维等等,都是当前值得我们具体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茶禅诗与现代诗歌艺术都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其中所诠释的文化理念与创作情感,都充分展示情感理念的独特影响力。本文分别描述禅茶诗与现代诗歌的内涵特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分析禅茶诗对现代诗歌的具体影响,并为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禅僧无象静照到天台山石桥茶供罗汉,亲见罗汉现身等"异象",顿悟自性,作诗偈二首,以自证悟境,引起南宋41位僧人极大兴趣,赓韵相和,共82首诗偈。这段因石桥茶供"异象"引起的禅僧间诗偈和唱论辩佳话,在中日茶文化史,特别在禅茶文化史上实属罕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道僧天云茶     
刘竹青 《中国茶叶》1994,16(1):43-43
安徽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山之一,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佛教圣地之称和莲花佛国之誉。随着佛门开放,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人前来进香、旅游,这为研究开发九华“佛茶”提供了良机。1991年省科委下达了“九华佛茶研制与开发”研究课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研制成功九华四大佛茶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茶诗浸润着禅宗文化。在"禅茶一味"的审美情趣下,茶诗融俗通雅,在境象上的虚实相生、功能指向上的悟禅和审美上的清幽意境三个方面浓浓地透露出禅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宋诗生活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宋代文士渴求诗意栖居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一生爱茶,因此写下无数首传世千年的茶诗。这既是苏轼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茶诗,记录了他的平生遭际、人生感悟,体现出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生活趣味、乐天达观。他的茶诗既有君臣关系、父子之情、又有朋辈之交。因此,苏轼的茶诗既丰富了中国茶诗的意境,又开拓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苏轼的茶诗体现出象外之象、达观乐天、新颖别致和人生况味,有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同时,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他的茶诗记录了茶事茶艺,开拓了茶诗的写作,也承载着独特的史实。因此,苏轼的茶诗,既是诗中名作,又是茶之典范。  相似文献   

14.
唐宋的文人多是通过寄情于茶中,从而体现自己对山水间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茶诗通常又都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在历史时光的洗涤下,展现的是更加深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本文将会从唐宋茶诗形成的过程,发展的概况以及品茶中蕴含的哲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茶诗词中"茶意象"之审美。  相似文献   

15.
刘维维 《福建茶叶》2016,(12):332-333
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茶文化形成于此时,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何顺莉 《福建茶叶》2016,(10):329-330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其间曾涌现出大量的以"茶"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即茶诗。明清时期的茶诗蕴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内容,也是研究明清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茶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明清的茶诗创作,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对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禅茶文化缘起于中国佛教的茶事活动,"禅茶"是僧人以茶悟道,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佛教使茶文化兴盛,并传到世界各地,禅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和韩国,两国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通过梳理禅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和新时代两个时间维度,阐述中国禅茶文化与日、韩禅茶文化的交流进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乔惠全 《福建茶叶》2024,(2):174-176
朱熹茶诗的篇目存在争议,而争议的根源之一在于茶诗如何定义。广义茶诗可以界定为所有与茶有关的诗。以广义茶诗而论,《全宋诗》中可辑出朱熹茶诗18首,篇名没有争议,朱熹诗辑佚未见茶诗,故而现存朱熹茶诗共计18首。较之《唐宋茶诗辑注》和《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朱熹茶诗定为18首更为准确。朱熹茶诗篇目的确定为朱熹茶诗的注释、评析提供了确定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帆 《福建茶叶》2016,(7):294-295
从相似性角度研究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目的在于了解茶诗这种东方的古典诗歌和代表着西方文化内容之一的英语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从"音"和"形"两方面掌握茶诗汉译英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茶诗的内涵。本文介绍了与茶相关的文字翻译在"音"与"形"方面的相似性,并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了相似性角度下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次仁吉 《福建茶叶》2023,(4):193-195
宋朝时期,茶诗已成为了诗歌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体现出了茶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苏轼作为宋朝诗歌领域中的大家,他的诗在茶诗创作中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特点,对此进行了解,对于更好地传承茶文化以及茶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苏轼茶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苏轼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苏轼及其茶诗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