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早稻免耕不同密度抛栽,在抛2.0~2.6万/667m^2范围内,产量与穗数呈正相关,均随着抛栽密度的适量加大而增加。以抛2.0万穴/667m^2为对照,栽2.6万穴的增穗10.78%,增产8.88%;2.4万穴的增穗8.67%,增产6.7%:2.2万穴的增穗5.09%,增产3.42%。  相似文献   

2.
晚稻免耕抛栽不同密度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在抛2.0~2.6万穴/667m^2范围内。产量与穗教呈正相关,随着抛栽密度的适量加大而增加。以2.0万穴为对照,抛栽2.6万穴的增穗11.85%,增产8.39%;2.4万穴的增穗7.6%,增产5.68%;2.2万穴增穗4.2%。增产3.0%。  相似文献   

3.
针对旱稻肥料运筹不当和抛秧稻的特点,在壮秧,667m^2抛栽2万穴,基本苗4 ̄5万,施肥总氮量同一水平,基蘖肥(前期)与穗粒肥(后期)配比7:3时,达到适宜穗数下,提高成穗率,穗粒协调而高产,比对照增产4% ̄9.46%。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杂交水稻新组合,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特进行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1)汕优多系1号(作对照)  (2)K优4号(3)菲优多第1号(4)特优59(5)K优5号(6)金优46以上6个品种均由遵义市种子公司提供1.2 试验方法1.2.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0m2,每个小区栽8行(4个宽窄行),退穴栽30穴,重复间间隔33cm,四周保护行与小区间距离为33cm,栽插方式为宽窄行,宽行33cm,窄行16.7cm,株距…  相似文献   

5.
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1995~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2年3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增加了1155kg(24.05%),平均每轮每hm^2增加192.45km(4.01%),与线性回归响应(b=187.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1.8cm(12.7%),每行粒数增加4.1粒(10.9%),千粒重增加27.2g(12.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株高、穗位也有所提高。经6轮选择后,株高增加29.2cm。抗倒性、抗青枯等显著提高,倒伏率从C0的22.7%减少到C6的12.1%,青枯病株率从C0的18.1%减少到C6的9.6%。  相似文献   

6.
“安优粘”是安顺地区农科所“九五”期间通过审定的高产早熟的优质中籼品种,研究表明该品种“靠栽又靠发”, 重在“攻成穗、争 实粒”,以 每667 m 2 栽插2 .5 ~3 .0 万穴、每穴4 ~6 片苗、追施纯 氮10 ~15 kg 、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 施肥方式最好,每667 m 2 产量可超过550 kg 。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小燕 《耕作与栽培》2000,(3):24-24,27
通过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分次施用比集中施用效果好,可提高氮素对利用率3.6%~10.8%,提高玉米产量4.8%~14.4%。氮素的分配与玉米生育进程密切相关,施是穗肥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氮素分配以基肥25%,拔节肥25%,穗肥50%效果最好,氮素利用率达39.7%,玉米产量达单产538.1kg/667m^2。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稀植丰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三都水族昌育稀植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采用4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水稻旱育稀植生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穗粒 到叶龄,移栽叶龄,密度为决策变是一,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田间试验,建立了水稻旱育稀植717.316kg=667m^2以上的丰产农艺措施组合为:播种期4月7月 ̄4月10日,穗粒追肥到叶龄是倒3.296 ̄2.204叶,移栽叶是5.951-0.451叶,密度是1  相似文献   

9.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7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相似文献   

10.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11.
优质稻米“安优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优粘”是安顺地区农科所“九五”期间通过审定的高产早熟的优质中籼品种,研究表明该品种“靠栽又靠发”,重在“攻成穗,争实粒”,以每667m^2栽插2.5 ̄3.0万穴,每穴4 ̄6片苗,追施纯氮10 ̄15kg,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方式最好,每667m^2产量可超过550kg。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黔油10号制种产量与栽培措施的数量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作了增产效应分析及有关措施的优化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尿素:10.0~25.8kg/667m^2,种植密度:1.4~1.8万株/667m^2。氯化钾;2.5~6.0kg/667m^2,过磷酸钙;36.0~50kg/667m^2,可望获得75~100kg/667m^2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梁庆平  黄少军  韦艳娟 《种子》2007,26(7):74-76
用4种不同抛栽密度1.8万、2.0万、2.2万、2.4万穴/667 m2对黑糯稻进行试种。结果表明:黑糯稻在各种栽培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抛栽密度的提高,成穗率逐渐下降,呈负相关,其营养生长相应完成早,随之进入生殖生长也相应较早。以2.2万穴/667 m2、每穴2苗的产量最高,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结构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此研究是针对再生稻生产中存在发苗不足、成穗率低、肥料利用率不高等因素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密度在18~31.5万穴/hm^2的范围内,再生稻粒重变化不大,实际产量基本一致,但再生稻发苗数和有效穗以18~22.5万穴/hm^2最高,分别达20.3~24.3苗/穴和18.9~20.1穗/穴;促芽肥施用过多,会影响头季中稻的产量,随促芽肥的增加,再生芽长也增长,但发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单穴穗重则有下降趋势。同时,化学促芽剂4PU-30、高产精、腐殖酸、IAA能够增加头季中稻单穗重和促进再生芽的萌发生长,提高穗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15.
汕优669组合作为抛栽中稻-再生稻,以抛栽密度,头季稻施氮量,头季稻氮肥作穗肥比例,芽苗肥氮肥量,留桩高度为栽培因素进行试验,经模拟选优和综合分析,头季稻和再生稻两季化整为零产量高产的技术组合是:抛栽2.2-2.4万丛/667^m2,头季稻施纯氮12kg左右/667m^2,头季稻氮肥作穗肥比例为25%-35%,芽苗肥施尿素25kg左右/667m^2,留桩30cm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造反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个施肥水平处理和3个不同抛栽密度处理。结果表明:玉美占在低、中氮肥水平条件下,有效穗数和产量随着抛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氮水平条件下,高密度却会导致群体的恶化和产量的下降;玉美占要获得良好的群体结构、较高的产量,其适宜施氮水平为210kg/hm2,适宜抛栽密度为30万穴/hm2,低氮水平下其密度可增加至36万穴/hm2。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秧适宜密度阈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旱育秧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的适宜密度阈值。研究认为,中籼抛秧稻,每m62抛24-27穴,基本茎蘖苗80-100万,中籼手栽稻,每m62栽27-31穴,基本茎蘖苗100-120苗,中粳稻每m62抛栽或手栽45-50穴,基本茎蘖苗130-150苗,有利个体群体兼顾协调,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贵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期,我们先后育成了贵农10号,贵农11号(原名贵丰一号),贵农12号等三个小麦新品种。三个品种中均有综抗矮2号,绵阳11号,苏麦3号,A552,Maris TemPlar等亲本血缘。贵农系列小麦品种均属弱冬性,多穗型品种,每公顷有效穗可达1.5 ̄1.7万穗,穗粒数40 ̄50料,千粒重40 ̄45g,公顷产达6300 ̄7650kg,株高80 ̄90cm中早熟,穗长方型、长芒、红粒。抗旱,抗寒性强;高抗白粉病、条地为霉病。杆锈病均免疫,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5.6% ̄17.9%,赖氨酸含量0.40% ̄0.44%;湿面筋含量26.5% ̄29.3%;适宜贵州高寒山区及周边省市高寒山区种植推广。自1987 ̄1999年,在个品种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06.67万公顷。属贵州省两次大的小麦更新品种。累计增产小麦达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