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2,31(5):858-860
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相似文献   

2.
为对比不同品种、不同诱变方法和剂量的诱变效果,以便给大豆诱变育种和突变体库构建提供有效途径,对4个东北春大豆品种黑农48、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进行~(60)Co-γ辐射和甲基磺酸乙酯(EMS)的诱变处理,调查分析其M_1和M_2代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脂肪及其它农艺性状。研究发现各品种对不同诱变方法反应敏感度不同,黑农48对辐射诱变敏感度高,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对化学诱变敏感度高。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M_1代均会对各品种不同性状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多数由生理伤害造成。两种诱变方式对品种诱变影响各具特点,辐射诱变具有明显的苗后致死性,而且对不育性影响更明显;化学诱变更温和,M_1代成株率更高。两种诱变M_2代的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其它农艺性状趋于相同,但辐射诱变在叶型、分枝、黄化株、育性等方面的突变率比化学诱变高,这些变化特点的研究可为诱变育种或者构建突变体库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EMS诱变群体M_2的生育期、株高变异系数大于M_2,而且世代间的相关显著。主茎节数、分枝数和产量性状M_2和M_3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同。M_3M—M_4各性状的相关值大于M_2—M_3。M_3株系与M_4品系间各性状的相关值高于M_3单株与M_4株系间的相关值。一些性状M_2株系内变异大于株系间变异,另些性状则相反,但M_2株系内变异小于株系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能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东北粳稻通禾899,剂量为0(CK)、200Gy,初步研究了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后代材料出现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辐照M_1代全部为半不育,结实率5.2%;M_2代突变率5.7%,高于传统的γ、X射线辐照诱变的突变率,而且突变体的类型丰富;经过M_3~M_5代的连续种植和选择,后代突变体群体越来越大,大部分突变材料均已稳定,少量后代材料综合性状优良,生育期比对照通禾899明显提前,已参加吉林省水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但有近30%的材料在M_5代还存在分离或疯狂分离,分离的材料绝大部分表现为长粒型,千粒重偏低,外观品质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EMS诱发玉米性状变异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有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的石蜡油溶液处理5个玉米自交系的成熟花粉,处理后代采系谱法种植;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各种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性状。本试验得出:经EMS处理的试材,M1代表现出来的叶色变异,并不能真实遗传。在诱变后代选择生育期突变体应从M2代开始,成株期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型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降低的突变明显。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对转Bt基因水稻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报告基因gus与抗虫基因 cry1Ab是连锁遗传和协同表达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快速筛选抗虫杂种植株;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抗虫和感虫的两类植株间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利用Bt水稻培育优良的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创制突变体库是甘蓝型油菜品种选育和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的重要基础。春性甘蓝型油菜开花不需漫长的春化过程,生育期短,在创制突变体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春性油菜862种子,以构建春性油菜EMS诱变突变体资源库。通过比较8种不同浓度EMS(0~1.4%,间隔0.2%)对发芽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使用0.8%的EMS作为最佳处理浓度,发芽率为37.2%。田间种植筛选与表型统计初步鉴定了M2代1823个单株的形态学性状,突变频率为3.91%,主要包括叶色、叶形、株高、株型、角果长短、种粒大小、种皮颜色、种子含油量以及其它性状变异等,突变类型十分丰富。该突变体库的构建为油菜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表型多样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EMS对新春11小麦抗性淀粉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甲基磺酸乙酯(EMS)在高抗性淀粉小麦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春小麦新春11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浓度EMS诱变小麦种子的M2代成熟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变化,同时结合株高等农艺性状时优异材料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MS(0.3%、0.5%和0.7%)处理后,M2代籽粒平均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2.76%、3.22%和4.31%,高于未处理的籽粒抗性淀粉含量(2.57%),并发现了抗性淀粉含量较高和较低的突变体.其中,0.3%浓度EMS最适宜新春11农艺性状的诱变,突变类型最多;0.7%的EMS处理获得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的突变体更为丰富.综合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的表现,筛选出7个抗性淀粉含量高且综合性状优良的M2突变家系.  相似文献   

9.
夏大豆辐射诱变类型与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or—射线:处理大豆风干种子,在1.69万、1.88万、2.16万、2.34万rad范围内,不同吸收剂量对M_1代出苗率无影响。不孕株随着剂量加大出现的频率大,品种间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早熟突变频率低,大多趋向熟期偏晚,极早熟与极晚熟突变与品种有关,与吸收剂量无关。M_2代诱变的类型比较多,出现结荚习性及“多小叶”突变系。百粒重变异幅度较大。单一性状突变较少,以多性状突变为主,出现了打破基因连锁,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同步增加的突变系。同一剂量对不同的品种效应不同。底荚高度在5—30厘米范围内,其与单株生产力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在20节范围内与单株生产力相关不显著。M_3代各种突变性状趋于稳定。微突变引起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同步增加的机率大。通过测产,选出了二个品种四个处理比对照增产23.43~54.17%,已提升品种鉴定圃。  相似文献   

