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了解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变化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根据丽水市1953-201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在对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进行年、月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对显著降水事件进行趋势变化和突变转折的研究,从而探讨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多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来,丽水市总降水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3.70 d/10 a,其中小雨日数占总雨日的72.6%,下降趋势同样通过99%显著性检验。暴雨日为缓慢增加态势,其他等级降水日数表现为减少,但不显著。Mann-Kendall检测得出:雨日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002年是雨日由缓慢减少转为急剧下降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2.
宋苗  杨东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5):201-209
基于广西省20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倾向估计法、小波分析、M-K突变检测和R/S等方法分析了广西省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微雨和小雨呈非常显著的减小趋势,中雨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大雨呈不明显的减小趋势,暴雨呈不明显的增大趋势;(2)在0.05的置信度下不同等级降水量的突变表现出差异性,尤其小雨具有显著的突变现象;(3)在空间分布上,不同等级降水量既表现出东西差异,也表现出南北差异,微雨、小雨、中雨以及大雨均存在下降趋势,暴雨略有增加趋势,各站点的降水也存在空间差异性,这与年际变化趋势相一致;(4)从周期变化来看,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广西各等级降水量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5)R/S分析表明,不同等级降水未来的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掌握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演变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根据大连市195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大连市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的减少更加显著。小雨量和大雨量(日数)显著减少,中雨量(日数)则呈增加趋势,暴雨量(日数)减少趋势不明显。降水量(日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秋、冬季降水量(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春季降雨量(日数)呈增加趋势。降水强度春季显著增大,夏、秋季显著减小,而冬季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春季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增加,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加明显。年降水日数在1978年发生1次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热带水果资源丰富,但其采收、贮藏、运输及销售全链路损耗严重,导致其商品价值降低,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梳理了国内5种产量较高的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和芒果)的产业现状,分析其生理特性,并对现阶段热带水果的贮藏保鲜技术特点、保鲜效果、应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和评价,提出未来热带水果采后保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热带水果采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变动情况,并为优化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海水池塘“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期间,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除养殖初期部分稍低外,养殖中后期均高于自然海域。养殖初期池塘水体浮游植物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中期以锥状斯克里普藻(Scippsiella trochoidea)为绝对优势种,后期以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锥状斯克里普藻为主要种。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波动明显大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呈现由硅藻占优势向甲藻占优势演替的趋势,而自然海域均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准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排放CO2;CO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有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型。稻田CO2通量日变化强度受水稻生长状况影响,水稻生长旺盛期白天CO2吸收通量、夜间排放通量以及日净吸收CO2通量均高于生长前期和成熟期;且早稻与晚稻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温、降水响应及变化趋势,通过采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1960—2009年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及冬季和秋季的较早增暖突变为特征;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降水量、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以及春季降水量的较迟减少突变、夏季降水量的较早增加突变为特征。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南热带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物理分组的方法对海南岛的次生林、水稻田、甘蔗地土壤(剖面分0~10cm,10-20cm,20-50cm。50-100cm四层)进行物理组分及其有机C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由次生林变为农用地后.大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降低,微团聚体和粉粒与粘粒大小的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增加。几种团聚体中微团聚体的变幅最大;由次生林变为水田比变为甘蔗地对土壤不同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影响大;次生林改为水稻田和甘蔗地后,水稻田和甘蔗地土壤各物理组分的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降低.且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降低的幅度较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使0-50cm土壤产生显著退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0—2016年东平湖主要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东平湖水位以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年际变化特征,阐述了东平湖水位与水质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期的高位蓄水状态下东平湖湖泊水质的可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16年东平湖年平均水位呈波动上升趋势;湖水位变化与TP、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685和-0.550;与COD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9,相关性较弱;TN浓度主要受大汶河入湖污染量的控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东平湖的水质,但并未根治其水环境问题。建议通过合理调控东平湖水位高度、降低湖区人类活动强度等措施来管理湖泊水质,以期满足南水北调水质要求、实现东平湖乃至黄河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58—2013年山西降水的季节变化及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56年来山西旱涝的演变特征,系统分析山西地区旱涝灾害的季节变化,基于山西38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3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山西降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56年来山西年平均降水量为377.6~600.2 mm,降水从北至南递增,中部小东西部大,且东部大于西部。(2)春季各地降水为55.7~107.4 mm,从北至南增加,北中部呈经向分布,南部为纬向分布;夏季降水为230.1~355.6 mm,大值区集中在东部;秋季降水为76.6~157.7 mm,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从北至南递增,大值区位于东南部;冬季降水为5.1~24.4 mm,分布同春季降水类似。(3)山西年降水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2.6 mm/10 a;四季降水除冬季小幅增加外,春夏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山西年降水在1967年发生了显著突变,春季突变年份为1965、1982、1992、2002年,夏季突变年份为1977年,秋季突变年份为1969、2007年,冬季突变年份为1971、1980、1988、1991年。(5)山西年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3个周期,分别为7、15和26年;春季降水存在2个周期,分别为7和24年;夏季存在3个周期,分别为4、8和18年;秋季存在2个周期,分别为2和8年;冬季存在2个周期,分别为4和15年。  相似文献   

