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2.
3.
4.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的。蚕死后,先软后变硬,出现桃红色,经过一二天,全身长满白毛和白粉,称为白僵蚕。 一、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和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造成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白僵病属真菌病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蚕病,特别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蚕儿患白僵病初期体色一般稍暗,反应迟纯;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约1~2天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白僵病易在多湿、适温(24~28℃)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病原真菌侵入蚕体所需时间及蚕体蚕座消毒药剂药效持续时间的研究,探讨了蚕期蚕体防僵用药的适期,白僵菌和曲霉菌侵入蚕体所需时间均为11h以上;蚕体蚕座消毒药剂“防病1号”消杀白例题菌和曲霉菌的持续时间,在覆盖条件下分别为25h的3h,在敞开条件下分别为10h和1h,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养蚕生产上蚕期蚕体防僵的用药适期。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介绍了家蚕僵病发生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彻底消毒,减少病原传播;降低养蚕环境湿度;防治桑园害虫,减少交叉传染等。 相似文献
17.
18.
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病源及传播途径追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菌株来源和传播途径,控制蚕病流行。【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西南潜山的病蚕、蚕室及其周边桑园、农田及松林的70株球孢白僵菌进行聚类分析和三维主坐标分析。【结果】该地区的球孢白僵菌为优势性明显的异质种群;6个类群中仅主病源第II-1类群和次病源第IV类群引起家蚕的地方性白僵病,与用于防治松毛虫的菌株及在附近松毛虫种群中自然流行的土著菌株关系较远。生物测定表明,使用松毛虫分离株使家蚕死亡25%的LC25、LD25和LT25分别为使用家蚕分离株使家蚕死亡75%的LC75、LD75和LT75的1 327、1 378和1.5倍。【结论】鉴于松毛虫分离株明显的寄主专化性,在该蚕区使用由这类菌株研制的白僵菌杀虫剂防治松毛虫对蚕业是相对较为安全的。另外,当年夏秋季蚕室附近螳螂种群的白僵病大流行与家蚕白僵病无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