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养鱼》2015,(6)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2.
3.
《江西水产科技》2019,(5)
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著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著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著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相似文献
4.
5.
6.
正台湾泥鳅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养殖周期短,养殖3个月左右可达到上市规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实验选择体重在50g/尾以上的台湾泥鳅亲本221尾(♀86尾、♂135尾)进行人工繁殖实验,结果♀81尾采到鱼卵,共获得卵近46万粒,平均产卵量为5679粒/尾,繁殖水花35万尾,受精率为90.2%、孵化率为84.4%。养至3.5cm以上后获得鱼苗21万尾,成活率为60.0%。 相似文献
7.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泥鳅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且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几年泥鳅开始向日本、韩国大量出口,养殖效益十分看好。现将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 放苗前准备 1.1 附着物准备鲍附着阶段包括挂板期(幼体)和四脚砖期。先在池底铺好四脚砖后再放挂板。鲍幼体附着挂板有胶片框架式和波纹板式。 相似文献
13.
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青蛤经济价值比较高,是沿海主要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成熟的3龄泥鳅为亲本(1500kg),采用注射激素催产、室内产卵池产卵、室内孵化槽孵化、室外池塘培育苗种的方法,在水温20-25℃的条件下,共获得泥鳅水花1亿尾,3-5cm鳅苗4000万尾。介绍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由于河道污染严重,野生泥鳅苗种资源日见匮乏,为满足养殖户对泥鳅优质苗种的需求,1998年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共获受精卵43万粒,培育各种规格苗种28.6万尾。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1基本设施本试验在华村水库管理所内进行,水源来自管引库水。3月底即人工繁殖前1个多月,在避风向阳、光照充分的地方,建造水泥他15个,其中:面积10m2培育他1个,池深1m;面积4.5m2孵化池4个,地深0.5m;面积20m2育苗池10个,池深0.8m。另外,管理所内有4亩池塘可用于泥鳅种的培育。水泥地池底平整,呈长方形,池边设注排水… 相似文献
19.
20.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原为野生种,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主要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加上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农科院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