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两段"育苗不同品种筛选试验,设置了垦稻10、松粳6号、哈99-774两段育苗试验处理,以当地品种莎莎妮常规栽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两段育苗均表现为秧龄长,秧苗素质增强,返青、分蘖、抽穗早。其中垦稻10和松粳6号品种熟期适宜,产量分别是652.3、635.6 kg/667 m2,较海伦市常规品种增产152.9、136.5 kg/667 m2,纯增效益225.2、195.7元/667 m2,99-774品系没能安全成熟。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段”育苗不同品种筛选试验,设置了垦稻10、松粳6号、哈99-774两段育苗试验处理,以当地品种莎莎妮常规栽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两段育苗均表现为秧龄长,秧苗素质增强,返青、分蘖、抽穗早。其中垦稻10和松粳6号品种熟期适宜,产量分别是652.3、635.6 kg/667 m^2,较海伦市常规品种增产152.9、136.5 kg/667 m^2,纯增效益225.2、195.7元/667 m^2,99-774品系没能安全成熟。  相似文献   

3.
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嘉早32为材料,在浙江省乐清市开展钵形毯状秧苗培育及机插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机插秧盘相比,在相同播种量下,钵形毯状秧盘吸水性好,秧苗成苗率高、素质好;机插后秧苗伤秧轻、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每丛分蘖多,有效穗足,平均增产7.1%。另据不同早稻品种机插比较试验结果,桂996和中嘉早32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可作为乐清市双季稻机插早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机械插秧对水稻根系伤害重,插深一致,插后返青慢,但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苗数;人插植伤小,插后易缓苗,但是插秧时难保证插深、密度,人为因素难把握;钵育苗可增加单株生长空间,插后无植伤,提高带蘖率及促进秧苗分蘖早生快发,试验证明,钵育摆栽是最有效的增产增收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保墒旱育秧试验结果表明,保墒旱育秧较常规旱育秧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增产原因在于保墒旱育秧播种早、播量低、秧苗素质好、分蘖能力强,早育早插延长了有效分蘖期,有效分蘖增加,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穗数,最终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6.
应用"一手甩"颗粒甩撒剂与常规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插秧后3 d,使用"一手甩"颗粒甩撒剂333.3 g/667 m2混拌少量的细土撒施,可以使秧苗快速扎根、加快返青,提高成活率,而且植株分蘖早、分蘖多,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增强。与空白对照相比,产量增加71.7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杨丽敏 《中国稻米》2001,7(6):24-25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自80年代大面积推广以来 ,迄今为止已创造了不少效益 ,但是寒地水稻生育期短 ,育苗期间积温不足 ,致使早育早插、培育壮秧、争积温、创高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 ,研究大、中棚三膜增温 ,充分利用日温 ,提高光能利用率 ,再加上利用钵体育苗、带土坨移栽、本田稀植、水肥管理等方法来缩短秧苗返青期、提高分蘖率、增加有效穗数 ,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栽培技术1.三膜覆盖 ,钵体育苗所谓“三膜”即是在大、中棚与地膜之间增设一层膜 ,较常规旱育苗多一层小棚 ,其高度为40~50cm左右。三膜覆盖通过缩…  相似文献   

8.
塑料软盘抛秧就是利用塑料软盘培育适龄秧苗,改过去的常规手插为直接将盘中秧苗抛向空中,利用自身重力,均匀抛落田中,并通过适当整理,完成插秧工作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1塑料软盘抛秧好处及生育特点1.1好处节省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45~50;据考察.抛秧比手插秧苗增产3%~5%;节省的秧田种其它作物的收益加节省插秧工本合计,净增收益 32. 1~38. 4元/亩。2.2生育特点返青活棵快。一般抛秧后1天露白根,3天扎好根,比常规手插提早活棵4天左右.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偏早1~2叶位,高峰苗应控制在45万左右,后期绿叶数增加0.4片,生育期缩短4天左右.基…  相似文献   

