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旱地麦—玉—豆三熟带状种植模式是在麦—玉—苕三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用大豆代替红苕的一种栽培新模式。种植红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生猪饲料,近年来农村散户养猪逐渐减少,规模养殖逐年扩大,加之红苕不耐存储,比较效益差,而大豆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加剧,大豆供不应求,旱地麦-玉-豆带状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2年四川省示范推广旱地"双六尺"(1尺=33cm,下同)中厢带植以来,我市农牧业局科技人员在规范旱地行比的同时,在麦//玉//苕、粮菜间套模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旱地多熟制,在粮食不减的情况下,努力挖掘旱地增收潜力,以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市特点的比较成熟的两种旱地增产增收主要模式,即"麦//玉//豆//豆//菜"——"吨粮五千元钱"、"玉米+三熟莴笋"——"千斤粮万元钱",并  相似文献   

4.
旱地宽厢带植,粮经复合高效栽培模式能实现旱地一年三熟变六熟或七熟,对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矛盾,最大程度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江阳区属川南浅丘区,温、光、水、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旱地主要采用"油菜/玉米//红苕、油菜/高粱//红苕"等传统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平均收益约3 000元/亩,经济效益低。近年来,笔者利用江阳区地处泸州市城郊的区位优势,结合实施"四川省粮油高产创建酿酒高粱项目",经过5年的种植试验探索,逐步形成了"高粱//茄子/甘蓝"等粱经复合型高产高效旱三熟新模式。该模式主推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8.
旱地"麦/玉+豇/豆+蒜"是在"麦/玉/豆"旱地新3熟复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轮作、套作与混作于一体的,一年5熟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其操作简便且经济效益高。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日趋不足现状下较优种植的模式。只要改进覆盖、蔬菜采摘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就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农科人员将以粮为主的旱地三熟制创新发展为多种新的种植模式,如将“麦/玉/苕”三熟改为四熟至六熟制,作物也以原粮食型改为“麦/玉/豆”型、粮经型、粮油型、粮菜型、粮药型等多种模式,开创了我市20万亩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局面,适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助农增收,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经过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多点大面积种植示范,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利于我市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初被四川省列为全省4个大豆核心示范开发的县市之一,农业部10月23日在我市召开了大豆测产现场会。2008年麦-玉-豆种植新模式的推广及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省旱地面积大,旱粮比重高,全省共有旱地2724.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耕地总面积的46.5%。每年以小麦、玉米和薯类为主的旱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区旱地面积占全省总旱地总面积的72.6%,是我省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对旱地实行多熟种植历来是我省确保粮食增收的一大举措,持续研究高产高效的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则成为旱地农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省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形式多样,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麦/玉/苕”旱三熟为主体,该模式经过30多年的应用,对我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荣县近年来旱地改制试验研究结果与示范应用效果,研制提出旱地"麦/玉/豆"三熟综合配套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节本高效,农民易学会干,适宜在荣县及相似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区域应用,其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川南浅丘地区温光资源丰富,适宜多熟制种植。多熟制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收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者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探索出了冬洋芋+杂交高粱+再生高粱"旱三熟"新模式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旱三熟三季产量达到17.007 t/hm2,产值达到76 510.4元/hm2,收益达到68 425.4元/hm2的显著增产增收效果,是目前川南浅丘地区旱三熟种粮增产增收效果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龙瑞春 《农技服务》2009,26(8):42-42
通过"蔬菜—西瓜—蔬菜"、"蔬菜—西瓜—晚稻"一年3熟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油菜—中稻"一年两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年3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高,加权平均产值为72734.40元/hm~2,投入为22831.65元/hm~2,纯收入达49902.7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19,经济效益是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川省宜宾县柳嘉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镇,随着人多地少与稳粮增收矛盾的日益突出,该镇农技站从1994年开始,探索并推广了两种以粮为主的种植模式,将传统的旱地"三熟"改制为旱地"五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较大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19.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20.
不同带宽对套作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内麦8号"为材料,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双六零"(带宽4 m)、"双三零"(带宽2 m)、"三五二五"(带宽2 m)、"三零二零"(带宽1.67 m)、"一二二二"(带宽1.13 m)5种不同带宽对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有效穗与小麦播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受边际效应的影响,边行经济性状在不同带宽间的变异小,而非边行的经济性状较边行显著变劣,中厢带植模式能兼顾穗数和边际效应的发挥而增产,是四川丘陵旱地套作小麦高产高效的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