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辛闯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3):144-14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的人口。但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成祖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34-34,24
农民工的生产不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是对农业低效益的一种反应,农民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单一原因  相似文献   

3.
孔丽娟 《农业展望》2010,6(10):56-59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农村存在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往往首选是向城市转移。但是,近年全球金融危机下大量农民工返乡,说明这种选择极不稳定。所以,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产业,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另外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也面l临着失传的危险,开发文化产业则可以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讯     
《百姓》2003,(8)
青海成立首家农民工工会近日,青海首家农民工工会组织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成立。今年3月份,青海省总工会对桦林乡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青海省总工会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法组织形式,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逐渐形成了各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必须探讨新途径,采取新对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大量工人下岗,已经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也纷纷失业,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已经成为其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实施"创业工程"、"户籍与土地的联动机制"等配套工作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教育。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要加强农民内在素质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还要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且要注重农民工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才有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仅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人力资源的制约以及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籍雁南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78-12779,12781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成败,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的解决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结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合格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战略性意义,并指出相关建议,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各种培训机构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使农民较高质量的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出路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入不同产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按照以上思路对2004~2020年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造成了我国农村出现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嶷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14.
侯强龙 《吉林农业》2011,(3):15+17-15,17
农民在新形势下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对知识技术要求的提高,这就迫使农民实现向知识技术型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迫使农民要广泛运用市场的优势,实现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的优化配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向市场型农民转变;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单纯的依靠体力劳动和进城务工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话显然是不够的,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内因,即农民自己,农村目前的剩余劳动力状况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实现两个转变:由转移剩余劳动力变为开拓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剩余劳动价值,农民也应该向开拓型农民转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求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应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目标来判断。而实现有效转移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供大量而稳定的就业机会,二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的机制,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是打破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体系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很难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作者提出了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及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广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并论述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指出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新型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强,则国民富,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必然的趋势;土地的合理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职业教育等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因素对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发展农民劳务输出等对策,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0.
赵波 《现代农业》2006,(12):58-6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有着重要关系,本文通过对驻马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和驻马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驻马店市同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创造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培训程序规范化;就业安置订单化;服务过程合同化;权益保障法制化”,这种全新的多赢的被农民形象称之为“保险打工”的劳务输出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要运用市场运作模式,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要看重参训人员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培训质量;要端正农民工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工待遇,保障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