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表1中的数值为配电线路的最小线间距离,对于绝缘导线其最小线间距离不宜小于0.45 m。3.2沿墙架(敷)设(1)沿墙架设的绝缘线路,墙体支架应安装牢固可靠,间距不应大于6 m,同一视线范围内,支架安装高度应力求一致。导线T接时宜采用楔形并沟线夹或C形线夹,绝缘导线连接时应加装绝缘罩。(2)平行集束导线沿墙敷设时应展开敷设。(3)绝缘导线沿墙敷设时至地面的最小距离应大于2.7 m。(4)线夹型号应与导线截面积相匹配。3.3导线固定和连接(1)耐张线夹选用:绝缘导线与悬式绝缘子连接时  相似文献   

2.
室内配线一般分为明线敷设和暗线敷设。导线沿墙壁、天花板、桁架及梁柱等布线称为明线敷设。导线埋设在墙内、地坪内和装设在顶棚内等布线称为暗线敷设。明线敷设具有施工方便、便于维修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安全性差、不美观等不足;暗线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低压集束绝缘导线在低压电网中应用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沿墙安装中,由于金具安装工艺复杂,时常有施工延时的出现。所以我们决定研制一种安装方便、经济实用的集束导线安装金具。1问题分析2013年4月,对集束导线沿墙安装施工项目用时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集束导线的安装用时占整个施工项目用时的54.2%,是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低压集束导线沿墙敷设线路金具较多,主要有拉攀、转角  相似文献   

4.
上期必答题答案:56 从低压电力线路到用户室外第一支持点的一段线路,或由一个用户接到另一个用户的线路称为接户线。 接户线的档距不应大于25 m,超过25 m时应设接户杆。沿墙敷设的接户线,档距不应大于6m。 接户线应采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按允许载流量选择。 接户线的最小线间距离一般不小于下列数值:自电杆上引下为150mm;沿墙敷设为100mm。57 由接户线引到用户室内第一支持点的一段导线,称为进户线。进户线应采用绝缘导线,其截面按导线的允许载流量选择。 进户线进屋前应做摘水弯,对地距离小于2m时应加装…  相似文献   

5.
正变电站室外敷设的控制电缆不能裸露于空气之中,应穿入不锈钢管(或PVC管)。为确保不锈钢管布局美观且无缝隙,其直角处一般用弯头连接,如图1所示。但遇到穿入电缆比较多时,往往就不便于使用这  相似文献   

6.
1 室内配线的一般要求 室内配线是指敷设在建筑物内接到用电器具的供电和控制线路。分为明配线和暗配线两种。导线沿墙壁、天花板、房梁以及柱子等明敷设的布线,称为明配线。导线穿入管中并埋设在墙壁内、地坪内或装设在顶棚里的布线,称为暗配线。  相似文献   

7.
赵世凡 《农村电工》2004,12(12):22-22
广大农村和小型企业用电普遍采用的是200kV·A及以下的配电变压器。从变压器低压套管(或计量箱出线套管)至配电柜(箱)之间的导线,以及从台架式变压器的配电箱引出接至架空线路的导线,大都采用BX型或BLX型绝缘导线。现行的敷设方法多为以下两种:(1)将导线穿入PVC或其他管内,再将管子予以适当固定。这样,固然较为整齐美观。但相同截面的导线穿管敷设的载流量较空气中敷设的载流量将大为减小,因而就必须加大导线截面,再加上管子本身的成本,无疑将加大投资。(2)将每根导线间隔300~400mm用绝缘扎带或塑料胶带缠扎为一体并作适当固定。这样,…  相似文献   

8.
(1)接户线应从低压电杆上引接,不得在档距中间悬空连接。接户线沿墙水平排列敷设时,中性线应靠墙壁敷设,垂直排列时,中性线应敷设在最下方。(2)接户线的连接,在连接处应将线芯清理干净并涂凡士林,连接好后应用绝缘包布包好。接户线与电杆上的主导线应使用并沟线夹进行连接;铜、铝导线间应使用铜铝过渡线夹。(3)接户线从电杆上引下时,中性线靠近电杆。接户线的进户端固定点对地距离不应低于2.7m,且应满  相似文献   

9.
<正>1现状调查随着大规模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电力低压线路的规范化、系列化、安全化很有必要。近几年低压集束绝缘导线在低压线路沿墙平面敷设安装中,只需选用相应固定金具即可。现有的集束导线固定金具的安装繁琐,费时费力,施工安装需要2~4人,时常有施工延时现象出现。大量的工作人员参加施工,费用开销巨大,增加了项目成本。低压居民用户线路没有  相似文献   

10.
4 接户线 4.1 低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m,档距超过25m,宜设接户线杆,沿墙敷设的接户线,档距不应大于6m。 4.2 低压接户线应采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积应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但不应小于表7-1数值。 表7-1 低压接户线的最小截面  相似文献   

