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著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著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著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相似文献   

4.
<正> 鳅苗孵化破膜时,全长约3.7mm,不能自由游泳,靠口部附着器吸附在鱼巢、池壁或其它物体上,通过吸收自身卵黄囊的营养而生长发育。破膜后58h,全长约5.3mm,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毕,开始  相似文献   

5.
泥鳅苗种的工厂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泥鳅自然繁殖产卵率低,且产出的卵容易被亲鳅吃掉,受精卵的收集也不方便,操作难度大,产卵亲鱼损失较多;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如泥鳅的亲鱼促熟、产卵同步性、受精卵孵化、仔稚鱼全人工培育等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造成目前泥鳅人工育苗出苗率低,不能及时批量提供养殖用泥鳅  相似文献   

6.
凌锡跃 《中国水产》2016,(8):101-102
正台湾泥鳅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养殖周期短,养殖3个月左右可达到上市规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实验选择体重在50g/尾以上的台湾泥鳅亲本221尾(♀86尾、♂135尾)进行人工繁殖实验,结果♀81尾采到鱼卵,共获得卵近46万粒,平均产卵量为5679粒/尾,繁殖水花35万尾,受精率为90.2%、孵化率为84.4%。养至3.5cm以上后获得鱼苗21万尾,成活率为60.0%。  相似文献   

7.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泥鳅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且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几年泥鳅开始向日本、韩国大量出口,养殖效益十分看好。现将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池塘的选择 选择面积为30~60米^2的水泥池或土池。培育池太小不利于饵料生物的培育、太大影响鳅苗的成活率及单产。池深0.5~0.7米,池底平坦逐渐向排水口倾斜,在出水口挖-0.2~0.3米深、面积1~2米^2的集鱼坑,作为人工捕捞鳅苗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正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目前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笔者通过近年来的生产实践与研究,针对泥鳅苗种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方面不同要求,总结出部分技术要点,以期与广大泥鳅养殖者共同探讨与提高。泥鳅苗种培育一般分为夏花培育和大规格鱼种培育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需要的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有所差别,下面分别予以阐述。1夏花培育该阶段为从鱼苗放养到长到3 cm左右,养殖  相似文献   

11.
<正>乌鳢俗称黑鱼,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黑鳢头。乌鳢属鲈形目,鳢科,是鳢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渔业生产中,乌鳢养殖模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乌鳢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逐渐成熟。近几年,乌鳢配合饲料研发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解决  相似文献   

12.
1 放苗前准备 1.1 附着物准备鲍附着阶段包括挂板期(幼体)和四脚砖期。先在池底铺好四脚砖后再放挂板。鲍幼体附着挂板有胶片框架式和波纹板式。  相似文献   

13.
顾成柏 《齐鲁渔业》2009,26(4):30-31
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青蛤经济价值比较高,是沿海主要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据报道:在南方,台湾泥鳅水花一个月后可达到3~6厘米,放养台湾泥鳅3~5厘米规格苗一个月后可达到10克左右,两个月后可达到30~40克,3个月后可达到60~70克,4个月后可达到120~130克。在台湾地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是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最佳时期,重庆山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最适时间不曾有人研究。2014年4-10月我们在海拔400~800米山区里开展苗种培育试验,试图探索台湾泥鳅在本地区池塘培育苗种最佳时间,以期为山区开展台湾泥鳅品种推广和苗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100w白炽灯为光源,分析了夜间照明对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池中有害昆虫的清除及苗种培育成活率及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照明天数为5d数以上,每天连续照明时长为4h,有害昆虫清除率都能达到100%。照明天数为20d时,每天照明时长4h以上,苗种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均最大值,分别为7.57cm及78.29%。小结:合理的夜间灯光照明可以清除苗种培育池中的有害昆虫,有利于台湾泥鳅苗种的生长及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以成熟的3龄泥鳅为亲本(1500kg),采用注射激素催产、室内产卵池产卵、室内孵化槽孵化、室外池塘培育苗种的方法,在水温20-25℃的条件下,共获得泥鳅水花1亿尾,3-5cm鳅苗4000万尾。介绍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向冰 《河北渔业》2008,(12):26-28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现将泥鳅的人工育苗技术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河道污染严重,野生泥鳅苗种资源日见匮乏,为满足养殖户对泥鳅优质苗种的需求,1998年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共获受精卵43万粒,培育各种规格苗种28.6万尾。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1基本设施本试验在华村水库管理所内进行,水源来自管引库水。3月底即人工繁殖前1个多月,在避风向阳、光照充分的地方,建造水泥他15个,其中:面积10m2培育他1个,池深1m;面积4.5m2孵化池4个,地深0.5m;面积20m2育苗池10个,池深0.8m。另外,管理所内有4亩池塘可用于泥鳅种的培育。水泥地池底平整,呈长方形,池边设注排水…  相似文献   

19.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998年县水利局水产站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共获受精卵43万粒,培育各种规格苗种286万尾,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1基本设施本试验在华村水库管理所内进行,水源来至管引库水...  相似文献   

20.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原为野生种,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主要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加上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农科院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