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以来,湖北省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大力实施虾稻连作与鳖稻共生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分别在潜江、仙桃、洪湖分别建立面积分别为1000亩、879亩、500亩的三个核心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共培育核心示范户81户,三个核心示范区小龙虾产量亩平100公斤t稻谷产量亩平606公斤,稻田亩平综合效益1800元。在宜域、京山、赤壁分别建立了面积分别为300亩、100亩、50亩的三个试验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成都地区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具有良好的基础,随着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浪潮的到来,成都市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工程化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力度,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显现出田间工程改造不当、养殖技术有待提高、销售门路有待拓宽等问题。文章在分析了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威胁的基础上,从相关政策制定、加强科技技术推广、探索多途径促进稻田综合种养产品销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促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对策,为成都地区及其它地区的稻田综合种养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稻高产、稳产技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手段乏力,发展稻田养鱼、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就十分及时和必要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就是坚持"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为发展理念,坚持以稳定水稻生产为基础,以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导,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导向,在我县大面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大幅度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下辖9个乡镇,北依松花江,建有四大灌区,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稻种植面积130余万亩,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稻田养鱼的优越条件。桦川县稻田综合种养历史悠久,最早应追溯到1989年的稻田养鱼,到2015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192吨,产值实现230.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省为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多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推广应用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前景看好。我省自2013年推广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以来,在全省20余个县(市)年推广面积40余万亩,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较小,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一、利用网络资源,走产业化道路,带动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稻田养殖发展很快,到2010年我国稻田养殖面积达1989.17万亩,年生产水产品达124.2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5.30%。从发展趋势看,稻田所生产的水产品产量已接近全国湖泊养殖的总产量(153.66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6.55%)。一、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正>D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北方稻蟹共作)技术概述:稻蟹共作的核心技术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方式,保证水稻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测土施肥、四周挖环沟、投放大规格扣蟹、科学投喂,达到水稻增产、河蟹增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进行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种植的同时进行一种或多种水产品配套生产,不需要增加或少量增加投入便可获得单位成本更加经济更多样化的产出。我国约有水稻田2446×104hm~2,其中可进行稻田养殖面积约1000×104hm~2。但据2016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稻田养殖总面积达150.16×104hm~2,仅占可养稻田面积占1/10,养殖产量达  相似文献   

9.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扬州市1995年稻田养殖面积达10.05万亩.亩均效益120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这项技术的要点介绍如下:1.选好田块。用于养殖的稻田应具备以下条件:(1)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无污染源,排灌方便;(2)地势低洼.保水...  相似文献   

10.
<正>平湖市以"养鱼、稳粮、增收"为出发,从2010年开始开展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面积从2010年的440亩到2014年推广面积已达5500亩,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渔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将我市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情况介绍如下:一、新模式试验示范1.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位于平湖市新埭镇,试验示范面积2220亩。2.稻田要求(1)种养条件:养殖青虾的稻田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好、不渗漏水且交通便  相似文献   

11.
2015年萝北县水稻种植面积54.5万亩,发展稻田养鱼的资源潜力巨大且前景看好。今年我县承担了省农委“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面积“水稻-鲤鱼”共作600亩,其中稻田养殖鲤鱼商品鱼150亩,稻田养殖鲤鱼夏花450亩。经过项目组共同努力,亩投放春片3.3公斤,平均亩产15.5公斤;亩投放夏花70尾,平均亩产15.4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A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鱼共作)技术概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增产增效情况: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增加水产品产量50kg~100kg。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可以减少一般稻谷生产的施肥和农药成本50元~100元。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一、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建湖县为全国稻田养殖较早的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1998年先后建成恒济东袁、建阳建设、沿河蒿仑稻田养殖示范区和蒋营荡东、冈东康庄等稻田养殖示范点,稻田养殖规模达15万亩,由于稻田养殖技术缺乏,产品品质不高及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的不成熟,进入21世纪初期,稻田养殖大面积减少。2016年,建湖县部分种养户借鉴外地经验,尝试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并取得较好效益。截至2023年3月,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由2016年的0.15万亩增至7.9万亩,  相似文献   

14.
稻田综合种养是水、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立体开发实用生产项目,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种稻与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近些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富锦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王武 《中国水产》2011,(11):43-44,45-4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稻田养殖发展很快,到2010年我国稻田养殖面积达1989.17万亩,年生产水产品达124.2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5.30%。从发展趋势看,稻田所生产的水产品产量已接近全国湖泊养殖的总产量(153.66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6.55%)。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近年来以"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在各地兴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模式探索。湖北省已将稻田综合种养打造成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作者总结了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分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湖北省是较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省份,200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小龙虾野生寄养"生产模式逐  相似文献   

17.
<正>贵港市位于广西的东南部、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土地平坦、水源丰富,浔江、黔江、郁江三江交汇,水系发达。辖区内河道纵横,大小河流106条,自然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是难得的小龙虾养殖发展优势产区。2021年贵港把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作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任务之一[1],2021年明确将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为稻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 644 080 hm2,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规模性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了区域内产业发展中养殖条件和技术方面、稻谷价值、产业组织化、种养户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产业发展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种植为主、兼顾养殖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一、养殖动物在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稻田综合种养能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利用养殖动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