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的群体结构,对茶树的光合作用及其产量的影响,决定于单位地面上种植茶树个体数的多少和这些个体植株在地面上的分布状况。同时,随茶树个体生育的方向与速度的不同茶树的群体产量也随之而变。又跟茶树的品种性状有关联。因此,在搞好茶园土、肥、水基本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所选用的茶树良种,确定合理  相似文献   

2.
茶树密植免耕可以快速高产,这已为近十年来各茶区的广泛实践所肯定,但是种植多年之后(十年以上)是否还持续高产呢?有人断言密植免耕茶园中后期再高产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届时茶树的个体和群体矛盾日益突出,将导致全园植株衰弱;与此同时,因树冠的高度郁蔽,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也会渐次降低,由此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低产。根据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密植免耕茶园不仅可以速成高产,而且能够稳产高产并历经二十年以上仍不衰退。  相似文献   

3.
密植速成茶园是茶树栽培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在常规茶园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改单条种植为双条或多条种植,同时降低茶树高度,由原来的80~100厘米降低到60厘米左右,从而达到早投产。一般常规茶园播种后,需要培育5~6年后才能正式投产,而密植茶园可收到“一年种,二年采,三年亩产超百斤,四年五年创高产”的好效果,并且茶树封行正式投产后,可实行免耕,省工省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孙玉雷 《茶业通报》1999,21(4):22-23
乌jiu茶树复合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jiu的蔗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乌jiu、茶树)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雷元胜 《茶业通报》2009,(3):122-124
对同一区域内的茶树—板栗、茶树-日本甜柿、茶树-桃树及纯茶园4种类型茶园的蜘蛛种群与小绿叶蝉个体数开展了为期1年的调查,查得4类茶园蜘蛛种数、个体数依次为24种和2182头、24种和2013头、23种和1498头、21种和1250头,小绿叶蝉个体数依次为872头、1216头、690头和1466头。结果表明,间作茶园蜘蛛无论在种类上还是个体数均比纯茶园多,而小绿叶蝉个体数比纯茶园少,说明间作有助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生态系统异质性,显著地提高了害虫天敌蜘蛛种群和个体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小绿叶蝉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6.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7.
常熟虞山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25~35年茶树种植区域土壤动物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对常熟市虞山林场茶园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1095个,隶属于4门7纲27类。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3类,占个体总数的88.18%,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体;常见类群为蜘蛛目、原尾目、膜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4类;其他为稀有类群。三样地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个体密度依次为茶园2>茶园1>茶园3;类群数依次为茶园1>茶园3>茶园2;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茶园3>茶园1>茶园2;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茶园3>茶园2>茶园1;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茶园1>茶园2>茶园3。茶园中三样地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茶园1与茶园2、茶园1与茶园3、茶园2与茶园3的q值均在0.5<q<0.75之间,均表明相似水平为中等。茶园中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8.
方和汝  方勇 《茶业通报》1998,20(2):12-13
复合茶园一般是在茶园内问植经济树木。如海南茶区胶茶间作,本省茶区林茶间作等。但以乌桕与茶,山苍树与茶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较为显著。祁门是优质茶产地,有着多种种植方式,密植和常规茶园以套种乌桕或山苍树为代表的立体复合茶园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些复合茶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群体结构,调节小气候、促进茶树有机物的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效应。复合茶园能改善茶树生态环境茶树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温度、水份和光照。复合茶园能够创造利于荣树生长的多项有利条件。如夏秋季能减少光照强…  相似文献   

9.
乌桕茶树复合种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桕的遮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 乌桕、茶树) 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一、茶树栽培技术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降雨量在1 000~2 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以酸性红黄壤、黄壤、红壤的高山丘陵环境为宜。1.茶园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产基地,沿高山丘陵山地等高线开垦梯田带状茶园,茶园施足有机肥,选用优质、抗病虫茶树品种,种植绿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对于铅污染严重的茶园采用有效的铅污染调控技术,选用铅污染的改良剂(钙镁磷肥、白云石粉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植幼龄茶园中间作套种花生的适宜密度。试验表明:幼龄茶园大行距中间作3行花生为最佳密度,平均产量达到158.2kg,产值达791元,与当地种植玉米亩产值相当。实现茶树与花生同季管理,达到以种促管,以短养长,以管促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茶树喷施复合稀土微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茶树对微肥的需求,1985在临沭县芦庄乡陈宅村茶园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喷施稀土微肥较对照茶园增产16.5—21.0%,其增产效果显著。一试材与方法供试茶树为十年生安徽群体种,生长基本一致,管理水平一般,所用微肥系临沭县化  相似文献   

13.
机采茶园栽培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进华 《茶业通报》2007,29(1):31-31
鲜叶采摘是茶园管理中最费时、也是季节性最强的一项工作。一般手工采茶所花的工时要占茶园常年管理用工的50%-65%。在茶园比较集中的产茶区,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机采代替手采已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但由于受茶园基础条件差、机械操作不当、机采经验不足的影响,机采质量不高。笔者现结合实际谈谈机采茶园应采取的主要栽培管理措施。1选用无性系良种目前的生产茶园,较多的是群体品种的茶树,个体间差异很大,新梢生长参差不齐,芽叶大小不一,给机械采茶带来困难。无性系良种具有品质优良、发芽一致、芽叶整齐等特点,十分适宜机械化采摘…  相似文献   

14.
利用茶园密植免耕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茶树群体优势,改善茶树生态环境,提高营养利用,在短期内取得投产早、产量高、收入多、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茶园间作光叶紫花苕、紫英云、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比较大田试验下不同绿肥对茶园杂草控制、茶树根际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养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绿肥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鼠茅草抑草效果最好;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水分含量最高,为10.5%;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土壤温度最低,为20.3℃;间作鼠茅草和紫云英,能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鼠茅草生态适应性好。综合评价:鼠茅草是茶园间作最佳绿肥,适宜在汉中茶园种植。研究结果可为茶园绿肥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7.
无性系良种茶苗的定植与管理技术钱六九,江济和(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祁门茶叶研究所)名优茶的发展,必须以良种茶园为基础,尤其是无性系良种茶园,其芽叶性状、发芽期等比当地的群体种茶园优越。因此,无性系良种繁殖与推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多数老茶区...  相似文献   

18.
周丕洪 《贵州茶叶》2004,32(1):35-37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主产茶区,生态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悠久的产茶历史,茶树品种繁多,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品种、鸠坑种和地方群体种等几十个。近二十年来,遵义市在茶树品种无性良种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性系良种茶园从无  相似文献   

19.
稻茬油菜移栽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地稻田移栽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确定合理移栽密度,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完善高产创建栽培技术体系,实现油菜再高产,经连续两年试验表明,每亩移栽密度控制在7 000~7 500株之间,双株耙齿型移栽,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  相似文献   

20.
杨建松  张邦琨  龚雪芹 《种子》2007,26(3):70-73
在黔西乌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采用不同的品种、密度以及分带套作的先进种植方式,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探索不同玉米品种在超高产栽培中不同群体结构下光能分布特征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鸟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玉米带距为1.5—1.7m,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品种以株型较紧凑的中杆大穗型杂交种3638为宜,在生长发育期间能更好地解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光能利用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增产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