9.
播种量对机插水卷苗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卷苗机插高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水卷苗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前秧苗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发根力、根系活性、成苗率、苗基宽、重高比及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小播量处理秧苗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力强、每穗粒数多,但播量过小导致基本苗和穗数不足,当武运粳24号播种量从180g/盘降低到120g/盘(738.9g/m2)、6两优9368播种量从110g/盘降低到70g/盘(431.0g/m2)时,产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播种量继续降低,产量均显著下降。【结论】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播种量,常规粳稻为2.03粒/cm2,杂交籼稻为1.14粒/cm2。  相似文献   

10.
以目前四川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适宜的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秧因籽粒灌浆期比手插秧长,全生育期比手插平均长1.9 d;机插秧平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均比手插秧高,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比手插秧低,最终产量比手插秧高12.3 kg/667 m~2,增产2.54%。品种的最高苗数与机插秧增产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机插秧以选择分蘖力中上等品种为宜,辐优6688、D香707、蓉稻415、川农优498、协优027、川香317可作为机插秧的主推品种。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量80 g/盘;每667 m~2施纯氮6~9 kg,采用传统的"重底早追"的施氮方式;于4.5叶期按29.7 cm×19.8 cm规格移栽。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秧苗随着秧龄的延长苗体窜高,秧苗发根力变差,植株植伤重,返青活棵慢,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随着秧龄的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以秧龄18d最高,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05.7kg/667m^2;秧龄23d其次,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95.9kg/667m^2;秧龄28d第三,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69.5kg/667m^2;秧龄33天最低,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29.7kg/667m^2。不同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苏优22最高,常规粳稻武粳15其次,常规粳稻扬辐粳7号最低。  相似文献   

13.
<正> 由于外界条件影响或栽培管理不当,会引起水稻的早穗。早穗又叫“小穗头”,是水稻的早穗已开始分化发育,移栽不久就抽穗的现象。一般在早、晚造的早熟品种发生较多。早的在插秧后10多天,迟的不超过一个月就开始抽穗。植株矮小,叶色淡,分蘖少,穗子小,秕谷多,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剑叶,因而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4.
北方寒地水稻超早播育苗标准化生产技术,是以生产绿色、有机、优质水稻为前提,通过引用借鉴国家有关行业标准,结合宁安区域自然条件及近五年来种子、肥料、栽培、植保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在大量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技术是根据当地不同积温条件,选用五优稻一号、松粳6号等优质的晚熟品种,实施提早育苗,于3月25日~4月1日播种,争抢更多的有效积温,同时采用352孔大孔育秧盘,培育均质多蘖壮秧,并在本田实施超稀植栽培与管理,从而发挥晚熟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5.
北方寒地水稻超早播育苗标准化生产技术,是以生产绿色、有机、优质水稻为前提,通过引用借鉴国家有关行业标准,结合宁安区域自然条件及近五年来种子、肥料、栽培、植保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在大量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技术是根据当地不同积温条件,选用五优稻一号、松粳6号等优质的晚熟品种,实施提早育苗,于3月25日~4月1日播种,争抢更多的有效积温,同时采用352孔大孔育秧盘,培育均质多蘖壮秧,并在本田实施超稀植栽培与管理,从而发挥晚熟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18.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2015年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青木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150 hm~2,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拱棚旱育机插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4~4.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8278.5 kg/hm~2,晚稻9415.5 kg/hm~2,比常规栽培(水育秧手插秧)分别增产15.36%、22.89%,双季稻增收7600.9元/hm~2,节支6150元/hm~2,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工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对化两优3号、桂农占和天优998移栽返青期幼苗在10℃低温下处理4d后的叶赤枯度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不同剂量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后,移栽返青期水稻幼苗叶赤枯度下降,伤害度、丙二醛(MDA)的含量大幅下降,脯氨酸浓度下降幅度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在100 mg羧甲基壳聚糖+100 mg/L蒸馏水和150mg羧甲基壳聚糖+150 mg水杨酸/L蒸馏水的处理对提高水稻幼苗抗低温能力较好;在3个品种(组合)中,天优998喷施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后抗低温能力提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