11.
1屋内布线包括哪些内容屋内布线包括所有安装在屋内导线(软线和电缆)以及它们固定用的配件、支持物与保护结构等。2屋内布线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布线所使用的导线,耐压等级应高于线路的工作电压,其绝缘层应符合线路安装方式和敷设环境条件;截面的安全电流应大于用电负荷电流和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2)线路应避开热源和不在发热体(如烟囱)表面敷设,如必须通过时,导线周围的温度不得超过35℃,并做隔热处理。(3)线路敷设用的各种金属构架、铁件和明布管等均应做防腐处理。(4)各种明布线应水平和垂直敷设;导线水平高度距地面…  相似文献   

12.
赤斌 《农村电工》2003,11(10):32
电工所谓“对屁股”开关或插座,就是墙壁的内侧与外侧同时对应安装的开关或插座。这种方法使用于明敷或暗敷的室内照明线路,具有操作容易、维修方便、省工省时、节约导线、减少接头、安全实用等优点,经过笔者长时间的实践运用及用户反映,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大家知道,过去我们敷设线路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距房顶及墙角100~250mm的地方打过墙眼引线这一方法,通常为了美观和方便,大都把导线的接头敷设在过墙眼内。但它的弊病是:长期使用难免会出现接头松动、氧化等故障,给维修带来很多不便。而“对屁股”开关或插座的应用,消除了这些隐患,导线的…  相似文献   

13.
强电施工技术是电气安装工程的重点。阐述了强电技术的施工要求,同时,提出了电气安装工程中的强电施工技术要点,包括导线管的安装敷设技术、PVC电线暗管的连接技术、JDG导线安装技术,还对配电箱和配电柜的安装技术进行了表述。  相似文献   

14.
56接户线、套户线的线间距离是考虑哪些因素确定的(1)自杆上引下的接户线。为避免导线在挡距中间彼此碰撞,导线间需保持一定距离,距离的大小与挡距、风速有关,挡距大弧垂也大,风摆时水平偏移也大,风速大摆动角度增大,二者均能使导线相碰的机遇增大,因此规定在挡距不大于25m时,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其最小线间距离不应小于150mm,这并不是说线间距离就按此确定,而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但不应小于规程要求的限值。据有关调查资料:天津取值:250mm;西安取值:200mm;上海取值:200mm。(2)沿墙敷设的接…  相似文献   

15.
l导线与建筑物应横平、竖直,线路水平敷设时,距地面高度一般应在2.5 m以上,垂直敷设时不低于1.8 m,和建筑物表面距离不得小于 10 mm.  相似文献   

16.
安记心 《农村电工》1999,(12):15-15
《农村低压电气安全工作规程》DL477-92第166条规定:田间、场院使用的电动机应装设漏电保护器。电动机的电源线应架空或沿墙敷设,禁止使用地爬线。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493-92第6.6项规定:严禁使用挂钩线、破股线、地爬线和绝缘不合格的导线接电。 以上法规对电力地爬线的使用,都明文禁止,但有些人尤其是少数农村电工,图省事心存侥幸,违章使用地爬线,造成触电伤亡事故。请看事例:  相似文献   

17.
正1研制背景计量表计及一些电压控制回路需要连接导线取得母线上的电压而不破坏一次导线。在连接较粗的一次导线时,由于一次导线过粗又大多是铝芯导线,而取压导线多是铜芯细导线,粗细导线连接时,往往采用缠绕的方式连接。这样一来,不仅开剥一次线缆绝缘面积大,而且细铜导线和粗铝导线连接接触不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农村低压电网进户线改造、建筑电气施工设计及大量的住宅装饰中,导线绝大多数都是穿管(厚钢电线管G、薄钢电线管DG、聚氯乙烯硬塑料管VG)敷设的。由于管内导线的数量是多变的,因此,根据导线的截面和数量该选用多大直径的管子,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本文介绍一种决定穿管直径的新方法——摘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编写的《电力(线路)规例工作守则》1997年版。该方法很简单,在表1~表4中列出穿管的导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目前 ,根据技术规范要求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10 k V电缆线路敷设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采用套管敷设 ;二是直埋地敷设 ;三是电缆沟敷设。直埋地敷设的特点是散热好 ,施工简便 ,投资少 ,但检修不方便、易腐蚀和发生外界机械损伤 ;电缆沟敷设虽然检修方便 ,但造价高 ;而采用套管敷设 ,其施工简单 ,投资省 ,检修方便 ,因此在目前的工程施工中较为普遍采用。但以前所用套管敷设的电缆保护管大都使用镀锌钢管和 PVC塑料管 ,镀锌钢管虽然强度高 ,但存在重量大 ,管内表面不够光滑 ,穿电缆时容易划伤 ,易生锈 ;耐水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变压器低压侧出线或配电屏出线大都要穿塑料管.采用塑料管配电线,由于塑料管的机械强度差,明敷设时管壁厚不应小于2mm,暗敷时管壁厚不应小于3mm.由于硬塑料易积静电,因此,在易燃易爆场所禁止采用硬塑料管明敷配线,同时应选用阻燃性能好的PVC塑料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