10.
一、选育经过泉糯101于1981年早季用~(60)Co-r射线2万伦琴照射[(科薏稻×珍汕97)×(IR_(24)×7-52)]F_1干种子,M_1F_2小本种植,种子成熟时混收主穗种子,晚季M_2F_3单本种植2880株,共选择变异单株71个。1982年早季种植M_3F_4,单本插,每小区48株,从入选的71个单株后代中选留12个株系,晚季单本种植M_4F_5,每小区96株,通过测产、考种、结合田间抗性表现,选留优良株系3个。1983年早季(M_5F_6)继续加代选择、测产,并进行多点搞瘟鉴定。其中以M11010-1-7-1产量最高,抗性较强,其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1.
为创建突变体库,丰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利用两种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_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油18的种子。经田间观察,M_2植株在苗期、花期有叶色、叶形、茎色、花瓣颜色、花瓣形状、花瓣数目、雄性不育和开花期明显变异株。测定M_3种子千粒重与含油量,获得28份大粒(最大千粒重为7.32g)、9份高油(最高含油量为52.80%)材料。0.3%EMS处理后,M_2植株中叶片、花器官、株型与茎秆性状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282%、8.546%和0.977%;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均小于对照,但不显著。0.6%EMS处理后,M_2植株相应性状的突变频率更高,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都极显著小于对照(P0.01)。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EMS突变体库构建及抗除草剂突变体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利用诱变技术快速创造变异类型丰富的油菜新材料用于油菜遗传改良,分别用0.4%、0.8%、1.0%和1.2%的EMS(甲基磺酸乙酯)溶液对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结果发现:(1)1.0%的EMS溶液是处理中双9号干种子的最适浓度,4种不同浓度处理M2代表型变异率依次为11.26%、14.82%、27.19%和12.38%;(2)EMS诱变具有器官特异性;(3)M2代突变体库中筛选到3株苯磺隆抗性突变体,突变率约为10-4。现已创建了包括子叶、叶片、花器、株型、角果等多器官变异类型的突变体库,为油菜遗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杂交早稻新组合金山优318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从龙特浦B∥龙特浦B花/1B杂交后代中选优良株系与T152A测交,再经多代回交核置换育成不育系T31A,以T31A与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恢复系明恢82配组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金山优3182。该组合具有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学诱变法筛选抗草甘膦大豆突变株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对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不同品种按不同处理剂量分区种植,按常规法单株选择收获.不同浓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的M1代成活率均高于半致死浓度处理;对M3代35518个植株于3叶期进行喷洒1.31ai.kg·hm2草甘膦浓度鉴定,其中40株生长正常,所获抗性植株是经5 mmol·L-1叠氮化钠诱变处理的绥农10和黑农44.2008年继续对M4代进行鉴定,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应用化学诱变法可以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突变株系.  相似文献   

15.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1,30(5):760-763
利用0.5%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7个春大豆品种种子,并对M1和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代主要是化学物质扰乱了植株生理而产生生理损伤发生了形态变异.M2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M2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以株高、主茎节数较高,而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  相似文献   

16.
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寒地粳稻龙粳20(多蘖 弯穗型)和龙粳21(少蘖 半直立穗型)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与两种类型水稻成穗率呈先降后升的二次回归关系,与分蘖末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最大茎蘖数呈先升后降的二次回归关系。行距对龙粳20一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二次枝梗,而龙粳21则相反;行距与参试品种的二次枝梗结实率和穗结实率均呈负相关,其中与龙粳20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行距与龙粳20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龙粳21的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株型性状更易受到行距的影响,其中行距与龙粳20的剑叶长、剑叶宽、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穗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龙粳21的各株型性状相关均不显著。较宽行距有利于多蘖 弯穗型品种穗、茎、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龙粳20的最佳行距处理为30 cm,而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21,窄行距更佳,最佳行距为21 cm。分析认为宽行距移栽有利于改善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群体生态环境,窄行距有利于提高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的空间利用。  相似文献   

17.
高空环境对水稻遗传性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使水稻干种子处于海拔30-35 km高空8 h后回收种植,并调查SP1、SP2代的性状表现和SP3代单株与SP4代平均值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SP1代出现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降低,中后期生长不整齐,抽穗期不一致,结实率降低等现象,对SP2代群体所调查的11个农艺性状,均出现比其它诱变因素更为广幅的分离,并获得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突变株,对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农A和粳型不育系花A、越A的育性均具有恢复能力。SP3代单株与SP4平均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因而认为由高空环境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盐粳68与粳亚种中的东北粳、华北粳、日本粳3种生态型杂种F2产量性状的表现及不同类型个体出现频率的基础上,初步认为与日本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数型个体频率较多,与华北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重型个体频率较多。同时对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的相关、通径、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程度和遗传传递特点的不同,因此,在杂种早期世代在与东北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总粒数和穗数作为选择重点,在与华北粳和日本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穗数和总粒数作为产量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盐粳68与粳亚种中的东北粳、华北粳、日本粳3种生态型杂种F2产量性状的表现及不同类型个体出现频率的基础上,初步认为与日本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数型个体频率较多,与华北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重型个体频率较多。同时对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的相关、通径、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程度和遗传传递特点的不同,因此,在杂种早期世代在与东北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总粒数和穗数作为选择重点,在与华北粳和日本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穗数和总粒数作为产量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C0~(60)γ-射线1.2万伦照射龙辐73-8955大豆(Glycine Max. (L.)Merr)稳定系的风干种子,于干燥器中贮存不同时间,以探明辐射的贮存效果。研究表明,贮存对M_1—M_3的某些性状的变化存在差异,M_1代的出苗率,出苗速度,处理间没出现差异。出苗后一周的苗高,存活率随贮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1);不孕株率则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0.01)。M_2代,叶绿素总突变率起伏变化,于播前16天处理组形成最高值。贮存使籽粒变小,植株变高。M_3代,株高、籽粒大小仍因贮存表现出差异。早熟株出现率总趋势随贮存时间延长而下降,M_1代的辐射损伤和M_2—M_3遗传性状变化的差异,说明辐射贮存于M_1(生物学效应),也存在于M_2、M_3代(遗传效应)。不过M_3代的遗传性状差异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