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测水配方、以渔控藻"工作可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水域清洁、生物多样性、景观效果。作者应用测水配方和放鱼养水技术对济宁太白湖湿地进行生物调控,通过对太白湖湿地大水面放养鲤鱼、草鱼、鲢鳙鱼,得出水绵治理的最佳放养品种及数量比例,开启以渔控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5月26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对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2016年太湖治理专项省级统筹项目"太湖以渔控藻工程"进行了验收。江苏省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太湖渔管办联合浙江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在太湖长兴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太湖渔管办王小林主任、长兴县农村农业局谢广平副局长等与爱心人士一起将300万尾、近5000千克鲢鳙鱼苗放流太湖。为保护太湖生态环境、维护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太湖渔管办依据太湖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以及湖内渔业生物生长状况,进一步优化渔业资源增  相似文献   

4.
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我国鲢、鳙鱼的养殖从唐代鲤鱼养殖的衰败开始兴盛,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但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十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  相似文献   

5.
<正>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10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为探索一种改善滆湖生态环境和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的生态渔业模式来替代传统网围养  相似文献   

6.
大连水产学院设计的40马力水库双船疏目拖网试捕鲢、鳙鱼已获得成功.目前该院正进一步总结,并将针对我国大多数水库普遍使用20马力机船的情况,继续研究和试验以20马力为主的其他小马力机船的鲢、鳙鱼疏目拖网. 鲢、鳙鱼是目前我国水库的主要放养鱼类.水库捕捞鲢、鳙鱼主要用赶拦刺张联合渔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湖鲢、鳙的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并结合多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就太湖鲢、鳙鱼渔获量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微囊藻约占鲢、鳙食物体积比的90%以上;鲢、鳙渔获量在1983~2004年期间波动在(1305.4±380.0)t,占鱼类总产量的(7.18±3.32)%,其中仅1984、1985年接近2000 t。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鲢、鳙鱼主要摄食微囊藻。影响其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苗种放养量不足、捕捞强度过高和富营养化提供了充足饵料。提高鲢、鳙放养量,不仅可以利用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微囊藻饵料资源,而且可以抑制太湖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水库鲢、鳙鱼的捕捞方法主要是“赶、拦、刺、张(拉)”联合渔法、“网、电”联合渔法、定置张网渔法和围网渔法等几种,这些渔法的渔获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鲢、鳙鱼活动规律的掌握和渔法的施行。如何准确了解鱼群活动情况,有的放矢,以施行最佳渔法,达到高效、省工之目的,乃是一个应该研究和掌握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科研、生产实践和广大渔工的实践经验,就此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 鲢、鳙鱼是我国水库主要放养鱼类。多年来捕捞鲢、鳙鱼的渔具、渔法主要是《联合渔法》和拉网、围网、网箔以及刺网等。前者投资大、成本高、作业时间长、强度大,后几种网具除此之外,尚有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理想等缺点。近年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大水面生态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优质动物蛋白,还可以维持生态环境平衡。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等增殖渔业,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为促进湖泊、水库生态保护和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总结推广各地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成功经验,探讨新时期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转换路径,助推大水面生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2023年5月30日首届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大会在杭州千岛湖举办,现将专家在大会所作报告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生态制剂在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活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对改良水质、增强水生动物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2007年,叶县鱼场在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上作了对比试验,有效地证明了微生态制剂能提高鲢鳙鱼的成活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生长率。2008年在整个鲢鳙鱼苗种培育上进行了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 g和4.30 g,鳙则分别为11.29 g和5.09 g。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9~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为使当年投放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 g/m3。  相似文献   

14.
王武 《水产学报》1981,5(4):351-360
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什么是鳙鱼?鳙鱼(Bighead carp),拉丁名Aristichthys nobil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鳙属;又称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鳙鱼是我国特有鱼类,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它属于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鳙鱼体侧扁,头肥大,约占体长的1/3,腹部  相似文献   

16.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7.
<正>2016-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联合如皋市水产养殖场等5家企业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其中如皋市水产养殖场项目实施点在60亩池塘上建造砖混结构养殖水槽8条、1328米2。2018年,我们开展了养殖系统放养罗非鱼、净化区套养鲢鳙鱼养殖试验,罗非鱼均产为51.6千克/米3,亩利润为6076.7元,现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开展罗非鱼养殖试验情况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池塘开展鱼虾生态混养试验,主养南美白对虾,搭配草、鲢、鳙鱼生态混养,通过生态肥水、零饲料和渔药投入,探索出西北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棚塘接力"和"水草+浮游生物+南美白对虾+草鱼+鲢鱼+鳙鱼"多营养层级综合利用生态放养模式。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节本增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氮、磷排放。  相似文献   

19.
内陆天然水域生物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操纵方法,通过在富营养化程度较低的温带非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凶猛鱼类,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亚热带、温带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鲢、鳙鱼40~50g/m^2、控制底栖鱼类、移植适宜水生植物、严格限制草食性水生动物,在草型湖泊控制草食性水生动物、保护和恢复水下植被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快“赶、拦、剃、张”联合渔法赶鱼速度,改进捕鱼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76年承担了国家水产总局、省科委、省水利厅和水产厅下达的水库鲢、鳙鱼“网、电”联合渔法捕捞技术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