11.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油菜需水关键期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摸清西藏“一江两河”油菜关键生育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为本区域科学、合理化灌溉提供参考。基于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站1981—2014年逐旬降水量资料,采用算术平均、线性趋势等统计方法,对流域油菜需水关键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流域油菜蕾苔期和开花期的降水变率较大,多数年份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水,水分亏缺严重。近34 年油菜蕾苔期的降水除江孜表现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站均呈一致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加0.5~8.6 mm;开花期降水各站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2.9~10.9 mm/10 a;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各站以3.9~32.4 mm/10 a 的速率呈增加趋势。区域降水增加,水分亏缺量减少,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森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5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森林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251种2 971株,隶属于47科94属;区系特征明显,科级热带性质较强,属级温带性质较强。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优势树种不明显。个体数随植物胸径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径级分布近似于倒"J"型。群落整体呈增长型。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重要值大于10%的13个植物种群和4个主要种群的中、小径木都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而4个主要种群的大径木则呈均匀分布。大部分物种随着径级的增加聚集度变小。通过研究以期为更好的认识施秉森林群落,为施秉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特征影响,将江西大岗山天然次生林分别采伐更新为马褂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在比较分析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几种更新林分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层间分布特征。在0~40 cm的剖面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幅分别为:马褂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与其他更新对象相比,马褂木林作为更新树种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幅降低,不利于土壤碳储量的增加。但与桤木混交后,却可以明显减少有机碳含量降幅,显示出良好的混交效果;分别建立的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回归方程显示出较高的回归精度,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法处理显示,土壤全氮量、有效铁含量和碱解氮含量是导致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An experimental model was made on the improvement of sources water qual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al riverine ecosystem using ecological embankments, which consisted of porous concrete, microorganism and hydrophytes. It was found that, with six day as retention time (RT), the removal rates were 20.9% for CODMn, 13.4% for UV254, 81.4% for NH+4-N, 96.8% for NO2-N and 67.7% for TN. In contrast, in the control pool with hard embankment, the removal rates only reached 9.6% for CODMn, 5.0% for UV254, 70.8% for NH+4-N, 42.4% for NO2-N and 34.6% for TN. Through coordination of all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pecial aquatic ecosystem such as porous concrete, hydrophytes and substrate micro organisms, organic pollutants and nitrogen can be remov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对关帝山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旨在为客观评价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开展森林经营及生态效益补偿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关帝山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关帝山国有林区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214.42亿元,各功能价值量最大的为净化环境价值、涵养水源价值、释放氧气价值,占总价值量的81.62%。各保护区、林场价值量最大的为文峪河林场14.91亿元,最小为吴城种子园2.29亿元。主要林分类型中,乔木林占总价值量的85.46%,灌木林占14.54%,主要树种价值量排序为:油松>辽东栎>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侧柏>云杉。关帝山国有林区具有较高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科学开展保护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开展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最大化发挥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作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区划图,为甘蔗的防旱避灾和种植布局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柳州市8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蔗的发育期,同时,在水分亏缺指数理论基础上,以水分亏缺指数及其发生的概率和各生育阶段的权重系数为评价指标,构建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指数,最后制作风险区划图。【结果】伸长期和成熟期水分亏缺指数较大,干旱频率较高;柳州市区以东和鹿寨县以南的地区、柳城县中部处于高风险区,三江县西南部、融安县大部分处于中风险区,融水县大部分地区和融安县以西的小部分地区处于低风险区。【结论】柳州市干旱风险空间差异较大,区划结果可为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制定科学灌溉用水调配计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菏泽市降水变化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楠  程萌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6):136-141
本研究对菏泽市的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与理论支持。笔者利用菏泽市8县1区的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一次线性回归分析法、M-K检验法、降水保证率法,对菏泽市近40年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趋势、降水的突变分析以及各县区的降水保证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部县区向西北部县区呈阶梯状减少的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6.5 mm/10 a。1971—2001年的UB线大于0,降水量增加且趋势明显;2002年以后,UB线小于0,降水量减少。UF曲线和UB曲线在2条信度线之间存在交点,交点对应的年份为2003年,即2003年是菏泽市降水突变的时间点。当降水量保证率相同时,菏泽市各县的年降水量由北向南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Erzurum (Turkey) on winter wheat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 fully irrigated (FI), rainfed (R), early water stress (EWS), late water stress (LWS) and continuous water stress (CWS), on som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 in the 1995–96 and 1996–97 cropping seasons. Water stress had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most of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averages of cropping seasons, CWS, EWS, R and LWS treatments decreased grain yields by 65.5, 40.6, 30.5 and 24.0 %,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FI treatment. CWS increased grain protein content by 18.1 %, sedimentation volume by 16.5 %, wet gluten content by 21.9 % and decreased 1000‐kernel weight by 7.5 g compared with FI treatment. LWS caused an increase of 8.3 % in grain protein content, 8.7 % in sedimentation volume, 10.8 % in wet gluten content and a reduction of 3.8 g in 1000‐kernel weight compared with FI. EWS and R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volume and wet gluten content, but decreased 1000‐kernel weight compared with FI. The effect of LWS on grain quality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EW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kernel weight of winter wheat but decrease its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